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中国交通 :2005-03-07 胡志宏魏帮庆公路环发网
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甘肃省的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公路大开发的同时,甘肃省也十分重视并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因此,公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恢复日渐显得重要起来。

主题词:公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恢复
公路建设的急剧发展,无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开挖路堑、填筑路堤,都导致原生植被的破坏、水土侵蚀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保护和恢复公路边坡、沿线路侧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国家已经十分重视公路建设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国发〖2000〗3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中指出:绿色通道要和公路、铁路、水利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并于工程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由此可见,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已成为当前公路建设的研发热点和施工重点。

一、自然概况及生态保护面临的困难
1、自然概况:甘肃省介于北纬32o36 ′-42 o 27 ′东经92 10 ′-108 o 43 ′之间,位于黄土、蒙新、青藏三大高原交汇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全省约70%为山地丘陵,海拔高度平均在1300m以上,受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全省各地区域气温差异悬殊,降雨量偏少,全省年均降雨量280mm。

其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概括为:气候干旱、降雨分配不均、多暴雨,春旱伏旱严重,自然植被稀少,盖度小,土质疏松,空隙度大,西北部土壤称碱性,东南部为中性,土壤节理垂直,富含碳酸盐,具有失陷性,易遭侵蚀。

2、面临的困难
(1)原生植被的破坏:公路路基的开挖打乱了土层,取走表土,使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条件。

同时公路建设过程中遗弃的建筑垃圾(如沥青、石灰、水泥等)对生长的植被造成污染,迫使植被死亡。

(2)路基边坡陡峭: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多山地丘陵,且风蚀严重,土壤易失陷。

再加上公路建设开挖的边坡均较陡,上边坡坡度一般在1:0.5-1:1之间,下边坡坡度1:1.5-1:1.75,给公路的生态防护、恢复带来困难。

(3)水土流失严重:甘肃夏季多阵雨、暴雨,由于公路路基的黄土失陷性,造成公路塌方、沉陷、毁坏等,致使水土流失严重。

3、环境保护
(1)公路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通过对公路工程的形式进行调整,如少填低挖,多修桥涵、隧道等,这样势必造成工程成本过高。

(2)生物措施:可分为生物保护措施及生物恢复措施两种。

生物保护措施即为在公路建设的同时对原有生物进行保护,减少人为破坏因素,特别使对表层土壤的破坏,但公路建设对表层土壤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此方法不利于操作;而生物恢复措施则是在公路建设的同时,通过人工种植的方法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目前,我国应用比较普遍的便是人工生态环境的恢复。

二、公路生态环境恢复的示范方法
根据公路的工程形式的不同,公路生态环境的示范方法的内容分为:填方路基边坡(下边坡)、挖方路基边坡(上边坡)、边坡两侧等。

其方法有:人工种植、自然恢复及人工种植与工程措施性结合的方法。

1、人工种植
其特点有:工程造价低、见效快且便于操作等,:结合公路工程形式人工种植的方法可分为:填方路基边坡两侧采用人工种植乔木,一般选用落叶乔木连续种植,形成与路域为侧的分离;填方路基边坡选用耐干旱、瘠薄等抗性较强的草灌木结合,减少雨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

2、自然恢复
公路工程建设完成后,通过自然的方式恢复植被。

自然恢复的弊端:所用的时间较长,一般在10~20年左右,自然覆盖达不到防护的作用,且效果较差。

3、人工种植+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因公路工程形式的不同而不同,上边坡一般采用浆砌片石进行防护,下边坡采用拱形骨架或菱形块的形式,来减少雨水冲刷。

人工种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即为在拱形骨架或菱形块的基础上栽植草灌木,这种方法缺点为:工程投入大,但防护的效果明显,能在短期内达到环保的作用。

三、结果分析:
通过试验发现,不同的植物盖度对经流量和冲刷量减少的程度不同,植物平均盖度达到88%时,径流量减少74.3%,冲刷量减少84.6%。

经过二年的对比分析发现当植物盖度达到80%以上时对路基边坡(下边坡)水土流失能有效的得到控制。

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技术措施,对公路生态的恢复差异较大,公路机械镇压或拱型骨架的工程措施,靠自然恢复植被的方法对减少降水冲刷量的作用不明显,而拱型骨架的形式对减少降水冲刷较机械镇压效果明显,但采用生物措施后,两种工程措施相比对减少降水经流量效果差异不大,即生物措施起主导作用。

参考书籍:
『1』交通部版《高速公路绿化设计规范》
『2』公路学杂志《边坡生物防护初探》郭永胜【2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