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圆圆的沙粒》教学案例分析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课程目标与内容聚焦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就要一切从学生出发,以人为本为尺度,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
在《圆圆的沙粒》教学中,我努力营造和谐、自主、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提供给学生个性学习和阅读的“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引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朗读,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和独立思维的能力。
下面,以《圆圆的沙粒》这节课的若干个教学片断为案例,试分析如下:
片断(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一颗普通的小沙粒居然能变成一颗美丽的珍珠,你觉得这是一颗怎样的沙粒。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一边读一边用心思考。
读过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生(读完后,纷纷汇报):我觉得这是一颗勇敢的沙粒
我觉得这是一颗坚持不懈的沙粒
我觉得这是一颗自信的沙粒
我觉得这是一颗美丽的沙粒
……
师:一颗圆圆的沙粒,让同学们产生了不同的想法,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同学们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告诉大家。
现在请你们自由地读课文,用笔划一划,再把划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理由,待会儿咱们一起交流。
片断(二)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出示句子:
一颗圆圆的沙粒十分真诚地向同伴们说:“我要变成一颗珍珠,成为有用之材。
”
生:这个句子我体会出这是一颗自信的沙粒。
因为它原来是一颗很普通的沙粒,现在想变成一颗珍珠,所以我觉得它对自己很有信心。
师:它是怎样说的?
生:真诚地说的。
师:现在,你就是那颗有自信的沙粒,把你的想法真诚地告诉大家吧! (生再读句子。
)
师:有一些真诚,但还不十分真诚。
谁还是真诚的沙粒?(另一生读。
) 师:真诚的表情,坚定的话语。
多么真诚的沙粒啊!还有谁从这句话中体会到这是一颗什么沙粒?(生纷纷举手。
)
生:我是从这个句子中的“有用之材”体会出这是一颗有理想的沙粒。
师:你很会读书,能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来谈体会,你知道什么是“有用之材”?生:“有用之材”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指沙粒要变成珍珠。
师:是啊!变成珍珠是沙粒要奋斗的目标,可见,这是一颗多有理想、有自信的沙粒啊!你们瞧,相同的句子读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
(指名读→齐读)
师:你还从哪些句子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生(汇报):
出示句子“可是,圆圆的沙粒已经下定了决心,坦然地钻进了蚌壳里。
”生:我是从“下定了决心”体会到了这是一颗坚持不懈的沙粒,因为前面提到同伴们都在嘲笑他,但他还是“下定了决心”,钻进了蚌壳里。
师(追问):什么叫坦然?
生:“坦然”就是不犹豫。
生:我查了字典是“心情平静”的意思。
在二自然段中,它的同伴不但不鼓励它,相反还嘲笑沙粒。
可是沙粒却没有理会,坦然地钻进蚌壳,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颗勇敢的沙粒。
师(惊喜):你真会学习,能抓住重点词语并联系上文来谈自己的体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要多向他学习。
你说得真好!一定能读得更好!有信心吗?请你读。
师:刚才,提到了同伴们的嘲笑圆圆的沙粒,它们是怎么嘲笑沙粒的?请大家找找相关的句子。
生(汇报):出示句子
“变珍珠?哈哈,异想天开!”
