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资源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更是直接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远程教育与数学课程,对数学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学与教的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因此,将远程教育应用于数学教学改革是一个强有力的突破口,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思考。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远程教育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通过多媒体的音、像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可见,远程教育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师益友,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严整、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求。
”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和材料,并不是要求学生完全到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由于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所以教学中所提供的实际情景或材料多数是相对真实或生活情景的一种模拟。
在常规的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满足教学内容的创作及呈现。
而远程教育手段能够创设集图、文、声、色及网络、交互于一体,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有利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联系,从而丰富数学教学的内容,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爱数学、应用数学,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丰富了数学教学内容中央电教馆《同步课程资源》栏目内容丰富,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良好素材,包括视频、动画、Powerpoint演示文稿等媒体资料、教学示例、习题精选、知识扩展等内容,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和制作课件做了教育可用资源的良好的补充。
教师借助媒体素材轻松完成新授后,可有重点的扩展一些习题内容,或和学生一起欣赏有趣的图形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此来扩充学生的信息量,这样可以把许多课下的练习移到课上做,把许多课外知识引进课堂教学中,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四、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可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让他们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为“问题——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讨论、交流——猜想出结论——证明——再验证——练习——回顾总结”的新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不再把学习数学看成负担,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享受着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动手操作,使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等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如在学习《轴对称变换》时,我们在多媒体教室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一些成轴对称的图片,并演示他们是如何进行轴对称变换得到的,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后,很多同学都动手制作了经过多次轴对称变换得到的一些美丽的图案,再如学习函数时,我们借助几何画板或一些函数软件,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性质,这既为学生学习减轻了负担,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想的实践园地。
五、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手段,其主要目的都在于突出、强化教学重点,突破、解决教学难点,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也不例外。
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无法要求学生完全到现实中学习数学,课堂上只能提供相对真实和模拟出的现实生活情景。
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能充分展现多样、生动、有趣的现实生活情景,有利于沟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变抽象为具体,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六、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由于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讲解上,用在板书上,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比“粉笔+黑板+教材+嘴巴”的传统教学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使学生手、眼、耳、脑多种感官并用,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同时,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能力得到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以训练为主线”的特点,适时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可较快地展示演算过程,展示练习题,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远教工程的实施为学生自主学习撑出一片蓝天,学生的学习可在这片蓝天下自由驰骋,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有远教资源的强大支持如虎添翼。
师生如何正确认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21世纪,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各学校校园网建起来了。
网络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拓延了教学时空的维度。
在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今天,对于技工学校而言,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资源,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技能操作能力,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科整合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中把知识学会,至今仍不可置疑。
但更重要的是怎样让学生会学。
正如著名教育家钱梦龙教授说,"学法促教法,教法导学法,教学苟俱进,不教境乃达。
"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景,才会"不教境乃达",才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呢?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寻求方法。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由于其知识信息更新快,人们需要更快更方便地获得知识来适应社会发展。
传统教育手段已无法解决这一困境,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技工人才。
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应将网络与课堂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交换、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像、图形、动画等到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励、引导、突破课堂的束缚,学生还可以随时查询和调用有关信息,发挥网络互动性、直观性、趣味性、形象性的优点。
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科整合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笔者认为,技工学校应在加强学生基础素质教育的同时,应当加强计算机与各学科之间、各专业之间的和谐渗透式教学,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此,在教学中应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学科整合学习模式的探索。
二、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它的教学理论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思想都远远还没有定型。
另外,由于计算机课又具有几个非常突出的学科特点: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
因此,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
我们要确保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探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模式。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景、协助、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其次,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
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
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网络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电子邮件收发、网上浏览、资料检索等计算机技术,为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同时结合其他学科内容进行了渗透式教学。
例如:1、利用集体的才智,组织小组协助式学习。
教师向各小组布置研究课题,给以必要的说明,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网络资源,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最后将结果(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案、电脑作品等)展示出来。
例如:当教师在介绍"计算机病毒"时,可以安排小组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收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