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稿撰写注意事项2013年《景东年鉴》(创刊号)已经正式出版,今后将一年一卷,逐年出版。
纵观今年各单位、各部门提交的年鉴稿,撰稿人基本能按照要求认真撰写稿件,我们在编辑过程从一些单位的稿件中学到了不少好经验,同时,也发现一些稿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年鉴”认知不足,还没有搞清楚“年鉴”是怎么回事。
部分单位领导重视不够,安排的撰稿人员文字功底不高,审核也不仔细,未能及时发现错、漏,就盖章交稿;二是部分撰稿人对本部门情况不熟悉、文字组织能力较弱,且对年鉴的文体文风不了解,随意性较大,稿子质量低。
初学撰写单位年鉴稿,开好头,起好步尤为重要,而要形成漂亮开局就要在提高认识、突出特点、撰写规范上下功夫。
一、关于年鉴的定义“年鉴”是现代意义上的一种工具书。
对年鉴,比较一致的定义是:年鉴是系统汇集上一年度重要文献信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
年鉴所刊载的是资料,是各种重要信息,年鉴有特殊的资政、存史、研究价值。
每部年鉴刊载的是上一年度的全年性的资料。
二、编辑出版年鉴的重要意义对编辑出版年鉴的意义,一般概括为资政、存史和研究宣传作用。
一是为领导决策服务。
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案头有一部年鉴这样的系统、权威的资料性工具书,一部刊载区域、部门全面情况的百科全书,遇到不熟悉、不清楚的问题时,可以及时查阅,指导工作。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每到一地视察指导工作,都十分重视了解当地的历史和现状,都要调阅那里的地方志书。
现在有了年鉴,很多领导新到一地工作,首先调阅的也是地方综合年鉴和地方志书。
二是为区域发展服务。
年鉴是全面、系统、权威的信息资料书。
很多地方领导人,都把本地区的年鉴作为珍贵礼品馈赠内外宾客,作为自我宣传的一种手段。
我们编辑出版年鉴,有利于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宣传区域优势,扩大区域影响。
三是为研究现实和历史提供借鉴。
年鉴是现实性很强的信息载体,记述了各个方面和领域的功过是非、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可以为人们总结经验、分析现状、深化认识、提炼理论提供资料借鉴。
年鉴作为一种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的权威资料,还是编史修志的基础材料。
三、撰写单位年鉴稿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年鉴撰写应坚持五字方针:一是“全”。
在本部门、行业内,记载内容要全面系统。
基本情况和基本的举措、成果、经验、大事、要事,都要收录,不可或缺。
记载内容要完整,时间、地点、主体、过程、结果、主要数据等要素齐全,不可丢三落四、残缺不全。
要大事、要事不漏,凡是重要工作、重要成果、重要举措、重要事件,一定要予以记载。
二是“新”。
内容要新鲜,与时俱进。
全面反映各个方面年度发展情况的同时,着力反映年度发生的新事物、新问题、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果、新经验,充分体现时代特点。
对一些重要事件、重点工程、重要成果、重大改革措施,要单独列条目,给予及时地、充分地反映。
三是“特”。
着力突出本部门、行业的特色,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中比较独特的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方面,有明显优势的方面,有较大影响的方面,要重点记载,比较详细具体的记载。
四是“实”。
所有记载内容都必须实事求是,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忠实记载,不得有任何的虚假或虚构。
这是年鉴的灵魂、生命和价值所在。
事实记载要完整准确,必须是已经发生的、客观存在的事实。
列入规划、计划或写进报告的,但没有变成现实的事物,不应记载。
所有数据要准确无误,或来自统计部门,或经统计部门核对,或来自主管部门。
定性要准确科学,经得起推敲,不自我吹嘘、自戴高帽,也不自我贬低、埋没成就。
五是“精”。
内容要精,在浩如烟海的材料中,选取综合性强、代表性强的材料,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
表述要精,用尽量简练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去掉一切可有可无的字词、语句以至段落。
工作要精,精益求精,撰写、校对认真负责,确保不出现政治性、原则性、常识性错误。
年鉴撰写采用的两种基本文体。
一种是记事、记物、记人的记述文体;一种是对事实和有关情况作介绍和解释的说明文体。
按照这两种文体的要求,在年鉴的撰写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开门见山,直叙其事。
开篇就直接叙述时间、主体(单位或个人)、地点、事件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结果等具体内容。
不要像写总结那样,“穿鞋戴帽”、铺垫文字。
比如,“在……领导下”,“在……指导下”等。
不要像新闻报道那样,加“导语”、加“评说”,宣传色彩浓厚。
不要像起草讲话稿那样,讲意义、谈作用、提要求。
不要像广告那样,渲染溢美。
如,使用“最高”、“最多”、“最佳”,“率先”、“首创”,“国际一流”、“世界一流”等词语时,要慎重,坚持实事求是,恰当评价,不要言过其实。
二是平铺直叙,用事实说话。
寓理于事实之中,客观、准确地把事实叙述清楚。
就事叙事,用事实体现主题,让读者从事实中领悟观点,自己下结论。
事实要真实可靠,叙述要朴实无华。
不要空泛议论,也不要夹叙夹议,更不要粉饰夸张。
比如,对领导人要谨慎使用“亲自”、“指示”、“深入”、“重要批示”、“重要讲话”等强调性词语。
三是文字简练,条理清楚。
按照事物发展逻辑和正常叙述规律来记述事物事件,不要搞倒叙、插叙。
在不影响内容完整准确表述的前提下,文字要尽量简洁、简练。
要惜墨如金,尽量压缩文字,去掉一切可有可无的字、词、句以至段落,努力做到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没有一个多余的词,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以朴实、简练、准确、严谨的语言提供高度浓缩的信息。
