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02章数据通信基础 [兼容模式]

第02章数据通信基础 [兼容模式]


奇校验
6
2016/3/20
2.8 差错控制方法

2.8 差错控制方法


垂直水平奇偶校验码 —将所要传输的数据进行 分组,同时进行垂直和水平校验。
2. CRC (Cyclic Redundancy Code)循 环冗余码
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最广泛的检错码, 漏检率低,便于实现。
2.8 差错控制方法
S2=M11 ⊕ M10 ⊕ M7 ⊕ M6 ⊕ M3 ⊕ M2 (i=0010~Max) P2=D6⊕D5 ⊕ D3 ⊕ D2 ⊕ D0 =1⊕0 ⊕ 0 ⊕ 0 ⊕ 1=0 S1=M11 ⊕M9 ⊕ M7 ⊕ M5 ⊕ M3 ⊕ M1 (i=0001~Max) P1=D6⊕D4 ⊕ D3 ⊕ D0 =1⊕0 ⊕ 0 ⊕ 1 ⊕ 1=1 发出数据为: D7,D6,D5,D4,P4,D3,D2,D1,P3,D0,P2,P1( 110100001100) S4=M12 ⊕ M11 ⊕ M10 ⊕ M9 ⊕ M8=1⊕1 ⊕ 0 ⊕ 1 ⊕1=0 S3=M12 ⊕ M7 ⊕ M6 ⊕ M5 ⊕ M4=1⊕0 ⊕ 0 ⊕ 0 ⊕1=0 S2=M11 ⊕ M10 ⊕ M7 ⊕ M6 ⊕ M3 ⊕ M2 =1⊕0 ⊕ 0 ⊕ 0 ⊕ 1⊕0=0 S1=M11 ⊕M9 ⊕ M7 ⊕ M5 ⊕ M3 ⊕ M1=1⊕0 ⊕ 0 ⊕ 1 ⊕0=0

2.8 差错控制方法

冗余码的计算



假设待传送的数据 M = 1010001 (共k =7bit)。 我们在M的后面再添加供差错检测用的 n bit 冗余 码一起发送。 进行 2n 乘 M 的运算,这相当于在 M 后面添加 n 个 0。 得到的 (k + n) bit 的数模 2除以事先选定好的长度 为 (n + 1) bit 的除数 P,得出商是 Q 而余数是 R, 余数 R 取比除数 P 少1 个比特。




波特是码元传输的速率单位(每秒传多少个码元)。 码元传输速率也称为调制速率、波形速率或符号速 率。 比特是信息量的单位。

频带利用率((bit/s)/HZ):每赫兹带宽所能 实现的比特率。 协议效率:所传递数据包中有效数据与整个 数据包长度的比值。 通信效率:数据帧的传输时间同用于发送报 文的所有时间之比。
2.8 差错控制方法

2.8 差错控制方法
接收方验证数据。接到 10100011101,还用10111除。 结论:如果余数为0,则接收数据无 误。否则,接收数据有误。
CRC除数选择的国际标准
7
2016/3/20

3. 海明 (Hamming)编码

2.8 差错控制方法
(1) 已知被校验数据的长度为n( 11010001 n=8),确定校验 位数k,即2K≥n+k+1(k=4,24 ≥ 8+4+1=13); (2)确定发出数据 D7,D6,D5,D4,P4,D3,D2,D1,P3,D0,P2,P1(1101(P4)000(P3)1(P2) ( P1 )) 表示为:M12M11M10M9M8M7M6M5M4M3M2M1 P4P3P2P1为校验数据,位置在2i-1个位(i校验数据的序号); S4=M12 ⊕ M11 ⊕ M10 ⊕ M9 ⊕ M8 (i=1000~Max) P4=D7⊕D6 ⊕ D5 ⊕ D4 =1⊕1 ⊕ 0 ⊕ 1=1 S3=M12 ⊕ M7 ⊕ M6 ⊕ M5 ⊕ M4 (i=0100~Max) P3=D7⊕D3 ⊕ D2 ⊕ D1 =1⊕0 ⊕ 0 ⊕ 0=1
冗余码的计算举例
设 n = 4, P = 10111, M = 1010001(共k =7bit)模 2除法
算。


将余数 R 作为冗余码添加在数据 M 的后面发送出去,即发送的数据 10100011101( 2nM + R)。
将M后加4个0成为10100010000 与p=10111做模 2运除法运算 结果是:商Q = 1001111,余数R = 1101。
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通信的 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 送(当然也就不能同时接收)。 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通信)——通信的 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2.5 网络的拓扑结构

1. 传输介质的种类
2.6 网络传输介质

2. 传输介质的频带范围
2.6 网络传输介质
2.7 介质访问控制
3
2016/3/20
2.3 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5. 信噪比对信道容量的影响


