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人文化消费心理调研报告2020

国人文化消费心理调研报告2020

国人文化消费心理调研报告2020
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依赖于文化生产投资和国内文化产品消费的强力驱动,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长期依赖投资的模式将不可持续,扩大国内文化消费成为拉动文化生产、促动文化产业持续走强的内驱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

全国各地居民文化消费的具体状况如何?提升文化消费过程面临哪些问题和困难?怎样通过文化产业改革为国民创造理想的文化消费环境?由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文化管理协会网络文化工作委员会日前共同展开了对全国25个省(区、市)居民文化消费情况的调研,发布了《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基础性调研报告》,对文化消费市场运行规律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实行了深入细致的解析。

国人文化消费心理调研报告2020
国人文化消费心理调研报告2020
哪些因素影响居民消费行为
【数据】《报告》统计显示,2002年后,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一直处于5%左右的水平。

从城镇居民消费和可支配收入之间、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和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能够看出,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仅为8.286%,意味着当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100元时,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仅增加8.286元。

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居民文化消费行为?
《报告》对受访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水准、收入水平等实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消费者的个体特征对文化消费支出有重要影响。

调查显示,不同性别的受访者在文化消费上的总平均花费相差不大,但男女对文化消费类型的偏好不同。

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与其自
身的受教育水准相关,受教育水准一定水准上影响着文化消费观点。

受教育水准较高的个体在文化消费上支出更多,文化实践中投入的时
间也更长。

个人的收入水平与文化消费支出大致呈正向关系,收入越低则文
化消费也越少,收入越高文化消费也就越多。

文化消费习惯不同也影响着文化消费的支出。

调查显示,有定期
和稳定消费习惯的人在文化消费上的花费远大于无定期消费习惯的人。

说到最主要的文化生活习惯,上网和看电视仍然是最主要的选择。

调查发现,看电视和上网在人们每天的文化实践活动中花费的时间最长,均占到40%以上;60%以上的城镇居民都有定期看电视和上网的习惯。

【观点】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列生:
文化产品对经济的影响相较于其他产品来说并不明显。

我国的文
化消费正处于起步较晚、发展空间巨大的成长阶段,要更加重视发挥
文化消费相关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考虑如何将其作为新的经济
增长点加以引导。

对文化消费和文化市场的深入研究能够协助文化生产者在这些知
识支撑和信息参照中,自觉而非盲目地决定其投资方向、生产规模、
产品供应方式乃至成本价格降低措施等;同时也有利于深入了解我国各
地居民文化消费的具体状况,了解我国文化消费发展中存有的问题和
面临的困难,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政策改革和发展。

什么防碍了文化消费提升
【事例】正值寒假,北京邮电大学的大一学生张晨回到了东北家
乡小城。

令他不太适合的是,家乡的文化消费环境与京城差别很大:“北京随处可见报摊,在家想买张每天的报纸要去邮局才行。

在学校
时经常去书店和电影院,但家乡这些文化设施却相对较少,更不要说
看演出和音乐会了,人们大都通过打牌、唱卡拉OK来打发业余时间。


《报告》显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点,表现
出不同的文化消费水平。

《报告》对全国不同城市文化消费情况实行
了综合指数排名,其中上海、北京、长沙名列前三位。

从区域上看,全国居民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满意水准差别不大,
除了华中地区和西北地区居民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外,其他地区满意度一般,没有太大的区别。

除了各地因为消费环境、消费观点的差别造成的消费水平差异外,《报告》认为,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制约文化消费提升还存有两个关
键性问题,即“没钱”和“没时间”。

“没钱”的原因能够归结为两点。

首先,文化产品的单价明显与
当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占比不相符。

这个方面是因为部分文化产品的
定位错位,把艺术精品等同于消费中的奢侈品,或者是利用不充分竞
争市场中的垄断地位,人为制造了价格门槛,从而导致文化产品脱离
了实际可支付需求。

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市场尚处于培育期,部分
文化项目缺乏规模消费人群,使得基本支出成本难以摊薄。

其次,因
为居民尚未形成长期、持久的文化消费习惯,尚未形成良好的文化消
费认知,,对于偶尔为之的文化参与和文化消费,往往无法做出准确
的价格判断,低估文化产品的价格。

再看“没时间”,根据中国艺科所的调查统计数据分析,消费者
之所以“没时间”首先是因为当前城镇居民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日
均可支配时间为2至3小时,而部分文化活动的时间(算上交通、人际
沟通等附加时间)往往超过了2个小时,使得日常实行文化消费的时间
无法保障。

其次,该问题也源自消费者心理的因素。

根据调研统计结论,不论采用何种交通方式,消费者希望到达文化设施的理想时间限
制在30分钟之内,否则就很有可能放弃该项文化活动。

而当前我国公
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覆盖密度,还远远满足不了消费者便捷到达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