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的通知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的通知
林规发〔2015〕19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
为贯彻落实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的精神,我局研究制定了《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的重要意义
国家储备林是指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的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

国家储备林建设是全面保护天然林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国家木材安全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林业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的重要工作。

国家储备林制度是全面保护天然林的重要配套制度,是发挥财政金融合力、创新投融资模式的基础保障制度,也是大型营造林工程实现系统化精细化管理的样板先行制度,对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有关批示精神,我局启动实施了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同时根据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建立储备林制度的要求,研究制定了《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组织保障,这是保障和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的重大步骤和关键举措,各地各单位务必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做好国家储备林建设。

二、科学编制《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
我局正在组织编制《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明确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海地区、西南适宜地区、京津冀地区及东北地区六大区域的国家储备林建设目标和任务。

请各地积极配合做好相关规划工作,并抓紧编制本省(区、市)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

三、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
2015年我局与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国家储备林建设工作的通知》(办规字〔2015〕117号),首个截至目前,已在广西、
四、认真研究制定本省(区、市)相关实施细则
我局发布了《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国家储备林划定办法(试行)》、《国家储备林核查办法(试行)》,制定了《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年度施工作业设计管理办法》等5个管
理办法,编制了《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模式及典型案例》、《国家储备林现有林改培技术规程》。

请各地按照《方案》要求,研究制定本省(区、市)相关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制定2016年国家储备林工作计划,于2016年3月底前报送我局。

特此通知。

附件: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
国家林业局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
为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从根本上增强木材自给能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的有关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进口适度、持续经营的目标要求,建立系统完备的国家储备林制度,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储备林基地,探索生产能力高效、经
营规模适度、储备调节有序、生态环境良好的木材安全道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木储备,通过实施高效可持续经营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
——坚持科学经营,推广良地、良种、良法等先进适用技术和培育模式;
——坚持绿色发展,培育健康森林,发挥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多种功能和效益;
——坚持机制创新,通过政府调节、管理和引导,促进市场配置资源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主要任务(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完善
制定部门规章。

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精神,印发《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制定出台《国家储备林管理办法》(2017年)等相关管理办法,确保科学管理,规范运行。

建立管理制度。

相关省(区、市)依据国家储备林相关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本省(区、市)相关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规范本辖区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

(二)创新投融资机制
创新融资机制。

发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

创新融资机制,积极利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设计长周期优惠金融产品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

促进融合发展。

根据国家外资利用政策和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包括世界银行、欧洲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各类外资贷(赠)款,支持国家储备林工程实施和能力建设。

探索PPP模式。

按照国家推广公共财政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要求,加强对运用PPP模式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指导,开展建设模式示范试点。

(三)建立现代工程管理制度
建立规划体系。

编制《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6-2050年)》,明确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海地区、西南适宜地区、京津冀地区及东北地区六大区域的国家储备林建设目标和任务。

省级、市县级制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

实行全过程管理。

制定《国家储备林核查办法》(2016年),建立立项、执行评估和验收评价制度,实行申报、批复、可研、公示等工程管理。

强化检查指导、监测和评价,对完工项目组织验收。

健全经营规范。

按照统一规范和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国家储备林改培技术规程》等行业标准,研究建立国家储备林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提倡多功能目标经营。

(四)创新运行管理制度
合同契约管理。

研究探索国家储备林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实现机制。

制定《国家储备林责任书》、《国家储备林合同》(2016年),以合同契约形式确立权利义务关系,实行“谁承储、谁经营、谁收益”的收益分配制度。

分级管理和代储代管。

国家、省级和市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分级行使管理权。

签订责任书,委托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代行管理职责。

签订合同,委托承储主体代行储备职责。

采伐分类管理。

储备林龄级在成熟林龄基础上延长一到两个龄级,实行按林种树种分类动用。

编制《国家储备林森林经营方案》,确定采伐龄级、伐区和采伐数量,纳入限额管理,实行单报单批或备案制。

(五)健全科技支撑制度
建立标准化服务平台。

建立国家储备林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建设、管理和监测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标准执行力。

开展科学经营试点示范。

加强种苗保障体系建设。

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科技和成果。

开展建设试点示范活动,推进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示范基地。

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第三方机构承接转移职能。

搭建政产学研用有效结合的平台,促进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六)建立监管指导机制
加强监管指导。

加强对制度建设、融资模式、项目管理和运行机制相关情况的调研指导。

指导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

实施监督检查,督促有关问调查处理。

实施绩效管理。

制定《国家储备林绩效评价管理办法》(2018年),对建设成效实施绩效评价管理。

完善监测核查机制,定期进行资源核查,及时更新数据库。

加强监测研究。

加强木材安全研究、市场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研究国家储备林制度、政策,提出建设和发展建议。

四、组织保障(七)投入政策保障
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

中央财政统筹专项资金,用于国家储备林造林、改培和抚育等支出。

财政贴息政策。

国家储备林建设贷款按照现行中央财政林业贷款贴息政策贴息。

自然灾害风险防控保障政策。

建立“政策性森林专项建设债券。

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专项建设债券筹集的专项建设基金,结合中央基建投资统筹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

(八)建立协同工作机制
加强机构能力建设。

建立国家储备林管理机制,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职责,加强人员培训,组织合作交流,保障制度、任务的落实。

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关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工作规程,明确职责分工。

(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路网建设。

将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政府建设计划。

采用“林四级”标准规划实施国家储备林路网建设。

加强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

同步规划和实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能力建设。

配备必要的防火和防治装备。

合理搭配树种,注重生物防治。

提升装备机械化水平。

引进和推广符合国家储备林建设需求、适合林区和山地的营林和采伐机械,提高作业效率,保障作业安全。

(十)实施目标考核管理
对国家储备林建设成果进行绩效考核,同步纳入政府林业建设目标考核管理。

(十一)加强宣传工作
及时总结和推广试点示范经验和做法。

研究解决政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宣传国家储备林建设创新作法、典型和经验。

引导全社会为国储材的价值观念和良好风气。

促进国家储备林文化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