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储备林改培外业调查技术

国家储备林改培外业调查技术

国家储备林改培外业调查技术一、术语和定义1、国家储备林(National Forest Reserves)国家在指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特定政策措施营造的,用于木材储备并发挥多种功能的森林。

2、改培(Improvement or Transformation)指对林分采取更换树种、间伐、补植、冠下造林、割灌、施肥、修枝等综合技术措施,改善林木生长条件,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生长量和生态功能的森林经营活动。

3、大径级用材林(Large-size Timber Forest)指以培育大径材为主要目的的林分。

大径材标准按照LY/T 2118执行。

4、珍稀树种用材林(Precious and Rare Timber Forest)指列入国家或省级珍贵树种名录,具有较高价值或优良材质的用材林分。

5、定性标准(1)改造培育型立地质量较好,由于未适地适树、未及时经营或受病虫鼠害及森林火灾影响,造成林木生长停滞,或目的树种不明确,通过采取改培措施,能够达到预期培育目标的林分。

(2)提质培优型立地质量较好,林木总体生长状况良好,但通过采取综合性技术措施,改善林分结构和生长条件,林分质量和生长量能进一步提高的林分。

6、定量标准(1)立地质量指标立地指数≥14或地位级中等以上(一般坡位中、下部;坡度:北方25度以下,南方35度以下;土层厚度:北方(A+B层)60cm以上,南方(A+B层)40cm以上)。

(2)生长量指标确定不同区域不同改培对象的年蓄积生长量指标参见附录A。

二、国储林建设项目类型(一)集约人工造林选择水热条件好、立地指数高(立地指数≥14或地位级中等以上(一般坡位中、下部;坡度25度以下;土层厚度A+B层60cm以上。

)的荒山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等宜林地和非林地,采用优良种源、无性系培育的壮苗,采取最新林业科技成果组装配套的集约经营措施,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以达到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二)现有林改培重点对现有林中立地条件好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林分,结构简单且生长已呈现下降的林分,目的树种不明确、林分结构简单、错过抚育经营时机的人工林或利用价值较高的林分,通过林间隙地散状补植补造,片状、条状、带状造林等经营措施,将纯林定向修复为复层异龄混交林,改变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培育优质、高效的珍稀树种用材和大径材。

(三)中幼林抚育对有培育前途、木材增产潜力较大的中、幼龄林,采取间伐、修枝、除草割灌、施肥等抚育活动,以及近自然经营措施,砍劣留优,调整树种结构和林分密度,平衡土壤养分与水分循环,改善林木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提高木材蓄积量,加快林木生长速度,缩短森林培育周期,提高林分质量。

基地建设按照培育目标确定培育周期,分为10年以内短周期用材林,11-30年中周期用材林和30年以上长周期用材林。

其中:30年以内的中短周期用材林,以缓解我国近期的木材供需矛盾为主;30年以上长周期用材林,以国家用材林储备需求为主,缓解珍稀及大径级用材的供需矛盾。

三、国储林建设项目调查(一)、小班区划1、小班是指内部特征基本一致与相邻地段有显著区别,并采取相同的经营措施的小区或地块。

小班在林学特征上是一致或基本一致的,从而也要求实施相同的经营措施。

小班是根据一定条件,从经营观点出发而在林班中划分出来的小区,而林分是根据生物学特性相近似而划分出的森林小区。

由此可见,林分是划分小班的基础。

通常一个小班就是一个林分,也可能包括几个林分。

在经营条件好、森林经营强度较高的地区,调查工作需要做得更为细致得情况下,要求小班林学特性的一致性就比较强,有可能一个林分就划分成一个小班。

相反条件或个别林分面积特别小的情况下,可能一个小班就包括几个林分。

划分小班的原则是每个小班内部的自然特征基本相同,并与四邻小班又有明显差别,能够引起经营措施显著区别。

因此,原则上凡能引起经营措施差别的一切明显因素,皆可作为区划小班的依据。

小班区划原则上在现地进行, 如果过去的图面材料丰富, 对现地的情况又清楚时, 也可先在室内区划, 再到现地核对。

利用地形图现地勾绘利用已有的符合调查精度要求的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或平面图,采取现地对坡目视勾绘的方法,将小班轮廓线在地形图上勾绘出来,或沿着境界线、林班线或林中小道进行勾绘,并在森林调查时深入林分内校核修正小班轮廓。

利用地形图,深入到森林内部,采用对坡目视勾绘小班的界线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在需要勾绘小班的对面山坡上,找出一个地势较高,透视良好,能清晰看到对面坡上森林分布状况的站立点,然后手持地形图,把地形图上的明显地物、地貌与地面上实物对正,保证地形图与地面的实物位置吻合,正视对面坡,按照划分小班的条件,找出小班明显的边界,在地形图上找出对应位置,用铅笔把小班的界线勾绘出来。

对坡勾绘后,要深入小班调查,核对小班界线,以保证小班区划的正确性。

小班编号:以林班(行政村)为单位,游戏响动,自北而南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如1、2、3;如果是复合小班,则在原小班号后加点加小号,如2.1、2.2等。

2、小班的面积以一个经营年度内能完成该小班的诸如造林、抚育、采伐等某一项作业为宜, 原则上不要超过300亩。

国家储备林集中连片面积不得低于100亩,如果小班面积低于100亩,需要在备注栏说明该小班与哪些小班可以连片,连片面积是否可以达到100亩。

3、小班面积测量采用1︰10000或1︰25000的地形图(遥感影像图)调绘、GPS(卫星定位系统)绕测等方式。

每个小班应当实测3个GPS控制点并绘制到 1︰10000或1︰25000地形图上。

4、对于设计地块中的小片林木、裸岩或建筑物等未造林及不适宜造林的地块,经实测后面积大于3亩的都需要标记在地图上;小于3亩的估计其所占比例,两者都必须从小班总面积中扣除。