只要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年鉴条目中的很多“的”、“了”、“已”、“共”等字,都是多余的字、没有意义的字,应该不用、少用。
四是文字规范,修辞正确。
行文要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不要用文言、方言、土语。
语句要完整,语法要正确,词语搭配要适当,努力避免病句。
比如,“通过……,使……”,“由于……,使……”,“最好水平”,“最好之一”等等,都是病句,表述不科学,应该避免。
同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使用标点符号。
四、稿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文字表述不直言,有修饰、浮夸、溢美成分。
年鉴的文风体例要求直言、实话实说,例如叙述生产发展只要客观地说明生产发展情况就行,不要轻易地说什么“极大发展”、“跨跃式发展”;取得的某项成果,在没有经过权威机关论证认可之前,不能随便定性为“国内首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前提,必须有明确的依据,即权威机关认可并颁发的证书等);叙述产品质量好,直接说明其质量特点就行,不要自卖自夸什么“质量上乘”、“国内第一”、“世界一流”等。
类似提法,在广告或企业宣传材料中出现不足为怪,但在年鉴材料中,一定要避免。
(二)文字措词有夸张成分。
年鉴的文字措词要尽量用平正词语,其他文章体例如文学作品提倡有起有伏,而年鉴的体例要求是一般不用形容词之类的渲染附加成分,忌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
在这个问题上,不少稿件存在问题,例如,得了某项奖励,直接说“获得××奖励”就行,但有的却被说成“荣获××奖励”、“获××殊荣”;某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直说“进入”、“进口”即可,却要渲染为“一举打入国际市场”或“产品占领了国际市场”;抓某项工作,直接说“抓住”、“抓好”即可,却往往说成“狠抓”等等;加强对某种工作的领导,实说“加强”就可以,却往往要说成“强化”等等,调整产品结构,直说就行,却往往泛用“优化”;有些普通的增产措施及正常开展的业务工作,也硬往改革开放上靠;另外,部分单位的稿件用了一些空洞或一厢情愿的主观评语,如“获得好评”、“反映强烈”、“受到群众欢迎”、“得到全体称赞”等等,都是不符合年鉴文风、体例要求,没有做到“直言”,应当引起注意并予以纠正。
(三)文字表述选词不准确。
年鉴稿件中常常出现以下情况: 1.“这也许是近年来的最好成绩”,可能因为拿不准,所以用了“也许”,但是,不管拿准拿不准,都不能用“也许”,拿得准,直截了当说“是”,拿不准则客观地列出指标就行了,至于“是不是最好成绩”则让事实去评判;另外,句中的“近年来”也不确切,应明确提出哪一年或哪几年以来;2.“年度任务基本完成”、“工程质量基本上达到阶段标准”,“基本”、“基本上”含义不清,不确切,年鉴稿件不用;3.“违章现象有所减少”、“全镇××产量有所增长”,“有所”在此无实际意义,应去掉;4.“××工程于最近竣工”,“最近”含义不确切;5.“××工作即将结束”,“即将”含义也不确切;五、部分撰写要求1.行业内通用的简称、某些简约的用词,应在首次使用时加括号具体说明。
如开展争创“两个一流”(建一流队伍,创一流工作)活动。
评选“三学”(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状元等。
文句要符合语法、修辞和逻辑要求;2.名称表述。
除专文、引文外,条目行文统一使用第三人称的称谓,一律不用第一人称或第一人称代词。
如不用“本市”、“我党”、“我军”、“本公司”等称谓。
应直书市名、党名、军名、单位名,如“中国共产党”(可简称“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可简称“解放军”)、“××公司”等。
凡人名一律直书其名,不用“同志”、“先生”等称谓。
需要说明职务、职称、学衔的,可将职务等加在姓名之前。
如“云南省长×××”、“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云南大学教授×××”、“医学博士×××”等;3.时间表述。
时间一律具体书写,不用“今年”、“前年”、“本月”、“目前”、“现在”等时间代名词;不用“近几年”、“最近”、“目前”、“几年来”、“不久以前”等模糊时间概念;不用时间简称,如“1990年”不能写成“90年”。
公历年月日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农历年月日一律用汉字表示,并不得混用。
如“1998年10月1日”不得写成“1998年十月一日”。
凡人物生卒年月、年龄、年份等也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纪年统一用公元纪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纪年,历史纪年之后括注公元纪年。
历史纪年中的数字,民国之前的用汉字书写,民国时期的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如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民国24年(1935年)。
人们熟知的历史上著名事件、日期的写法,一般不加引号,中间也不用间隔号圆点,如五四运动、五一国际劳动节、八一三事变,不必写成“五•四”运动、“五•一”国际劳动节、“八•一三”事变等。
但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的,应用间隔号圆点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如“一•二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4.数字使用。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不得与汉字混用,如“20世纪90年代”、“1998年5月6日”、“14时12分36秒”等,不能写成“20世纪九十年代”或“二十世纪90年代”。
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在表示数值的范围时,使用连接号“—”,两个连用的数值之间不能省略单位名称,如“150千米—300千米”、“10℃—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