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穴的神奇效用

原穴的神奇效用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见表)。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难经》补齐。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输穴,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 (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五俞穴的一种。

其中在手、足三阳经方面每经均有一个原穴(共六个)。

其位置在腕或踝关节附近。

《针灸聚英》:「所过为原。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渠中的水流,源源不所地流过一样。

而手、足三阴经则均是以本经的俞穴代替原穴(共六个,也称原穴),连同阳经的原穴,合称“十二原穴”。

其名称是:肺 -- 太渊心包 -- 大陵心 -- 神门脾 -- 太白肝 -- 太冲肾 -- 太溪(按:以上六穴本是六阴经的“俞”穴,均用以代替“原”穴)。

大肠 -- 合谷三焦 -- 阳池小肠 -- 腕骨胃 -- 冲阳胆 -- 丘墟膀胱 -- 京骨原穴配伍在临床急症中的应用【摘要】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原穴的变化,可推断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状态,也能诊断脏腑经络的病变,进而对疾病的预后转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原穴的配伍是以原穴配合相应的特定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原穴调理相应的脏腑,特定穴依具一定的功能以加强疗效。

具有选穴少、见效快的特点,对于治疗急、重症,效果肯定。

应用原穴配伍为针刺治疗急、重症提供了一条途径。

【关键词】原穴; 配伍;急症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所属的原穴,故名“十二原”。

《灵枢·九针十二原》(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版)曰:“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故原穴反映脏腑及十二经脉的病变。

因此,据原穴的反应变化,不但可推断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状态,而且也能诊断脏腑经络病变,进而对疾病的预后转归也有指导意义。

由此可见,原穴在临床上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原穴在诊断上的应用通过望诊、按诊来判定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望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望原穴区域有无出现红晕、苍白、青紫等色泽变化;二望原穴有无瘀斑、丘疹、凹陷等形态异常反映,以诊断疾病的病位、病性。

如:太渊见点状红赤或伴有丘疹,乃为肺热咳嗽等。

按诊:用指腹按压原穴测知异常感觉和形态变化。

如:按压穴区出现胀痛、灼热、针刺、触电样感觉等,一般有急性或炎性病变,酸麻感多属慢性病,麻木则为顽固性疾病,形态异常如条索状、结节状等一般多属慢性病。

2 原穴的配伍规律及应用原穴可单独使用,但大部分常与某些特定穴相互配合使用,以促进经气输布,增强治疗功效,调整内脏功能。

2.1 脏腑原穴相配此为五脏原穴与六腑原穴阴阳上下、刚柔相济的配穴法,适用于内脏有病而症状主要反映在体表器官的病变。

阴经治内脏,阳经治体表器官,内脏病证反映在体表器官时,取阳经原穴配阴经原穴,配穴原则是:“少阴配少阳,太阴配太阳,厥阴配阳明”。

原原相配为五脏原穴与六腑原穴相配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内脏有病同时出现相应体表器官的病变。

阴经原穴治疗内脏病,阳经原穴治疗体表器官疾患,标本同治,以增强疗效。

如阴虚肝旺的头晕目眩或郁怒伤肝的手足拘挛证,则取肝经原穴太冲,配阳明经原穴合谷,二穴结合,阴阳上下,刚柔相济,同气相求,称为“四关”,颇具养血理气,平肝熄风,通经除湿之功。

原原相配治眩晕(高血压危象):患者,女,70岁。

1994年5月7日初诊。

病史:患者争吵后,突感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心悸、烦躁,不能直立。

查病人面色赤红,双目紧闭,手足拘挛,汗出,头痛以巅顶为主。

血压32/15kPa,舌淡红苔白,脉弦数。

辨证:肝阳上亢,治则:平肝潜阳,缓急止痛。

急取太冲、合谷,用泻法。

进针5min后,患者自诉头晕、头痛减轻,目可睁开,继续留针,隔5min行针1次。

30min后,血压降至19/12kPa,患者诉头痛已除,略有些头晕,余症消失。

嘱患者服用降压药以巩固疗效。

体会: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范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患者因暴怒引动肝阳,上扰清窍,发为眩晕头痛。

取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太冲,平肝熄风,疏肝理气;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清热祛风,开窍醒志,二穴相配,又名四关,共奏平熄肝风、活血通络、调和阴阳之效,使诸症消失。

2.2 原俞相配将本脏腑原穴与相应的背俞穴相配,取其原穴与背俞穴在主治性能上的共性,以相互协同增强疗效的一种配穴法。

就其主治性而言,原穴擅扶正祛邪,俞穴偏调阴病,对各脏腑之虚证功效尤著。

原俞穴相合治疗蛔厥证:患者,男,6岁。

患者因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而来诊,自诉疼痛呈钻顶样,恶心欲吐,家属代诉患者或翻滚号叫,或蜷缩于床,或疼痛若失。