5、在现有林改培和中幼林抚育类型中,不同林分类型的小班至少要拍摄4张反映林分现实状况的数字照片备查。

(二)、小班调查及记载1、集约人工林栽培小班现地调查内容包括: 位置(乡、村并记载小班中心位置附近的GPS坐标)、小班编号、权属、地类、地貌、地形(坡度、坡向、坡位、坡形、海拔等)、面积、土壤、植被、立地类型、营造林类型及拟造林树种、株行距等。

填写附表1:集约人工林栽培小班现地调查设计卡。

2、现有林改培和中幼林抚育小班外业调查(1)内容包括: 位置(乡、村并记载小班中心位置附近的GPS坐标)、小班编号、地块地理坐标、小班面积、权属、起源、林种、地貌类形、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土壤类型、土层厚度、目标树株树、植被等因子。

(2)采用标准地调查法。

在不同类型的林分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随机至少设置3块标准地。

每个标准地面积为0.06~0.10公顷(600~1000平方米)。

外业调查时应当记录标准地中心GPS坐标。

(3)标准地调查方法步骤①标准地的选择与设置仪器及工具:罗盘仪、测杆、测绳、皮尺、轮尺(或围尺)、测高器、记录夹、记录表格、林业调查常用表、木材蜡笔、计算器等。

标准地的选择:应根据标准地选择的四个基本原则,对所调查林分作全面踏查,掌握林分的特点,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标准地。

标准地面积大小和边长的确定:标准地面积600-1000㎡。

标准地形状采用方形。

标准地境界测量:用罗盘仪测角,皮尺或测绳量距离。

当林地的坡度在5°以上时应将斜距改算为水平距。

其周界闭和差不得超过1/200。

将量测结果填写于“标准地调查记录表”中,并绘出草图。

罗盘仪测定标准地测量纪录外业调查时应当记录标准地中心GPS坐标及四个角点的GPS坐标。

标准地4个角点要求拍摄照片标记。

②在标准地内,分别树种、保留木和采伐木进行每木检尺,起测胸径为5厘米;各林木树高、平均树高可采用实测计算。

填写附表2-5。

每木检尺:在标准地内分别树种、活立木、枯立木、倒木测定每株树木的胸径,按比例统计的工作,称为每木检尺(或每木调查)。

径阶大小的确定:林分平均直径6-12㎝时,采用2㎝为一个径阶;林分平均直径在12㎝以上时,以4㎝为一个径阶;林分平均直径小于6㎝时,用1㎝一个径阶(这里的林分平均直径用目测法确定:即在林分内找出最粗的树木2-3株,量其胸径平均后除以1.7得到)。

本次调查采用2cm径阶。

确定起测径阶:检尺时最小的径阶称为起测径阶。

一般以目测林分平均直径的0.4倍作为起测径阶。

本次调查起测直径5cm。

每木检尺:2-3人一组,1-2人检尺,1人记录。

测径时应注意:第一,必须测定距地面1.3米处的直径(单位cm,保留1位小数),在坡地量测坡上1.3处的直径。

第二,遇干形不规整的树木,应垂直测定两个方向直径,取其平均值;第三,在1.3米以下分叉者应视为两株树,分别检尺。

为避免重测、漏测,应沿标准地的一端开始按一定顺序进行,在坡地每木检尺时,一般从坡上方向坡下方沿“Z ”路线进行检尺,并对已检尺的树木作出标记。

第四,测者每测一株树,应报出树种、林木分类或林木分级和直径大小,记录者应复诵,并记入“每木调查表”。

计算平均直径:首先计算平均断面积( N g n g i k i i ∑==1),再根据计算平均断面积计算出林分平均直径g d (πg d g 40000=),也可利用计算器按公式N d n d ii g ∑=2来求。

(4)林木分类与分级在每木检尺同时时,还要对检尺的每株树木进行林木分类与林木分级,计入到标准地调查表相应栏目内。

林木分类(适用于生长伐)三级分法。

①适用对象林木分类适用于所有林分的中龄林(单层同龄人工纯林也可以采用林木分级),(天然混交林或复层林 )。

主要根据林木在林内所起的作用以及人们对森林的经营要求划分为目标树、辅助树、干扰树和其他树四类:优良木(或称目的树种、保留木、培育木、目标树):在生长发育上最合乎经营要求的林木,是培育对象。

一般情况下,优良木多数处在林冠上部或中部,但在目的树种被压的情况下,培育木也可在林冠下部的林木中选出。

有益木(或称辅助木):能促进培育木的天然整技和形成良好的干形,并能起到保护和改良土壤的作用。

当这些林木妨碍培育木生长时,就应该在抚育间伐过程中逐渐除掉。

有害木(或称砍伐木、干扰树):是妨碍培育木和有益木生长的林木,或干形弯曲、多叉,枯立木,感染病虫害的林木,这些林木均应砍伐。

其他树:上述以外的树木。

根据林木分化程度对林木进行分级,以便为森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

②克拉夫特林木分级法(人工林及天然林中的单层同龄纯林)本法是根据林木生长势将林木分为五级(见图)。

I级木(优势木):树高和胸径最大,树冠很大,且伸出一般林冠之上,受光最好。

II级木(亚优势木):树高和胸径略次于I级木,树冠向四周发育且较均匀对称,树冠略小于I级木,并与I级一起构成林分的主林层。

III级木(中等或中庸木):树高和胸径生长较前两级立木为差,属于中等,树冠位于I、II级木之下,位于林冠的中层,树干的圆满度较I、II级为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