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
【项目方案】
1 立项依据
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ID),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IDE),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IDA)。
IDA是铁缺乏症(包括ID,IDE和IDA)的最终阶段,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
IDA是最常见的贫血。
其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婴幼儿、育龄妇女明显增高。
1缺铁原发病表现
如妇女月经量多、消化道溃疡/肿瘤/痔疮导致的黑便/血便/腹部不适、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腹痛/大便性状改变、肿瘤性疾病的消瘦、血管内溶血的血红蛋白尿等。
2.贫血表现
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纳差、苍白、心率增快。
3.组织缺铁表现
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吞咽困难;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反甲)。
1.治疗原则
治疗IDA的原则是:①根除病因;②补足贮铁。
2.病因治疗
婴幼儿、青少年和妊娠妇女营养不足引起的IDA,应改善饮食。
月经多引起的IDA应看妇科调理月经。
寄生虫感染应驱虫治疗。
恶性肿瘤,应手术或放、化疗;上消化道溃疡,应抑酸治疗等。
3.补铁治疗
治疗性铁剂有无机铁和有机铁两类。
无机铁以硫酸亚铁为代表,有机铁则包括右旋糖酐铁、葡萄糖酸亚铁、山梨醇铁、富马酸亚铁和多糖铁复合物等。
无机铁剂的副反应较有机铁剂明显。
首选口服铁剂。
如:硫酸亚铁或右旋糖酐铁。
餐后服用胃肠道反应小且易耐受。
进食谷类、乳类和茶抑制铁剂吸收,鱼、肉类、维生素C可加强铁剂吸收。
口服铁剂有效的表现先是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高峰在开始服药后5~10天,2周后血红蛋白浓度上升,一般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
铁剂治疗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持续2~3个月,待铁蛋白正常后停药。
若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胃肠道正常解剖部位发生改变而影响铁的吸收,可用铁剂肌肉注射,不同人群的症状和与治疗也有区。
2 项目意义
快餐时代的人们营养摄入不均衡,快速的生活节奏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从而易感缺铁性贫血,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而幼儿和老人妇女的缺铁性贫血也很严重。
在营养过剩成为主要健康问题的今天,营养不足的问题仍不鲜见。
在医院儿科门诊病例中,患贫血症状的孩子占有一定的比例。
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体发育过快,身体对铁的需求较大,可是由于孩子因饮食习惯不良、拒食、偏食或营养摄入不足等,很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威胁孩子健康的营养缺乏症。
从临床病例证实,挑食的孩子容易患有缺铁性贫血。
有的孩子会出现烦躁不安、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低、体重不增、皮肤苍白等,有时候孩子自己会感觉疲乏;学习时注意力不能集中,理解力降低、反应慢等,甚至有些孩子还会出现所谓的“异食癖”,爱吃一些树皮、沙土、报纸、生大米等奇怪的东西。
可是由于大多数孩子发病缓慢,易被家长忽视,等到医院就诊时多数病儿已发展为中度贫血。
刘慧杰医生提醒家长朋友,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早期贫血的表现,并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女性健康:饮食调养能防早衰
俗话说“十女九贫”,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决定了易患贫血,膳食中铁的吸收率较低也是女性易发生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女性本来对铁的需求就多,如果再有挑食和偏食等不良习惯,则更易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贫血一般表现为面色萎黄、口唇粘膜和眼结膜苍白、发枯、肤涩、头晕、无力、心悸、气急、疲倦等血虚症状。
严重贫血者,由于各器官组织机能减弱衰退,还易过早出现颜面皱纹、白发脱牙、多病、步履蹒跚等早衰现象。
由此看来,女性的饮食调养是十分重要的。
在生活中,要多吃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豆类等以及一些富含水溶性维生素的绿叶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萝卜、芹菜、柑桔、桃等。
老人保健:防缺铁更要防铁过剩
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和营养不良症状,老年人的身体对铁的吸收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老年人吸收铁的能力比年轻人差,而且老年人对食物的消化能力减弱,营养状况差,容易缺铁;另一方面,老年人患胃肠道疾病的较多,食道炎、溃疡病、出血性胃炎、胃息肉、脂肪性腹腔、痔疮等,都能引起慢性出血或损失铁。
一些老年人注重自我保健,经常服用含铁较多的营养补品等,但是,老年人更要防铁过剩。
人体内储铁量过高,会直接引起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对人体的危害甚至远超过贫血。
对于保证健康的体魄和幸福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项目实施过程
3.查阅文献,寻找目前对于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方法,集思广益。
结合中西医的保健从而达到预防的作用。
收集广泛的资料进行总结和分类,做出一个较全面而广泛适用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1]叶国祥,叶正龙,何广胜.检测血清铁和转铁蛋白对早期缺铁性贫血的价值.浙江临床医学.2011,13(10)
[2]何广胜,付蓉.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全国红细胞疾病学术会议纪要.中华内科杂志.2012,47(01).
[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571-574.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343-2348.
维生素与矿物质 (英)阿曼达·厄塞尔
人体健康指标书张雪松
微量元素防病指南蓝统胜李桂英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课本
中华养生宝典陈建
儿童缺铁防治季峰秦玉娥陈玉燕
营养与疾病预防刘艳萍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