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xxx有限责任公司第一章概况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天然气管道项目2019-2025年干线管道投资规模超万亿。
根据“十三五”及“十四五”规划,仅考虑天然气管道,我国在2019-2020年和2021-2025年需要分别有2.8万千米和5.9万千米的建设计划,按干线管道投资1323万元/千米计算,预计两个阶段我国将分别实现新增干线管道建设投资3704亿元和7806亿元,合计11510亿元。
(二)项目选址某产业示范中心节约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空闲地、非耕地或荒地,尽可能不占良田或少占耕地;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选择土地综合利用率高、征地费用少的场址。
(三)项目用地规模项目总用地面积44548.93平方米(折合约66.79亩)。
(四)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78.27%,建筑容积率1.25,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5.72%,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63.14万元/亩。
(五)土建工程指标项目净用地面积44548.93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34868.4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686.16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40741.15平方米,项目规划绿化面积3184.33平方米。
(六)设备选型方案项目计划购置设备共计163台(套),设备购置费5418.67万元。
(七)节能分析1、项目年用电量1034731.42千瓦时,折合127.17吨标准煤。
2、项目年总用水量7162.62立方米,折合0.61吨标准煤。
3、“天然气管道项目投资建设项目”,年用电量1034731.42千瓦时,年总用水量7162.62立方米,项目年综合总耗能量(当量值)127.78吨标准煤/年。
达产年综合节能量33.97吨标准煤/年,项目总节能率25.76%,能源利用效果良好。
(八)环境保护项目符合某产业示范中心发展规划,符合某产业示范中心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内,项目建设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九)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项目预计总投资12246.9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896.1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8.97%;流动资金1350.7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1.03%。
(十)资金筹措该项目现阶段投资均由企业自筹。
(十一)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预期达产年营业收入12637.00万元,总成本费用9769.67万元,税金及附加225.65万元,利润总额2867.33万元,利税总额3488.47万元,税后净利润2150.50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337.97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23.41%,投资利税率28.48%,投资回报率17.56%,全部投资回收期7.19年,提供就业职位253个。
(十二)进度规划本期工程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
项目承办单位一定要做好后勤供应和服务保障工作,确保不误前方施工。
二、项目评价1、本期工程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要求,符合某产业示范中心及某产业示范中心天然气管道行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政策;项目的建设对促进某产业示范中心天然气管道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2、xxx科技公司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拟建“天然气管道项目”,本期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够有力促进某产业示范中心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就业职位253个,达产年纳税总额1337.97万元,可以促进某产业示范中心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地方财政收入做出积极的贡献。
3、项目达产年投资利润率23.41%,投资利税率28.48%,全部投资回报率17.56%,全部投资回收期7.19年,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7.19年(含建设期),项目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将“绿色化”作为“新五化”(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之一。
2016年国务院《“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国发?z2016?{74号)提出,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计量检测认证等专业化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设立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
到2020年,全省制造业整体素质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7,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8.5%以上,初步形成产业基础雄厚、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良好、持续发展强劲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成为国家级战略产业的重要支撑点。
三、主要经济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第二章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一、项目建设背景1、“中国制造2025”将助力中国加强制造业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高科技天堂”美国《福布斯》杂志、西班牙《世界报》等海外媒体日前这样评价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2015年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持续引起海外制造业专家和舆论的普遍关注。
