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目录1工程概况 (1)1.1概况 (1)1.2功能定位 (1)1.3建设规模、线路走向及敷设方式 (1)1.4主要技术标准 (4)1.5轨道 (4)1.6车站建筑 (5)1.7供电 (6)1.8车辆段与综合基地 (6)1.9行车组织 (7)1.10征地拆迁及工程占地 (8)1.10.1工程征占地 (8)1.10.2拆迁安置 (10)1.11工程投资 (10)1.12总工期安排 (10)2工程分析 (11)2.1环境敏感性分析 (11)2.2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11)2.2.1施工期主要污染源分析 (13)2.2.2营运期污染源分析 (15)3环境影响评价小结 (20)3.1生态环境 (20)3.2声环境 (21)3.2.1现状评价 (21)3.2.2预测评价 (22)3.3振动评价 (23)3.4水环境评价 (25)3.5电磁环境影响评价 (26)3.6地下水环境影响 (26)4环保措施与环保投资估算 (29)4.1施工准备阶段的环保措施建议 (29)4.2施工期的环保措施建议 (29)4.3生态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 (32)4.4运营期环保措施建议 (34)4.4.1土地利用与城镇规划建议 (34)4.4.2噪声治理措施 (34)4.4.3振动污染防治措施 (35)4.4.4电磁辐射防治措施 (36)4.4.5污水治理措施 (37)5公众参与 (37)6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9)1工程概况1.1概况项目名称:温州市市域铁路一期(铁路温州南站-机场-灵昆)项目项目性质:新建建设单位: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铁投”)1.2功能定位1)从其主要技术参数与服务对象分析,温州市市域铁路S1线为采用国铁制式的城市轨道交通。
S1线主要技术标准采用国铁制式,主要表现在车辆选型、供电方式、行车指挥系统、列控系统等方面。
同时,S1线主要解决都市区两大中心组团间旅客交流和主中心内部中短距离城市客流出行,因此在线路布局、敷设方式、车站设置及客运设备等具有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特点。
2)S1线是在中心城与新城之间提供快速、大容量、公交化交通服务的轨道交通系统。
3)S1线是拉开城市框架、支撑温州市“1650”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
4)S1线是沟通对外铁路和机场的快速大容量高服务频率的市郊铁路系统。
1.3建设规模、线路走向及敷设方式温州市域铁路客运S1号线工程为东西走向,连接沿海铁路温州南站、温州站、永强机场和半岛,是构建未来温州大都市核心区两大中心—中心城和瓯江口新城的快速联系通道,承担都市区范围内东西向组团间快速交通联系,串联瓯海中心、中心城区、龙湾中心与半岛,并服务于温州南站、永强机场。
市域S1线一期工程位于温州市中心区,西起潘桥桐岭站,经沿海铁路温州南站,向东北绕出沿既有金温铁路通道至龙湾区后折向西南沿龙湾区南洋大道、前房路至机场,出机场站后向北跨瓯江南口至灵昆岛折向东至一期工程终点半岛二站,远期继续向东经霓屿道延伸至洞头县洞头岛。
一期工程线路全长51.9km,其中路基5.35km,桥梁7座32.28km,山岭隧道3座3.75km,地下区间10.52km,桥隧比90.0%;一期设置车站14座(地下站4座、高架站7座、地面站3座),预留车站7座,平均站间距3.5km。
动车检修基地设在灵昆岛,由半岛二站直接接轨引出。
灵昆岛设动车停车场、潘桥设动车运用所,直接由站后接轨引出。
S1线路起点潘桥桐岭站至状元镇龙腾路站为地上线(除起点段、温州南站及温州站进出段为地面线外,其余均为高架线),隧道段三处(石坦隧道、龙湾隧道、大主山隧道),线路进入南洋大道后转为地下线直至机场站,出机场后至灵昆终点除少量地面线外均为高架线。
线路走向及敷设方式见图1.3-1。
图 1.3-1 温州市域铁路客运S1线可研线路平面示意图高架线地下线31.4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I级正线数目:双线速度目标值:120km/h(CK37+000-CK39+000段限速80km/h)正线线间距:4.0m最小曲线半径:一般地段800m,困难地段700m。
限速地段根据实际情况和速度时间曲线模拟确定。
最大坡度:一般地段20‰,困难地段30‰牵引种类:电力车辆选型:动力分散、六辆编组到发线有效长度:360m;机场站450m站台长度:180m;站台宽度:岛式14.5m、侧式6m行车指挥系统:分散自律调度集中(CTC)列车运行控制方式:CTCS-2级+ATO列控系统限界设计:拟采用CRH6型动车组,但由于远期预留CRH1、CRH2、CRH3、CRH5型动车组运营的条件,故本线推荐采用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和建筑限界。
1.5轨道1)轨道结构类型本线为120km/h标准市郊线,综合比选推荐本工程高架线(含地面线)正线轨道采用有砟轨道,地下线正线轨道采用无砟轨道。
2)轨道结构设计轨道结构由钢轨、扣件、轨枕、碎石道床组成。
(1)钢轨:推荐正线均采用60kg/m、U75V、25m定尺长无螺栓孔钢轨。
(2)轨枕及扣件正线一般地段均采用IIIc型混凝土轨枕,按1667根/km铺设;桥梁及路基需要铺设护轮轨地段采用IIIc型混凝土桥枕,按1667根/km铺设;岔区铺设混凝土岔枕。
正线扣件采用与轨枕配套的弹条V型扣件;道岔的扣件类型与连接线路的扣件类型相同;在伸缩调节器跟端以外100m范围内以及需要降低桥上无缝线路附加力的地段,设小阻力扣件。