2.4 有关信道的几个基本概念

香农公式C = W log2(1+S/N) b/s
W 为信道的带宽(以 Hz 为单位); S 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 N 为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
单向通信(单工通信)——只能有一个方 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碰撞检测”就是计算机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 道上的信号电压大小。 当几个站同时在总线上发送数据时,总线上 的信号电压摆动值将会增大(互相叠加)。 当一个站检测到的信号电压摆动值超过一定 的门限值时,就认为总线上至少有两个站同 时在发送数据,表明产生了碰撞。 所谓“碰撞”就是发生了冲突。因此“碰撞 检测”也称为“冲突检测”。
2.1 通信系统的组成
2.2 信道编码

1.单极性码
单极性非归零(NRZ)码

接收设备:完成发送设备的反变换。其任务是 从带有干扰的信号中正确恢复出原始信息来。 对于多路复用信号,还包括实现正确分路。
单极性归零(RZ)码
1
2016/3/20
2.2信道编码

2.双极性码
2.2信道编码

3. 差分码
计算机输出1时, 差分码翻转; 计算机输出0时, 差分码保持。
2. 令牌( Token )访问控制方式


具有特定格式的令牌帧绕环行使,将访问媒体的权利 从一个结点传递到物理连接的另外一个结点; 希望发送信息的结点将数据组成MAC帧,并仅在获得 令牌之后,才可进行发送动作; 每个结点均执行环内数据的再生和转发; 只有接收结点进行数据帧的复制和接收; 发送数据的结点在收到绕环一周的帧后,撤出该帧并 释放令牌。
(r, ) r
2.3 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正交调制QAM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1.有效性指标 (1)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时间内传送的数据量。
•可供选择的相位有 12 种,而 对于每一种相位有 1 或2 种振 幅可供选择。
•由于4 bit 编码共有16 种不同的 组合,因此这 16 个点中的每个 点可对应于一种 4 bit 的编码。
T发送一位码元所需的 最小时间; n为信号的有效状态。
•若每一个码元可表示的比特数越多,则在接收端进行解调时 要正确识别每一种状态就越困难。
2
2016/3/20
2.3 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Baud 是波特,是码元传输速率的单位,1 波 特为每秒传送 1 个码元。 比特率:通信系统每秒传输的二进制位数 (bit/s)。
2.6 介质访问控制

2.7 差错控制方法

2. 令牌( Token )访问控制方式
传输差错由随机差错和突发差错共同构成的, 而造成差错可能的原因包括:


在物理信道上,线路本身的电气特性随机产生的 信号幅度、频率、相位的畸形和衰减; 电气信号在线路上产生反射噪声的回波效应; 相邻线路之间的串线干扰; 大气中的闪电、电源开关的跳火、自然界磁场的 变化以及电源的波动等外界因素
Ne为被传错的码元数。
2.3 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4.介质带宽 介质只能传输有效带宽在介质带宽范围内的 信号。如果介质带宽小于信号的有效带宽, 信号就可能产生失真而使接收端难以辨认。 传输介质的带宽会限制传输速率的增高。
2.3 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5. 信道容量

信道容量:指在某种传输介质中单位时间可 能传送的最大比特数。 只要信号速率低于信道容量,就可以找到一 种编码方式,实现低误码率传输。否则,其 传输就不能正常进行。
2.8 差错控制方法

1. 奇偶校验码

2.8 差错控制方法

分组,在每一组的信息位后面增加一位冗余位,使每组检 验码中“1”的个数成为奇数(奇校验)或偶数(偶校验)。
偶校验
垂直奇偶校验码 — 基本方法是将所要传输的数据进行
水平奇偶校验码 — 基本方法是将所要传输的数
据进行分组,对各组中同一位的数据进行奇偶校验, 从而形成一组校验码。
2.7 介质访问控制

2.7 介质访问控制

检测到碰撞

举例说明


在发生碰撞时,总线上传输的信号产生了严 重的失真,无法从中恢复出有用的信息来。 每一个正在发送数据的站,一旦发现总线上 出现了碰撞,就要立即停止发送,免得继续 浪费网络资源,然后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再 次发送。


A 向 B 发出的信息,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才 能传送到 B。 B 若在 A 发送的信息到达 B 之前发送自己 的帧(因为这时 B 的载波监听检测不到 A 所 发送的信息),则必然要在某个时间和 A 发 送的帧发生碰撞。 碰撞的结果是两个帧都变得无用。
双极性非归零(NRZ)码
双极性归零(RZ)码
差分码
2.2信道编码

4. 曼切斯特编码
2.2信道编码

5.对基带数字信号的几种调制方法
0 1 0 0 1 1 1 0
基带信号
0
1前半段高后半段低 0前半段低后半段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