“啊呀,从今以后,他再也看不见美丽的阳光,奇妙的海景,听不到滚滚的
涛声了!…”
“他简直是把自己关进了牢狱,太可怕了!…”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你能从这三个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生:我从第一句中体会到了同伴们对沙粒的挖苦和讽刺。
师:说的真好,相信你能读出同伴们的语气。
(生读。
)
师:你们听出讽刺的语气了吗?(听出来了)。
看来不同的语气也可以表达出同样的意思、重要的是要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现在你们已经掌握了两种读法,练习一下。
(生纷纷练读。
)
师:大家从第一句中体会到了同伴的讽刺声,其它句子中你又体会出什么?生:我从“啊呀”可以体会到同伴们在可怜沙粒,如果沙粒钻进了蚌壳,就再也见不到美丽的阳光,它的生活从此就是黑暗的。
生:我觉得同伴们是觉得可惜,因为蚌壳里很黑暗,地方小,沙粒钻进去就不能像过去一样和同伴们一块玩,看不到美景,它这是自讨苦吃,所以我想同伴们觉得可惜。
生:我从“它简直是把自己关进了牢狱,太可怕了!”这个句子,体会出同伴们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很为沙粒担心。
师:牢狱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生:就是坐牢,没有自由,只有傻瓜才会把自己关进牢狱,所以说它很傻。
……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
对于这些句子,同学们都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
现在把你们体会到的这些感受通过你们的朗读再次表达出来。
你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开始吧。
片断(三)自主想象,加深感受
师:同伴们的议论,圆圆的沙粒听得清清楚楚。
而且,不用它们说,它也已经感受到蚌壳里生活的痛苦了:看不到蔚蓝的天空,享受不到清凉的海风,没有朋友,蚌壳里闷得让喘不过气。
即使这样痛苦,爬出来也很方便,但是圆圆的沙粒仍然没有动摇。
这样痛苦的日子,这样努力的坚持,是一两天吗?(不是。
)是一两年吗?(不是。
)是多久?(几十年。
)
师:在这漫长痛苦的几十年里圆圆的沙粒会想些什么呢?
生:沙粒会想同伴们过得怎么样,它们会想我吗?
师:为什么会想到同伴们呢?
生因为独自一个人的时候,太孤单,太寂寞了,很无聊。
生:我觉得很痛苦。
师:为什么会痛苦呢?课前你们查了资料,能具体说说吗?
生(纷纷举手);因为有一层珍珠液一直裹着沙粒,越裹越紧,不能呼吸所以非常的难受。
生:我想珍珠液不停地摩擦着沙粒的身体,一定很痛苦。
师:你用到“不停”,能具体说说时间有多长?
生:“几十年过去了”,可看出时间长。
生:从“……也可以看出时间很长。
师:这样难受、痛苦的日子是要经历几十年的岁月,沙粒后悔了吗?
生:没有。
生(激动):为了变珍珠,我可以忍受一切,只要心里有目标,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够成功。
师(激动):是啊!当人们见到如此美丽的珍珠,是否想到了它们在背后付出了都大的艰辛。
生:我真正体会到了“功夫不负有心人”。
分析:
《语文教学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以上的教学设计始终贯穿“读”,不是少数人的读,是大面积地落实到每个学生的潜心的读。
不仅读得面广,读得量大,有目的、有层次地读,更重要的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让学生边理解边朗读。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让他们自主想象,体验和理解。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学中,是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来取代教师的分析讲解,以学生已有的实际感受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教学过程激活了学生的灵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具体表现为:
1、个性化认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文本解读没有唯一的答案,个性化的见解,是个性化阅读所追求的的如在片断(一)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一边读一边用心思考,这是一颗怎样的沙粒,请用一个词来概括,
学生自读文后,用了各种不同色彩的词汇:坚持不懈、坚定、异想天开、勇敢等等。
我尊重保护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从文中找句子说理由。
于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在课堂上尽情的发言,说出不同的感受,不仅个性得以发展,能力更是得以提高,而且,体现了课堂的实效性。
2 、个性化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如片断(二)教学中,学生对同伴们说的话都有自己不同的感悟。
讽刺、可惜、可怜、愚蠢…在此基础上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认可的语气,读出自己对课文的感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有自主意识,他们的个性化体验就会得到再次提升。
3、个性化的想象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填补文中的空白,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扩展、连接…如片段三的教学,引领学生进行换位想象。
这是一段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精彩的对话,教学的过程更是学生知识不断生成的过程。
想象是发展个性的温床,当学生在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引导下全身心投入到情境中,展开自由想象时,课堂中将会呈现一片生机,实现对文本情感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