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崇明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等级考二模化学试题 含解析

上海市崇明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等级考二模化学试题 含解析

崇明区2018学年等级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化学相对原子质量:H-1 B-11 N-14 O-16 S-32 Fe-56 Ba-137一、选择题(本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列各组内的不同名称实际是指同一物质的是A. 液氯、氯水B. 烧碱、火碱C. 胆矾、绿矾D. 干冰、水晶【答案】B【解析】【详解】A. 液氯是只含Cl2的纯净物,氯水是氯气溶于水得到的混合物,不是同一物质,故A错误;B. 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是同一物质,故B正确;C.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5H2O,绿矾的化学式为FeSO4·7H2O,二者表示的不是同一种物质,故C错误;D. 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水晶是二氧化硅晶体,二者表示的不是同一种物质,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物质的名称,了解常见物质的俗名是解题的关键,易错选项A,注意对易混淆的物质归纳总结。

2.以海水为原料,生产制得氯气的过程中不包括A. 蒸发结晶B. 精制提纯C. 高温熔融D. 通电电解【答案】C【解析】【详解】海水经蒸发结晶得到粗盐,粗盐精制提纯得到饱和食盐水,电解饱和食盐水可制得烧碱、氢气和氯气,所以以海水为原料,生产制得氯气的过程中不包括高温熔融,故答案选C。

3.分子中的各原子不在同一平面内,但是非极性分子的是A. 氨B. 水C. 乙烯D. 甲烷【答案】D【解析】非极性分子是指偶极矩μ=0的分子,即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分子里电荷分布均匀,正负电荷中心重合的分子。

分子中各键全部为非极性键时,分子是非极性的(O 3除外)。

当一个分子中各个键完全相同,都为极性键,但分子的构型是对称的,则分子是非极性的。

【详解】A. 氨分子具有三角锥形结构,N-H 键为极性键,键的极性不能抵消,为极性分子,故A 不选; B. 水分子具有V 形结构,O-H 键为极性键,键的极性不能抵消,为极性分子,故B 不选; C. 乙烯具有平面形结构,分子结构对称,为非极性分子,故C 不选; D. 甲烷具有正四面体结构,分子空间结构对称,为非极性分子,故选D 。

答案选D 。

【点睛】本题考查非极性分子的判断及分子的空间结构,记住常见分子的空间结构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含有极性键的分子可能为非极性分子。

4.电解质一般是指 A. 可以导电的化合物 B. 可以导电的纯净物 C. 酸碱盐等的化合物 D. 可溶于水的纯净物【答案】C 【解析】【详解】A. 在水溶液或者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电解质不一定导电,说电解质是可以导电的化合物是错误的,故A 错误;B. 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同A 项分析,说电解质是可以导电的纯净物是错误的,故B 错误;C. 酸、碱、盐等在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都能够离解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能够导电,属于电解质,故C 正确;D. 可溶于水的纯净物不一定是电解质,如蔗糖、酒精等易溶于水,却为非电解质,故D 错误。

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电解质的概念,理解此概念注意:1、电解质电离的条件可以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也可以通过加热使物质熔化;2、电解质是化合物,混合物、单质都不是电解质;物质导电有两种原因,一是金属类有自由移动的电子能够导电,二是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物质能够导电;酸、碱、盐等电解质不含自由电子,导电的原因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本身能够离解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5.一定条件下,浓硫酸与下列物质发生的反应,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锌 B. 碳C. 氯化钠D. 硫化钠【答案】C【详解】A. 锌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二氧化硫和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故不选A;B. 碳和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故不选B;C. 氯化钠和浓硫酸微热反应生成硫酸氢钠和氯化氢,体现浓硫酸的难挥发性,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选C;D. 硫化钠具有强还原性,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二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不选D。

答案选C。

6.对比索维尔制碱法,侯德榜制碱法中没有的化学反应是A. 2NH4Cl+CaO→CaCl2+2NH3↑+H2O B. NH3+CO2+H2O→NH4HCO3 C. NaCl+NH4HCO4→NaH CO3+NH4Cl D. 2NaHCO 3Na2CO3+H2O+CO2↑【答案】A【解析】【详解】索尔维制碱法对滤液的处理是加生石灰使氨气循环,产生的CaCl2,而侯氏制碱法是对滤液通入二氧化碳,氨气,结晶出的NH4Cl,其母液可以作为制碱原料。

所以侯德榜制碱法中没有的化学反应是2NH4Cl+CaO→CaCl2+2NH3↑+H2O,即A项,故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纯碱的制取方法,熟悉侯德榜制碱法的工业流程及其优点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反应原理的把握。

7.资料显示:硫原子可形成六原子环S6,八原子环S8,十二原子环S12等等,这些物质之间的关系为A. 同系物B. 同位素C. 同分异构体D. 同素异形体【答案】D【解析】【详解】A、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1个或者若干个CH2基团的化合物互称为同系物,S6、S8和S12不满足条件,故A错误;B、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互称同位素,S6、S8和S12不满足条件,故B错误;C、同分异构体是分子式相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S6、S8和S12不满足条件,故C错误;D、S6、S8和S12是由硫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本题考查同素异形体的判断,掌握同素异形体概念的本质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四同”概念的区别。

8.如图所示,胶头滴管穿过橡皮塞子伸入盛于细口瓶中的溶液中,则该溶液不可能是A. 纯碱溶液B. 浓溴水C. 石灰水D. 食盐溶液【答案】B【解析】【详解】该试剂瓶可以盛装纯碱溶液、石灰水和食盐溶液。