(3)道床正线有砟轨道采用一级道砟,材料符合《铁路碎石道砟》(TB/T2140)中相应标准。
(4)无缝线路设计原则正线轨道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钢轨焊接采用现场焊接。
1.6车站建筑S1线一期工程近期设置14个车站,其中换乘站3座,分别与S4线(温州站),S2号线(机场站、灵昆站)换乘。
各个车站站台型式、站台宽度等详见表1.5-1。
表 1.6-1 S1线一期工程车站分布表1.7供电根据牵引供电方案,全线采用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新建110kV牵引变电所2座,利用既有牵引变电所1座,新建分区所2座,新建开闭所2座。
各变电所、分区所及开闭所位置情况见表2.1-3。
利用甬台温铁路既有新温州牵引变电所增加两回直供馈线为潘桥动车运用所开闭所供电。
表 1.7-1 各变电所、分区所及开闭所分布表1.8车辆段与综合基地本线分别在潘桥站和半岛二站各设一座动车运用所。
动车运用所承担S1线配属车辆的一二级修任务以及简易三级修作业,承担S1线配属车辆停放、运用、整备、清洁和定期消毒等工作,承担S1线和S2线配属车辆的临修及镟轮作业。
灵昆岛预留动车检修基地,承担温州市域铁路全线网配属车辆的三四五级修任务。
1.9 行车组织1)预测年度初期2015年,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
2)行车组织 (1)列车编组初近远期均采用6辆编组。
(2)运输组织模式本线运输组织模式推荐采用站站停列车和大站快车共线运行的模式。
本线大站快车近期开行1对、远期开行1对。
(3)列车运行交路初期、近期、远期高峰小时推荐列车运行交路见下图1.9-1。
温州南站站半岛二站6(12)对/小时45km初(近)期高峰小时运行交路图潘桥站洞头站18对/小时74km远期高峰小时运行交路图注:不含大站快车注:不含大站快车图 1.9-1高峰小时列车运行交路图3)运营计划 (1)运营时间根据温州市民的出行习惯,列车运营时间安排为6:00~24:00,全日运营18h。
(2)全日行车计划初期全日开行列车58对,近期全日开行列车112对,远期全日开行列车141对。
(3)列车运行时分及旅行速度近期温州南站站至半岛二站单程运行时间站站停列车约为60min,旅行速度约为45km/h,大站快车约为40min,旅行速度约为68km/h;远期潘桥站至洞头站单程运行时间站站停列车约为100min,旅行速度约为44km/h,大站快车约为61min,旅行速度约为72km/h。
1.10征地拆迁及工程占地1.10.1工程征占地1)永久用地本工程自桐岭至半岛二站,永久用地共计145.46hm2,折合2182亩,平均每公里正线占用土地36.8亩。
永久用地数量见表1.10-1。
2)临时用地本线临时用地主要包括施工场地、预制梁场、材料厂、铺轨基地、混凝土搅拌站、施工便道、临时堆场等。
临时用地数量见表1.10-2。
表 1.10-1 工程永久占地统计表单位:m291.10.2拆迁安置根据初测阶段线位初步调查汇总(表1.10-3),沿线拆迁总量约38.05万m2,其中民房250892m2、厂房129651m2。
表 1.10-3 温州市域S1线全线拆迁汇总单位:m21.11工程投资本次可研估算总额为1205635.02万元,技术经济指标为24484.87万元/正线公里;其中静态投资1059430.24万元,技术经济指标为21515.64万元/正线公里。
1.12总工期安排根据控制工程的工期,结合铺轨的进度,本线施工总工期初步拟定为30个月。
2工程分析2.1环境敏感性分析通过工程分析,并结合现场踏勘和调查,就整个工程及其涉及区域的环境敏感性得出如下结论:1)S1线尽管未穿越城市中心,但沿线仍分布有数量较多的城中村和正在开发建设的居住小区,而S1线设计速度目标值高、且高架段线路占有相当比例,噪声、振动影响突出。
2)本线大主山隧道段下穿瑶溪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一级景区,工程建设虽没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但按《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3)上文所叙的瑶溪风景区一级景区即是以青山水库和龙水水库为特色的湖泊水库型景观,根据水功能和水环境功能区划,青山水库和龙水水库分别属于二级和一级水源保护区,本线路大主山隧道段下穿青山水库和龙水水库之间,下穿位置位于二级水源保护区影射范围。
本报告将不影响两水库供蓄水功能作为一项重要的水环境保护目标,本次评价根据地质水文资料着力分析本工程隧道区域是否存在明显的不利水库蓄水的不良地质,总体判断工程选线的可行性。
至于详细的裂隙分布和应采取的工程措施等问题则要求建设单位在工程详勘后进行专项评价。
2.2污染影响因素分析本工程环境影响的方式以能量损耗型(产生噪声、振动、电磁干扰)为主,以物质损耗型(产生污水、废气、固体废物)为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对生态敏感区和水土保持为主。
本评价按施工期和运营期分析各污染源。
环境影响因素具体识别内容见表2.1-1。
表 2.2-1 施工期环境影响识别表2.2.1施工期主要污染源分析1)大气污染源施工期废气污染物包括施工扬尘和施工机械车辆的燃油废气。
施工期间的扬尘主要来自于:房屋拆迁过程产生的扬尘、路基开挖形成裸露路面扬尘、建筑材料运输过程逸散的扬尘以及临时工程产生的作业扬尘(建筑材料等堆放、灰土搅拌及混凝土拌合、土石方的开挖和回填等作业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