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治疗体会张振红陕西省蒲城县中医医院陕西蒲城 715500摘要: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共1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160例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组40例,甲、乙两组患者采用连续口服硫酸亚铁片的治疗方法,丙、丁两组患者采取每隔3d口服硫酸亚铁片的药物疗法,另外甲、丙两组患者在治疗间适量服用叶酸或维生素B,在所有患者接受上述治疗后的121个月,对比分析四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1)四组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后,在口的甲、丙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未服硫酸亚铁片同时服用适量的叶酸或维生素B12的乙、丁两组患者,四组患者治疗效果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 服用叶酸或维生素B12<0.05,有较强的统计学意义。
(2)甲、乙两组患者采用连续口服硫酸亚铁片的治疗方法后,两组患者的治疗不良反应明显高于未连续用药的丙、丁两组患者,组间对比四组患者的治疗不良反应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论: 临床上在治疗缺铁性贫血患者时,应该采用有时间间隔口服铁剂的疗法的同时,适量服用叶酸,此种疗法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的提高,并且减少患者的用或维生素B12药不良反应,有效改善患者的缺铁性贫血症状,提高患者病后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间隔补铁法;叶酸;维生素B12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铁(包括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内)的消耗,不能够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1】。
缺铁性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
在出现贫血之前的阶段称为缺铁。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除了参加血红蛋白的合成外,还参加体内的生物化学代谢。
故当缺铁时,除了贫血的症状外,还会伴有一些非贫血的症状[3]。
缺铁性贫血(IDA)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很高,在世界人口中约占10% -20%,在各类贫血中约占50%~80%[4]。
其致病原因有:(1)生理性铁需要增加;(2)慢性出血;(3)铁摄人不足;有时几种原因可并存。
尽管IDA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但它可导致人体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紊乱。
尤其对发育期的儿童影响最大,如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减低、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等【5】,因此越来越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共1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丙组患者在治疗时采用间隔补铁法的同时适量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的疗法,取得较为显12著地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到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共1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本文选取对象均经过临床诊断、血常规等检查后确诊为缺铁性贫血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心跳加速、乏力、易疲劳、食欲减退以及嗜睡等。
将患者随机分为四组,甲组乙组丙组丁组患者各40例,甲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6-52岁,平均年龄(30.2±3.5)岁,患者病程3个月到4年,平均病程(3.1±0.6)年;乙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龄6-54岁,平均年龄(29.8±3.7)岁,患者病程2个月到4年,平均病程(3.4±0.5)年;丙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7-53岁,平均年龄(30.5)岁,患者病程3个月到4年,平均病程(2.8±0.9)年;丁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年龄8-57岁,平均年龄(30.8±3.6)岁,患者病程3个月到3年,平均病程(3.3±0.2)年;四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首先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组40例,对四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基础治疗,对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对症及支持治疗,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并促进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
在此基础上,甲、乙两组患者采用连续服药,成人口服硫酸亚铁片(国药准字H31012175,生产公司:上海黄海制药有限公司,产品规格:0.3gX60s)0.3 g/次,3次/d,儿童口服硫酸亚铁的颗粒剂(国药准字H41024812,生产公司: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产品规格:5gX10袋),每天4一6 mg/kg , 3次/d。
丙、丁两组患者采取每隔3d服用上述药物,成人口服硫酸亚铁片(国药准字H31012175,生产公司:上海黄海制药有限公司,产品规格:0.3gX60s)0.3 g/次,3次/d,儿童口服硫酸亚铁的颗粒剂(国药准字H41024812,生产公司: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产品规格:5gX10袋),每天4一6 mg/kg , 3次/d。
1 d, 3次//d。
另外甲、(国药准字H14023321,生产公司:山西云鹏制药有限丙两组适量服用叶酸或维生素B12公司,产品规格:25gX20片s)25 g/次,4次/d【6】。
对四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严密监控,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医生要及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3]。