冷汗淋漓。

查右肋下有压痛,无腹肌紧张、双侧胆俞穴压痛明显,舌苔白腻,脉弦。

证属胆蛔乱窜,气机逆乱。

取穴:丘墟、胆俞。

先取远端丘墟穴,再取背部胆俞穴,患者立即感到钻顶样疼痛有所减轻,遂强刺激,每5min 行针1次,留针1h。

出针后,患者自诉已无明显不适,后用上法连续针刺3天,未再发作。

2.3 原络相配可分表里经和同经原络相配等形式。

表里经原络相配,适用于兼有表经或里经有病者,如手太阴肺经有病出现咳喘气促、齿痛、便秘等证,可取肺经太渊为主,辅以大肠经偏历为客。

同经原络相配,是对由内伤、外感演成的诸种慢性疾病,在取本经的原穴同时,常配本经的络穴以协同治疗。

如久咳不愈,取肺经原穴太渊透刺络穴列缺;必悸胸痛,取心包经原穴大陵透络穴内关等,均收效颇佳。

原络相配治心悸(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女,62岁。

1993年10月9日初诊。

病史:平素体虚,因情绪激动突感心悸、胸闷、气短、汗出、乏力。

刻诊:心率180次/min,律齐,面色苍白,手足冰冷,舌淡红,苔白,脉细数。

诊断:阵发性心动过速。

辨证:心血不足。

治则:养血安神。

取大陵透内关,用补法。

进针2min后,患者诉心悸、胸闷好转。

5min后,心率90次/min。

留针20min,诸症均除。

体会:心悸属中医“怔忡”范畴,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

凡因脏腑虚损的病理改变累及心而致心气血不足时均可出现。

心主神志,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守舍而发怔忡。

此病例取手厥阴心包经之原穴大陵、络穴内关。

心包是心之外膜,络是膜外气血通行的道路,心包络是心脏所主的经脉。

取该经之原穴大陵,可调畅心络,安心神;内关在治疗心经的病变方面有重要作用,“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实则心痛,虚则烦心”(《针灸甲乙经》),取络穴内关既可宁心安神,又可理气散滞,加强通畅心络的作用,两穴相配,共奏活血通脉、宁心安神之效。

2.4 原合相配常分表里经、同经、异经原合相配等形式。

表里经原合相配,通常是取阴经原穴,配阳经合穴或下合穴。

如脾胃不和所致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可取脾经原穴太白, 配胃经合穴足三里,以健脾和胃、升清降浊。

同经原合相配,如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配合穴曲池,善治头目疼痛、牙龈肿痛、咽干鼻衄等风热疾患,为双调气血,调理上焦之妙法。

异经原合相配,如大肠经原穴合谷,配胃经合穴足三里,调理胃肠、化滞通便之功颇著。

肝经原穴太冲,配胃经合穴足三里,多用于胃脘疼痛、肋胁窜痛、烦燥易怒,为疏肝和胃之验方。

原合相配治呃逆(顽固性呃逆):患者,男,48岁。

1995年6月26日初诊。

病史:久服氯喹近1个月,胃中胀满不适,食谷不化,复因暴食引起呃逆。

曾服用阿托品,均未见效。

来诊时已连续呃逆7天,呃声不断,胃中胀满,不思饮食,食入即吐,大便不成形。

查:病人面色萎黄,呃声低沉,舌边有齿痕,苔白,脉缓。

诊断:呃逆。

辨证:脾胃失和。

治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取穴:太白、足三里。

太白用补法,足三里平补平泻。

5min后,患者诉胃中胀满感减轻。

留针30min后,患者胃中堵胀感明显好转,呃逆间隔时间延长,已能连续说出整句话。

第2天复诊时诉晨起已能少量进食,未呕吐,继用上法治疗5次后,呃逆痊愈,胃胀感消失。

体会:呃逆的病因多种多样,此患者由于药物损伤脾气,脾失健运,复因暴食伤胃,致脾胃失和,上胃动膈,发为呃逆。

取脾之原穴太白,理气健脾,助脾气之运化;胃之合穴足三里,调理胃气,降逆止呃,二穴相配,共奏理气、和胃、止呃之功。

3 原穴在预后转归的运用如何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呢?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可有许多理化检查结果来帮助判断。

但是,临床上,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来判断,而这种方法在传统中医是常用的,即对原穴的诊察,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论述:其一,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它能诊察十二经脉气血的盛衰,推断脏腑功能的强弱, 故《难经·六十六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版)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其二,原穴的部位,大都位于四肢腕踝关节附近,阴经的原穴多有动脉,通过对原穴的脉诊,不但能指导诊断、治疗,而且也能为疾病的预后转归提供一个重要的客观指标,因此,《灵枢·九针十二原》(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版)说“凡将用针者,必先诊脉”。

如:长期卧床不起的病人,若太渊、冲阳两脉突然出现洪大,提示病人阳气浮越,病情可能加剧,预后欠佳;经治疗,若两脉呈现迟缓之象,提示病人阳气内收,病情缓解,预后良好。

其三,十二时辰配十二原穴,结合病症,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

结语:原穴的配伍是以原穴配合相应的特定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原穴调理相应的脏腑,特定穴依具一定的功能以加强疗效。

具有选穴少、见效快的特点,对于治疗急、重症,效果肯定。

应用原穴配伍为针刺治疗急、重症提供了一条途径.针灸甲乙经研究系列之一----五阴经原穴----太渊外感热病:病温身热,五日以上,汗不出;乍寒乍热,唾血振寒嗌干;外经病:臂厥,掌中热,臂内廉痛,肺脏病:数咳,喘不得息;肺胀;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肺脏病延伸:肩膺胸满痛,缺盆中相引痛,背痛心胸病:胸痹,逆气,寒厥急,烦心,善唾哕噫,胸满叫呼,狂言;消化病:胃气上逆,心痛(《千金》作肺胀胃逆);上鬲,饮已烦满官窍病:目中白翳,眼青转筋,杂病:口僻;妬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