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支付方式及其演变

国际贸易支付方式及其演变

国际贸易支付方式及其演变
假如你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商人,一定熟悉T/T,D/P,和L/C这几个术语,他们常被用来指代国际贸易中不同的支付方式,出现在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的“付款条件”一栏。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从银行的专业角度看,把上述三个术语并列编成一组并不合适,就如同我们把四川、上海、英国编成一组一样不妥。

国际贸易中传统的支付方式有三大类:汇款,跟单托收,跟单信用证,基于这些基本方式又有很多派生服务和产品。

汇款
汇款分为电汇、信汇和票汇。

这三种方式和银行间的通讯方式有关,通讯手段的不同会导致速度、费用上的差异。

使用电子通讯的为电汇,颇似发电报,汇款到账的速度最快但费用也相对较高。

由于银行最早使用的是带“密码”的电传,英文叫Test Telex,T/T,所以长期以来大家习惯地称电汇为T/T。

与此相对应,银行采用邮寄信函则为信汇,速度慢但费用低。

票汇是怎么回事呢?简单地说,就是买方到自己的银行,把准备汇出去的钱换成一张特殊的“银行付款指令”——这个指令就是银行汇票,可自行带到卖方所在地银行请求付款。

从费用角度看,票汇的银行收费大大低于电汇,而且如果买卖双方距离较近的话(比如广东和香港、澳门),当天甚至几个小时就可以从卖方所在地银行拿到钱。

在个人业务中,比如留学生就偏爱花较少的费用从国内买一张银行汇票随身带到国外,心里觉得踏实。

尽管汇款方式简单便捷,但买卖双方必定有一方承担较大的风险,其风险就在于汇款时间点的选择:是买方先付款,还是卖方先交货。

在国际贸易中,我们称前者为“预付货款”,支付安全完全依赖于卖方的信誉——买方付款后,如果卖方既不交货也不退款,则买方钱货两失。

同理,由卖方先发货的称为“货到付款”,同样全部风险由卖方承担。

或许有人会问,在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距离遥远、相互了解少的背景下,能否做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呢?答案是:跟单托收。

跟单托收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得不先谈到一个影响到国际贸易各个领域的核心角色:海运提单。

当货主(卖方)与船东商定所有的运输条件(如装货港,目的地,装期,各类费用等),将货物交与船东发货至指定港口,船东签发提单,收货人将凭正本提单收货。

因此,海运提单既是货物已交承运人的收据,也是运输的合约证明,更重要的,它还是货权凭证!正是由于现代意义上的提单具备了货权凭证这一功能,而且为各国法律所认可,使得单据和付款之间可建立起直接的关联。

简言之,提交了提单——货权凭证——便可以表示货物的交付和货权的转移,这就方便了对于货款支付的掌握。

与汇款相比,跟单托收使得买卖双方的风险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

尽管如此,跟单托收方式下的支付靠的仍然是商业信誉,银行并不能保证付款,实务中仍然存在大量问题。

如果是远期付款合同,则买方只要在汇票上作出承兑,表示在未来某一确定时间付款就能获得单据,这叫做承兑交单,如果到期买方仍然不付款,银行也没有任何责任,而此时货物已然被进口商提走,所有损失由出口商自行承担。

那么,是否有办法保证进口商即使不愿意、不能够付款也必须履行销售合约下的付款义务呢?
跟单信用证——银行独立发出的付款承诺
跟单信用证是聪明的商人自己发明的。

100多年前,为了解决国际买卖当中支付与信用的困境,商人们选出自己信任的银行参与其中,为买方付款提供保障。

简言之,信用证就是买方银行向出口商提供的有条件付款保证,所要求的条件都明确地写在银行开出的信用证里,而且都以单据的形式体现。

当进出口商在销售合同中约定以信用证支付时,其后的信用证流程全貌可以用简单的“四部曲”来勾勒:
一、序曲——开证银行应进口商申请,向受益人出口商开出信用证,独立的承诺付款。

二、主旋律1——受益人按照信用证要求发货,制作单据。

三、主旋律2——受益人按照规定把单据通过本地银行提交给开证行。

四、尾声——开证行审核单据无误,向受益人付款。

信用证付款机制最与众不同之处是它的“独立性”和“单据交易”两大特征。

何为“独立性”?首先,独立于买卖合同。

假设合同金额为100万,而开证行因操作失误写成1000万,只要受益人提交了符合要求的单据,开证行也必须支付1000万。

其次,独立于基础交易的履行,比如开证行不能以货物质量存在问题而拒绝付款,除非单据中关于货物质量的描述与信用证不符。

第三,开证行的责任独立于进口商,无论进口商耍赖还是倒闭,开证行都不得以此为由拒绝付款。

所谓“单据交易”是指:在信用证机制中,凭以判断是否付款的唯一标准就是“单据”——信用证中要求提交的单据。

开证行只要挑不出单据中的毛病就必须付款。

反之,开证行无法以货物有问题、进口商暂时没钱等为借口拒绝付款。

拒付的唯一理由就是——单据不符合信用证要求。

正是由于信用证支付方式这两个最基本的特性使得国际买卖支付变得通畅、顺利,甚至被英国著名大法官誉为“国际商务中的生命之血”。

当然,信用证方式流程相对复杂,涉及到的当事方较多,而银行又要付较大的责任,所以处理信用证的银行费用一般比汇款和跟单托收要高。

尽管如此,由于信用证机制对于付款安全的保障,同时由于全世界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进出口商都遵循国际商会制定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且不论是普通法国家还是大陆法国家,在本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都对信用证机制给予了法律保障,从而使得信用证一度成为国际贸易中最受欢迎、使用最为广泛的支付方式。

然而,信用证机制赖以生存、最引以为自豪的两大特点却因其与生俱来的缺陷而备受攻击。

“独立性”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受益人出口商的利益,但频频发生的出口商欺诈却又使得进口商苦不堪言,而“仅凭单据”这一特点有无形中助长了欺诈实现的可能。

另外,关于单据何为相符何为不符,究竟什么是判断标准等等,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银行家、进出口商、律师和法官,与之相关的纠纷、仲裁乃至跨国诉讼更是屡见不鲜。

此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制造、采购和销售较少需要第三方信用,商人们因长期磨合而建立起来的信任,加之其他金融工具的出现,如信用保险、保理等,都使得信用证方式的重要性在逐步下降。

进出口商需要根据自己的交易内容、条件、交易对手的不同,全面权衡风险、效率和费用,为每一笔合约选择最合适的支付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