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名篇阅读》学案《考试说明》对本部分的考查要求是“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
能力层级级考点解读指导:2008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样题“名著名篇”命题思路:能把握住名著名篇的基本内容及相应的文学批评观点,能理清作品情节发展的线索并对其重要情节做到了然于心,能了解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主要表现。
所以对情节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据此,我们的复习应注重如下几点:1、2008年江苏语文高考加试“名著名篇阅读”考点将由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形式组成,这意味着复习要有侧重点,一般来说,容量大、情节复杂的作品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家》《欧也妮葛朗台》《雷雨》《哈姆雷特》等用来出主观题的可能性比较大,其他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在客观题中出现的概率比较大。
2、对相关名著名篇中最主要的情节脉络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应作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比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矛盾性格。
对情节的复习要紧紧抓住围绕主人公发生的和为大家所熟知的情节,比如说《红楼梦》,要特别关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交往的情节,同时,宝玉挨打、黛玉葬花以及刘姥姥进大观园等都是热门话题。
比如说《三国演义》,可以关注两次著名的战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可以关注蜀刘集团核心人物之间重要的交往经历―――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可以关注战争中发生的著名的故事――华容道放曹、失街亭、空城计、败走麦城等等。
3、由于江苏省语文高考并不刻意避开人教版教材,所以除了要关注苏教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以外,我们也应该关注人教版教材及其读本中所出现的涉及到名著名篇的片断。
“名著名篇阅读”考题很可能成为加试内容考查的分水岭,而这一部分内容的掌握是能够通过突击复习来提升的,这是所有选考历史科目的同学所要注意的。
文学名著简述题的常见设题方式有:一、提要提要,即针对撮取名著中重要的故事情节作简明扼要的介绍。
从概括对象的内容繁简性看,可以是对一部书、一个章节的提要、也可以是对一个重要事件、一个精彩场面的提要,这种题型侧重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
复习备考中,考生宜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提要编写的训练,尤其是对表现主要人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
如:简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经过。
参考答案示例: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了一次论辩。
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张昭等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
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从容应对,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
解答此类题,考生应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二、列述列述,即针对名著中重要的人物形象的某一典型性格特征作简洁明了的列举描述。
从人物形象在名著中的地位看,可以是对在整个故事情节中起支配作用的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的概括描述,也可是对次要角色的性格特征作简要描述。
这种题型侧重考查学生对于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对体现个性特征的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
复习备考中,考生应加强对主要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归纳识记,并重点遴选充分展现该特征的精彩章节精读鉴赏。
如:《家》中的主人公觉新遇事总是采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试列举小说中的一个事件加以简要阐述。
参考答案示例:觉新和梅表妹青梅竹马,但冯乐山做媒、高老太爷做主,让他另有所娶时,他竟无力反抗,违心应允。
过后,只得凭借梅花来慰藉那颗受伤的心,然而梅却终被折磨得香消玉殒、“零落成泥”。
解答此类题,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中指明的人物的某一思想性格特征来准确筛选、提取典型情节或事例简述,力求过程完整,条理清楚,细节点到。
三、释题释题,即针对名著标题命名(一般是具有深度隐喻色彩的标题,如《呐喊》《围城》《子夜》等)的意涵作简要诠释。
它要求考生联系名著全书的内容来揭示标题的含义。
这种题型侧重考查学生对整本书的情节梗概和主题意蕴的了解。
复习备考中,教师应对那些富有隐喻色彩的名著标题作简要的分析,指出作者命名的意图,引导学生识记古典章回小说重要回目名称,或者对非章回体结构的小说的重要章节自拟标题,以加深理解。
如:简析《围城》这一书名的含义。
参考答案示例:《围城》不仅象征了方鸿渐、赵辛楣等知识分子在爱情、婚姻、事业上的追求、挣扎、痛苦、幻灭、绝望的艰难生活历程和矛盾心理;从小说的深层意蕴来说,围城是人类生存困境的象征,暗示着一部分知识者陷入精神“围城”的境遇以及人们总是摆脱不了外在束缚的境遇,深切道出了人生在世的无奈和痛苦。
解答此类题,考生应立足于名著全书的故事梗概,抓住主要角色的人生与心路历程,以高度概括的语言简述故事脉络,并从作品的主题层面切入,扼要解释标题的内涵。
四、赏析赏析,即针对名著的人物形象、结构模式、思想主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作简要的鉴赏分析。
这种题型侧重考查学生的对名著的鉴赏评价能力。
它要求学生在识记作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出相应的评判。
复习备考中,教师可精选重点章节,通过读书随笔、读后感、文学评论、评点等丰富多样的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鉴赏性阅读能力。
如:简要评述《家》中觉民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示例:觉民的性格介于觉新和觉慧之间,他性格温和稳健,不好激动,不爱参加社会活动,对学生运动缺乏应有的关注。
