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元月高考模拟文科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试卷类型:高考模拟试题总数:16浏览次数:59上传日期:2019/3/17
1 . 中国古代社会中政治与道德关系的理论发展经历了夏商朝的混沌期西周的雏形期,春秋战国的争鸣期,汊朝的定型期,之后历经唐、末、元、明、清诸王朝,二千多年间二者的关系从政治的道德化逐渐转变为道德的政治化。
这反映了
A.思想的政治化趋势
B.思想逐新走向统一
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道德的不断世俗化
2 . “祥瑞”一词在汉代的文献里出现最多,《汉书》中经常有“祥瑞未著,正及球之美的记我,立称皇帝政爱民,以治国,能够天降祥瑞:否则就会天降灾异。
据此可知,当时
A.君主专制有所弱化
B.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C.史学思想极不科学
D.封建迷信大行其道
3 . 宋代城市管理实行厢坊制,即在坊上设用,作为较大的行政区划,以加强对坊廓户的控制,这是中国古代对城市管理制度的重要变革。
厢坊制出现的背景是
A.中央集权加强
B.经济重心南移
C.城市体制变化
D.市镇经济兴起
4 . 历史学家黄仁宇字认为,中国古代的隋唐宋时期“外向”“开放”,带“竞争性”,而明清时期则“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影响
B.政府政策的变化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殖民势力的东来
5 . 毛泽东曾描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但毛泽东也曾说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毛泽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林则徐、孙中山都
A.提出或实践师夷长技思想
B.反对封建统治
C.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
D.反对外来侵略
6 . 陈独秀、胡适等人原本约定,将《新青年》定位为一纯粹论理的刊物,二十年不谈政治。
但是,《新青年》迈入第三年,就开始出现议论政治的文章。
如《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劳工精神》《庶民的胜利》《欧战与哲学》等。
《新青年》的立场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胜利
B.共产国际的帮助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发展
7 . 20世纪中国史上有三次导致政权更迭的武装革命,次次都改变了历史。
不过,在史家吕思勉看来,政权更迭虽“由于战之胜败,而战之胜败,初不在于胜败之时”。
思勉意在强调这些“政权更迭”
A.意义巨大
B.改变历史
C.艰难曲折
D.绝非偶然
8 . 从1957年到1978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从704亿元升至4237亿元,增长了5.15倍,而同期的城镇职工年均工资却从624元下降为615元,实际工资则下降了13.8%。
其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下滑
B.“文革”的破坏
C.国家政策影响
D.国际局势动荡
9 . 在《十二铜表法》中,既有大量的同态复仇的后果,也有罚金赔偿的后果,《十二铜表法》之后,作为复仇替代的罚金越来越普遍起来,财产刑变成私犯的主要后果。
这一变化
A.是平民斗争的结果
B.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
C.适用于一切罗马人
D.表明罗马法走向理性
10 .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阐释”“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
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B.“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C.为了克服国内危机,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
D.在2016年总统选举活动中,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新一届总统
11 . 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欧出现了一次市场革新,人们不仅开始大量花费他们的工资,还开始用信用卡购物,花他们还没有挣到的钱。
此次革新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国家干预深入到个人生活
B.美国为西欧提供大量经济援助
C.人们对政治稳定充满信心
D.西欧国家开始走向经济一体化
1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艺复兴的“理性”“主要指“知识”或“智慧”,是强调人对社会的认识,而非近代理性主义”,“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控制,对世界、自盤的能力,这在本质上是知性问題”,而不是理性问题。
启蒙运动中“理性”的体现。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不满足于人性表面上的解放,他们还要满足人性的需要,底实现人本身的解放。
他们向过去获得了追求人性解放的正当性,但是没有具体的可借鉴的方法,尺有依靠自己,靠人美理性的力量,解决当代人的追求。
因而,启蒙运勐的思想家逐用自己的智慧,构建了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困:三权分立、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君主立宪等设想,以保障天赋人权的实现这些政治呢舍的出妒不是实验的方法,更非前人成果的借鉴,而是启蒙思想家们送用自己的思维设想出来的,这种方法即是启蒙运动的核心——“理性”。
理性精神起源于希腊。
从早期自然哲学的兴起,到后来的者学浪、苏格拉底等对人和人美社会的探索,对知识与道德的不懈求,使得“理性”的内涵不断拓展,并为后来的文艺复兴继承。
柏拉图对人类理性能力的自信,则成为后世理性主义的濫觞。
——擴编自姜雅莉《文艺复兴的“理性”与启蒙运动的“理性”辨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理性”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理性”的内涵拓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理性”的内涵拓展所产生的影响。
1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0-1911年间中国大陆的人ロ重心移动轨迹(见图)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
1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72年,日本参考西方各国的学制,尤其是吸收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布了以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为基础的《学制》。
从划分学区、各级学校及其课程设置,直到海外留学等有关教育规划作了明确的规定。
1879年,重新烦布了以美国教育制度为样板,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教育令》,其特点是中央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尊重地方的自治和自由。
1886年,日本建立了以小学为基础连贯的学校系统和类似于普鲁士的双规教育制度,企图通过小学教育使大多数国民养成誓死效忠于国家的观念,通过大学和实业学校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这样既保证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又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特点。
(2)报椐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日本近代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
15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
面对日军侵略,中共中央在九一八事变后随即发表宣言,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领导下组织抗日义勇军,一度形成抗日斗争的高潮。
之后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斗争的主要力量,活动范围遍及70余个县。
一批当时反映抗战的文艺作品如《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鼓舞着仁人志士走向抗日前线。
继东北爱国军民开始抗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屡掀高潮,上海军民进行了“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爱国军民相继展开了英勇抗战,从而使局部抗战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
前六年的局部抗战极大激发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意识,此后,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准备了全民族抗战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六年局部抗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提出“十四年抗战”的意义。
1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元110年(东汉安帝永初四年),羌胡作乱,大将军邓露想放凉州(今甘素式威市)一带地方・认为“州既,三很成边塞”,建议征召凉州豪杰和州郡长官子弟到朝廷各部门做官。
此建议被朝廷采纳,最终使凉州一带未脱离东汉政府版图。
公元115年(东汉安帝元初二年),虞诩被任命为或都(今甘肃东南)那太守。
在敌众我家的情况下,以增姓计打敗毛兵。
任上,招抚流亡,赈济灾民,大力发展生产,开通水路,治那三年,“人足家给,一郡遂安
公元126年,出任司東校尉,上任数月,虞弹動了太傅冯石、太尉刘熹,使他们丢掉乌纱。
虞多次请求壹处中常侍张防,历经曲折,最终将张防流放。
虞一生“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件权威,遂九见遣考,三遭利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属”。
——摘编自刘荣生《一代人杰虞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虞训所处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虞的历史功绩及其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