因浓溴水对橡胶有腐蚀性,故盛装浓溴水不能用橡胶塞和胶头滴管,故B选项错误,答案选B。

9.下列物质变化过程中,化学键发生变化的是A. 硬铝熔化B. 硫磺升华C. 煤油挥发D. 蔗糖溶解于水【答案】A【解析】【详解】A、硬铝为铝合金,具有金属性能,熔化时要破坏金属键,故A符合题意;B、硫磺是分子晶体,升华克服分子间作用力,故B不符合题意;C、煤油挥发由液态变为气态,化学键没有发生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D、蔗糖为非电解质,溶解于水时化学键没有发生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人造的115号元素被我国命名为“镆”,取自我国古代宝剑之名“镆铘”。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镆元素的质量数为115B. 镆铘剑中可能含有镆C. 镆原子中子数为115D. 镆铘剑中一定不含镆【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115表示原子序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

【详解】A、镆元素的质子数为115,质量数不是115,故说法错误;B、2017年5月9曰,我国发布了四种人造新元素的中文名称,是人造元素,古代不可造,镆铘剑在古代,不可能含有镆元素,故说法错误;C、原子中核内质子数=原子序数,镆的原子序数为115,所以镆原子的质子数为115,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质量数未知,故不能求出中子数,故说法错误;D、根据B项的分析,镆是人造元素,古代不可造,镆铘剑在古代,不可能含有镆元素,故说法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了解对于原子来说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注意镆元素是人造元素。

11.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属于A. 对应的酸的酸酐B. 最高价的氧化物C. 有还原性的物质D. 有漂白性的气体【答案】A【解析】【详解】A、二氧化硫、二氧化碳都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都属于酸性氧化物是对应酸的酸酐,故A正确;B、二氧化硫中硫元素为+4价,不是最高正价,故B错误;C、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化合价为最高价,有氧化性无有还原性,故C错误;D、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二氧化碳无此性质,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而CO2则不能,故D错误。

故选A。

1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用四个方面进行描述,磷原子核外最外层上能量高的电子有相同的运动状态A. 一个B. 二个C. 三个D. 四个【答案】C【解析】【详解】磷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3,能量最高的能层为3p,根据洪特规则3p能层上的3个电子分占不同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具有相同的运动状态,所以磷原子核外最外层上能量高的电子有3种相同的运动状态,故答案选C。

13.已知(CN)2的氧化性比Br2弱而比I2强,NaCN的水溶液呈碱性,则下列有关变化一般不能发生的是A. CH2=CH2+(CN)2→NC-CH2-CH2-CNB. (CN)2+2Br-→2CN-+Br2C. (CN)2+2OH-→CN-+CNO-+H2O【解析】【详解】A. 根据卤素单质的性质,该反应是加成反应,故A 正确;B. (CN)2与卤素单质的性质相似,(CN)2的氧化性比Br 2弱而比I 2强,因此选项B 是不可能发生,因为单质溴的氧化性强于(CN)2的,故B 错误;C. (CN)2与卤素单质的性质相似,根据卤素单质的性质可推测该反应能发生,选项C 正确; D. NaCN 溶液呈碱性,说明HCN 是弱酸,电离时发生部分电离,D 正确。

答案选B 。

【点睛】本题考查卤素的性质,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对信息的理解和运用是解题的关键。

14.水与人的关系密切,人类的生存、生产、科研都离不开水。

在通常状况下要证明一瓶无色无味的液体是纯水的方法,可靠的是 A. 测定其pH 值 B. 测定其导电性能C. 测定其熔沸点D. 验证其电解产物【答案】C 【解析】【详解】A. 室温下pH=7的液体不一定是水,不水解的盐溶液如氯化钾等,在常温下是中性的,pH=7,故A 错误; B. 纯水几乎不导电,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纯水,故B 错误;C. 纯净物才有固定的熔沸点,纯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故C 正确;D. 电解时产生H 2、O 2的体积比为2:1的溶液可以是硫酸钠、氢氧化钾、硫酸等水溶液,不一定是电解纯水,故D 错误。

故答案选C 。

15.甲苯()的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被含三个碳原子的烷基取代后的产物一共可能有A. 三种B. 四种C. 五种D. 六种【答案】D 【解析】【详解】甲苯苯环上有5个氢原子可被取代,但只有邻、间、对三种情况,而含3个碳原子的烷基有2种和-CH 2CH 2CH 3,故应有六种一元取代物。

16.根据热化学方程式N2(g)+3H2(g)2NH3(g)+92kJ,下列有关图像和叙述中正确的是A. B.C. 向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氮气和3mol氢气发生反应放出92kJ的热量D. 形成1mol氮氮键和3mol氢氢键所放出的能量比拆开6mol氮氢键所吸收的能量多92kJ【答案】B【解析】【详解】A、依据化学反应方程式:N2(g)+3H2(g)2NH3(g)+92kJ,反应是放热反应,依据能量守恒,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故A错误;B、已知:N2(g)+3H2(g)2NH3(g)+92kJ,反应是放热反应,依据能量守恒,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1 mol N2(g)和3 mol H2(g)的能量之和高于2 mol NH3 (g)的能量,故B正确;C、反应是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向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氮气和3mol氢气发生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92.4 kJ,故C错误;D、已知:N2(g)+3H2(g)2NH3(g)+92kJ,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逆反应为吸热反应,即形成1mol氮氮键和3mol氢氢键所放出的能量比拆开6mol氮氢键所吸收的能量少92kJ,故D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