但作为“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他也向往民主自由,当祖父为他一手包办婚姻的时候,他毅然离家出走,公开反抗,表现了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琴成为小说中唯一的一对胜利者。
解答此类题,考生在依题干要求组织答案时应将述与评、引(“引用”)与析、叙与议相结合,力求叙述概括精炼,引用(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如精彩的语例等)准确精当,分析言简意赅,议论要言不烦。
五、比较比较,即基于不同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叙事技巧、语言风格,或就同一部作品中不同人物、前后故事情节组织形式等进行比照、分析,或求同,或存异,形成自己的结论。
这种题型侧重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和探究性阅读能力。
复习备考中,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名著时尝试运用比较思维来拓宽阅读视野,加深阅读体验。
如:试简述《红楼梦》与《家》两部小说情节内容的相似性。
参考答案示例:两部作品都展示了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表现了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爱情自由的禁锢,以及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非正统思想的忧虑、恐惧与压抑,同时表现了对下层青年女性的同情,甚至都是以男主人公的最后出走为结局。
又如:“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两大事件,试从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简述其异同。
参考答案示例:相同之处:①以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出发点,通过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人物性格的特点又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②都写出了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几个过程,每一个过程又是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而成的。
不同之处:①“宝玉挨打”采取的是使矛盾急剧激化、迅速暴发的手法;“抄检大观园”采用引而不发的方法。
②“宝玉挨打”把各种矛盾集中在一个“舞台”上,情节紧凑;“抄检大观园”运用“分镜头”的手段,在强烈的对比中,使每一个镜头都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解答此类题,考生应以联系眼光来审视作品,根据题干给出的比较点,恰切提取原著相关内容,简要说明其异同。
总之,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由侧重对内容的识记逐渐过渡到对内容的分析鉴赏,甚至内容与形式并重;考查点将逐渐由宏观到微观,题目的设置将逐渐由面到线然后到点,设问在坚持开放(体现对阅读主体的尊重)的前提下同时考虑相对具体性(利于阅卷评分操作),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趋势。
鉴赏文学名著阅读在试卷中以简述题的形式呈现,不仅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理解程度,同时也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频繁出现的毛病主要有:答案不切题意,人物姓名错乱,情节复述紊乱,关键细节遗漏,评价用语失当,语句组织破碎。
规避上述误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与语言风格;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章节(可参见《高中语文读本》各册中的名著导读中的节选部分章节),点面结合。
()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组织答案,切忌答非所问。
()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形容词来贴标签。
如试题要求简析“晴雯在抄检大观园时表现的性格特征”,那么在答题时,就应该结合“抄检大观园”这一情节片断中晴雯的具体表现来分析:晴雯是一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丫鬟,抄检大观园时,怡红院的丫头们无不战战兢兢、俯首贴耳,而她却“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当然也可不作这种直接引用式的举例分析,而简要转述),而且当场痛骂了狐假虎威、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
这表现了她敢于反抗的倔强性格和对封建势力的蔑视。
()仔细斟酌词句,力求答案语言简明、连贯,书写字迹工整,标点规范。
经典例题:2007年福建高考卷试题:(简答题。
任选两题,每题100字左右)(1)《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一个著名的情节,请简述书中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
(2)《家》中觉慧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觉慧为什么与家庭决裂?他最后是如何为自己争幸福的?请简述。
(3)“关女儿禁闭”和“抢梳妆匣”是《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两个情节,这些均与那个梳妆匣有密切的联系,请简述梳妆匣的来历。
(4)《巴黎圣母院》中流浪人为什么攻打圣母院?此事结局如何?请简述。
答案要点:()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
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比黛玉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
()觉慧看到这个家的无数罪恶,特别是鸣凤死后,他再也不能忍受这一切了。
他要出走,却遭到长辈们的一致反对。
他不愿屈服,不愿随着这个家庭一起灭亡,要自己争取幸福。
最后,他瞒着高家其他人,告别了觉新、觉民和报社的朋友们,乘船去上海,去创造新的事业,追求新的生活。
()查理因父亲破产自杀而投奔伯父葛朗台,但葛朗台不念亲情要打发他走。
查理为了替亡父还债,选择去印度经商,却缺少盘缠。
欧也妮十分同情查理的遭遇,把自己的全部积蓄六千法郎送给他,查理把嵌有母亲肖像的镶金梳妆匣作为定情物托付她保管。
()爱斯美拉达被伽西莫多救到圣母院后,国会再次判决她死刑。
这激起了巴黎流浪人的愤怒,因此他们深夜攻打圣母院要搭救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