1.3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经过治疗,患者的呼吸急促、心跳加速、乏力、易疲劳、食欲减退以及嗜睡等症状和体征消失,血常规检查中铁元素量恢复正常,患者可以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生活质量提高;显效:经过治疗,患者的呼吸急促、心跳加速、乏力、易疲劳、食欲减退以及嗜睡等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血常规检查中铁元素量有较大程度的上升,残留贫血的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轻微的影响,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有效:经过治疗,患者的呼吸急促、心跳加速、乏力、易疲劳、食欲减退以及嗜睡等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铁元素量有所恢复,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影响,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经过治疗,患者的呼吸急促、心跳加速、乏力、易疲劳、食欲减退以及嗜睡等症状和体征无消失,血常规检查中铁元素量无恢复,对于患者的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有较大的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没有改善[4]。
1.4统计方法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上述10例患者经过28天一个疗程治疗后,四组患者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1)四组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后,在口服硫酸亚铁片同时服用适量的叶酸或维生素B12的甲、丙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未服用叶酸或维生素B12的乙、丁两组患者,四组患者治疗效果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较强的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表2。
(2)甲、乙两组患者采用连续口服硫酸亚铁片的治疗方法后,两组患者的治疗不良反应明显高于未连续用药的丙、丁两组患者,组间对比四组患者的治疗不良反应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同时服用适量服用叶酸或维生素B12的甲、丙两组效果更显著一些。
详细见下表3,表4。
表1 四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例)表2 四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综合比较分析[n(%)] 组别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甲丙组(n=80)35(43.75)24(30.00)15(18.75)6(7.5)92.5%乙丁组(n=80)23(28.75)18(22.5)27(33.75)11(13.75)86.25%X²值-- -- -- -- 4.0063P -- -- -- -- <0.05表3四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的对比(例)表4四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的对比分析[n(%)] 组别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不良反应发生率甲乙组(n=80)32(40.0)19(23.75)63.75%丙丁组(n=80) 13(16.25) 8(10.0) 26.25% X²值-- -- 9.5645P -- -- <0.053讨论缺铁性贫血是由于患者机体对铁的摄入量不足,影响机体正常血红蛋白的合成过程,导致患者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减少,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偏少,经过一段时间的病情发展患者便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速、乏力、易疲劳、食欲减退以及嗜睡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7】。
本次研究中,(1)四组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后,在口服硫酸亚铁片同时服用适量的叶酸或维生素B12的甲、丙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未服用叶酸或维生素B12的乙、丁两组患者,四组患者治疗效果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较强的统计学意义。
(2)甲、乙两组患者采用连续口服硫酸亚铁片的治疗方法后,两组患者的治疗不良反应明显高于未连续用药的丙、丁两组患者,组间对比四组患者的治疗不良反应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造成上述四组患者治疗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铁制口服剂依旧是社会公认的治疗缺铁性贫血最有效的药物,缺铁性贫血症的治疗应以预防为基础,保证早诊断、早治疗。
在治疗缺铁性贫血疾病的过程中,适量服用叶酸或维生素B12,可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而采用间隔补铁法和连续补铁法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都较为显著,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病情的改善,但在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仍有较大的差异,使用间隔补铁法进行治疗,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要远远低于采用连续补铁法治疗的患者,对于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更为显著的作用[8]。
由此可见,对缺铁性贫血疾病患者,临床医生给予其间隔补铁法治疗,不仅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对于患者帮助较大。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治疗缺铁性贫血患者时,应该采用有时间间隔口服铁剂的疗法,此种疗法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的提的同时,适量服用叶酸或维生素B12高,并且减少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有效改善患者的缺铁性贫血症状,提高患者病后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1]刘开蕾,贾天华,刘丽.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治疗体会[J]. 中国医学工程,2012,03(09):116-119.[2]刘玉.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及护理体会[J]. 中医临床研究,2016,04(05):140-142.[3]湛立娜. 80例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治疗体会[J]. 北方药学,2014,08(11):160-161.[4]于海玲,杜昊.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治疗体会[J]. 当代临床医刊,2015,01(21):1182-1183.[5]高洪波. 中西医结合治疗育龄期女性缺铁性贫血的心得体会[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07(13):17-18.[6]杨慧. 琥珀酸亚铁联合饮食干预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和体会[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6(14):108-110.[7]姜国锋. “红白汤”治疗缺铁性贫血临床体会[J]. 江西中医药,2014,03(08):161-167.[8]聂鑫. 乳清乳铁蛋白治疗56例儿童缺铁性贫血临床体会[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0(14):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