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设计
教学参考
1024 1812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埃菲尔铁塔沉思》是一篇独特的游记。
与常见的游记散文不同,没有把兴奋点放在对游览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而是出人意料地重点表现由登临埃菲尔铁塔而触发的心理感受和主体思考,从而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笔下埃菲尔铁塔独一无二的审美风采。
学习目标:
了解张抗抗。
反复诵读课文,学习在本文中虚实结合的写法。
揣摩本文细腻而生动幽默的语言。
体会欲扬先抑的介绍埃菲尔铁塔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所见引发所感,表达独特的人生感悟:任何一种事物,你没有接近,你便没有权利轻视。
学习重点:学习对埃菲尔铁塔虚实的写法,揣摩本文细腻而生动幽默的语言。
学习难点:诵读课文,体会独特的人生感悟。
教学准备:
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及埃菲尔铁塔。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利用大屏幕放映一组埃菲尔铁塔的图片,让学生们猜猜这是什么建筑物,具有什么特点,你还有可补充的内容吗?(板书题目)
学生补充之后,教师小结:
艾菲尔铁塔从1887年起建,分为三楼,分别在离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处,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0万只铆钉,超级壮观,这个为了世界博览会而落成的金属建筑, 曾经保持世界最高建筑45年, 直到纽约帝国大厦的出现。
它由150万个铆钉连接固定, 据说它对地面的压强只有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那么大。
塔的四个面上, 铭刻了72个科学家的名字, 都是为了保护铁塔不被摧毁而从事研究的人们。
(二)走近
利用大屏幕放映一张的照片,并介绍:张抗抗,1950年生于浙江杭州。
主要作品集有《夏》《张抗抗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朱丹》《情爱画廊》,散文集《橄榄》等。
(三)整体感知并探究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读完此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四)交流研讨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见解,比比谁的理解能力强。
(五)教师点拨
1、理清思路把握主旨
本文是游记文体。
“沉思”是本文的文眼,游览经过:
登塔前——登塔中——登塔后,表达出独特的人生感悟:任何一种事物,你没有接近,你便没有权利轻视;而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和在萌生之初都会受到保守势力的排斥憎恶。
从而表达一种深沉的见解:人类啊,不要被自己的无知与偏见束缚住对外界正确认识的双眼与大脑。
2、研讨写作方法
(1)本文的表现手法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形象而细腻地表现了自己心理变化的过程。
这种心理和情感变化的过程其实是被铁塔魅力所征服的过程,也是对铁塔重新认识、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从而含蓄而有力地表现了埃菲尔铁塔的独特魅力和强烈震撼力。
(2)本文的写作方式是:虚实结合。
(3)通过多角度的感受表现感悟
充分调动了自己敏锐的感觉,甚至错觉和幻觉,全方位、多角度地写自己登临埃菲尔铁塔的所见、所感和所思。
3、品味语言
(1)运用大量的修辞: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手法。
(2)移情技巧的运用:把对某人的态度或情绪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或把自己的主观情感移到客观对象上。
(3)语言形象幽默,如用“透明的铁盒子”“蓝色的梦想”等形象化的用语,以代替电梯、蓝天等司空见惯的说法,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感和形象性。
(六)学以致用
每个人都做过梦,有过幻想,尽管这梦、这幻想有时显得幼稚、奇怪,尽管它们有的已成为久远的过去,但它们都非常值得珍惜,它们是散文写作的绝好题材,现在,就用你的散文笔法描绘你曾有的梦或幻想。
(七)作业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2、把读本文的启示写到读书笔记上。
(八)板书设计
埃菲尔铁塔沉思
思路梳理:登塔前——登塔中——登塔后
感受: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
品味语言:首先,排比句的大量使用。
其次,语言的陌生化。
再次,语言形象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