专家认为,“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2、规划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8%左右。
未来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
二、必要性分析1、我国经济当前正处于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根本任务是解决长期积累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
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完善体制机制,切实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才能够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常态。
经济增长新常态从微观方面看,是产品和服务的安全度和性价比明显提高;从结构方面看,是供需结构、区域布局结构、内外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均衡;从宏观方面看,是发展空间可持续拓展、资源环境约束明显缓解、产品、服务、资金通过市场交换顺畅有效益地循环;从经济发展流量与存量的关系看,是形成的各类固定资产、基础设施、不动产的品质明显提高,系统配套性、布局合理性、耐久性和可传承性明显增强。
达到这些标准,还有明显差距。
因此当前经济转型和改革攻坚的任务十分繁重。
2、坚持把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稳定外需、扩大内需,实现内需外需均衡发展。
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推动宏观调控手段向更多依靠市场力量转变。
三、市场分析随着我国能源结构向低碳转型的不断推进,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将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
天然气管道的保障能力是天然气行业发展的基石。
目前,我国已建成由跨境管线、主干线与区域联络线、省内城际管线、城市配气网与大工业直供管线构建的全国性天然气管网,已初步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联通境外”的格局。
目前我国已建成西气东输管道一、二、三线,陕京系统、涩宁兰、中贵、中缅、川气东送、秦沈、哈沈等多条大口径的长输天然气管道,以及用于大区域资源调配的中贵联络线和冀宁联络线两大跨省联络线工程。
已经形成了“西气东输、海气登陆、就近供应”三大供应格局。
截至2018年底,我国运行的长输天然气管线总里程达到7.6万千米,国内油气长输管道主要集中在三大石油公司手中,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分别占比69%、8%和7%,其他公司占比约16%。
干线管道总输气能力约3500亿立方米/年。
一直以来,国内天然气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内产量增速持续低于消费量增速,致使进口依赖度持续攀升,2018年达到39.91%。
2017年,天然气行业的供需矛盾尤甚,主要是两个原因:1)“煤改气”政策的出台,推升了国内天然气,尤其是民用天然气的需求。
2)国内管道进口气的主要来源国——土库曼斯坦中断部分供气、坐地起价,导致国内天然气呈阶段性极度紧缺的状态。
管道气(PNG)和液化天然气(LNG)平分天下,LNG进口量增速更胜一筹:国内的进口气分为两种:管道压缩天然气(PNG)和液化天然气(LNG),分别通过管道输入和接收站接驳流入市场。
PNG的进口特点是:管道少,单根管道进口量大,总体数量较为稳定,管道气多连入供气管网。
LNG进口的特点是:接收站数量众多且增长迅速,常配备下游电厂作为接收大户,剩余部分以槽车或管道输运至消费地。
PNG管道现状:我国的进口管道气主要来自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缅甸等国家,目前运行的管道有中亚天然气管线A/B/C线以及中缅天然气管线,中亚天然气管线起于土乌两国边境,从新疆霍尔果斯进入中国境内。
中缅天然气管道起于缅甸皎漂港,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
在建的管道有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以及中俄东线和西线。
中亚天然气管线从土乌边境出发,途径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线路长度为525km,乌兹别克斯坦地势东高西低,管道沿线以平原、荒漠地貌为主,地势起伏不大,局部地段为丘陵。
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线路长度为线路全长1293km,包括三段,分别为哈乌边境-奇姆肯特段线路,奇姆肯特-阿拉木图(乌孜纳加齐)段线路以及阿拉木图(乌孜纳加齐)-霍尔果斯段线路,最终进入中国境内,与西气东输二线与三线衔接,将天然运输至中国中西部等地。
“十三五”期间,受2014与2015年天然气消费增速收窄以及“管网剥离”预期影响,我国天然气管道建设进度滞后。
我国《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干线管道总里程达到10.4万公里,干线输气能力超过4000亿立方米/年,管道总里程年均增速为10.2%。
实际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建成投产天然气长输管道7.6万千米,2015-2018年年均增速仅为5.9%,管道建设进度目前滞后于“十三五”规划的目标。
作为连接上游资源和下游市场之间的桥梁,天然气产业发展高度依赖输配管网、储气库等基础设施,管网建设直接决定着天然气市场利用的规模,因此天然气行业持续、良好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强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
尽管我国天然气基础设施在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国家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相比依然落后,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我国天然气干线管道密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天然气管线长度与国土面积比重角度看,截至2017年年底,美国、法国和德国的天然气干线管道密度分别高达44.7米/平方千米、67米/平方千米和106.4米/平方千米,我国的天然气干线管道密度为7.3米/平方千米,约为美国的1/6、法国的1/10和德国的1/15;就运输能力与消费量比重而言,我国天然气管道密度为19.97千米/亿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33.73千米/亿立方米,远低于美国的56.3千米/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