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本)申报单位:。
编制单位:。
有限公司(B)片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 (B)片(修订本)申报单位:。
项目负责人:。
编制单位:。
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目录1、综合说明 (1)1.1项目概述 (1)1.2项目建设内容及投资估算 (3)1.3综合结论 (6)2、项目背景 (7)2.1项目所在地简况 (8)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意义及目标 (12)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4)3、项目区概况 (16)3.1项目区自然条件 (16)3.2社会经济状况 (20)3.3自然灾害 (21)3.4土地利用现状 (22)3.5基础设施条件 (23)3.6农村居民点建设发展状况 (24)4项目分析 (24)4.1项目合法性分析 (24)4.2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 (25)4.3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33)4.4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34)4.5公众参与分析 (44)5、项目规划方案 (45)5.1规划原则 (45)5.2规划目标 (45)5.3建设标准 (46)5.4规划方案比选 (48)5.5规划方案 (52)5.6总体布局 (55)5.7开发后土地利用结构 (57)6项目建设内容 (58)6.1。
乡。
、。
村及。
镇。
村项目区建设内容 (58)6.2。
镇。
村、。
村项目区建设内容 (80)7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101)7.1土地权属现状 (101)7.2权属调整方案 (101)7.3方案编制说明 (102)8施工组织方案 (103)8.1施工条件 (103)8.2施工总布置和主要施工方法 (104)8.3天然建筑材料 (115)8.4施工进度 (115)8.5质量管理 (116)9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 (117)9.1实施措施 (117)9.2工程管护 (121)10投资估算 (122)10.1项目概况 (122)10.2估算编制说明 (123)10.3投资估算 (128)10.4资金筹措 (129)10.5投资进度计划 (129)11效益分析 (129)11.1社会效益 (130)11.2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 (131)11.3经济效益分析 (132)11.4耕地质量分析 (134)12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135)12.1可行性研究结论 (135)12.2问题与建议 (137)13.附件 (139)1、综合说明1.1项目概述1.1.1项目名称(B)片。
1.1.2项目类型(B)片申请为。
自筹资金投资补充耕地储备项目。
1.1.3项目性质本项目申报性质为土地开发。
1.1.4项目区位置及范围该片涉及。
乡。
、。
村,。
镇。
村、。
村和。
村5个行政村。
其中。
乡。
及。
村项目区位于。
县西北部。
乡,乡政府距。
县城22km,。
镇。
村和。
村项目位于。
乡西北部,距。
乡5km,距。
县城20km。
地理坐标为北纬33°57′07.84″~33°58′05.30″、东径112°50′04″~112°51′04″。
乡。
、。
村,。
镇。
村项目区范围及四至:项目区村村通道路比较完善,南与。
镇的。
、。
村接壤,东到。
乡。
,西至观音堂林站的董家沟和明家庄,北接。
乡。
村。
镇。
村和。
村项目区范围及四至:南与。
镇的。
村接壤,东到。
镇的西张庄村,西至。
镇的铝土矿,北接。
镇的。
村。
1.1.5项目目标该项目是在考虑生态平衡的情况下,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主要目的。
1.1.6建设规模(B)片建设总规模89.39hm2,其中,。
乡。
、。
村,。
镇。
村建设规模48.49hm2,。
镇。
村和。
村建设规模40.90hm2。
1.1.7地貌类型项目区地貌类型属于山区丘陵,地形为丘陵岗地。
1.1.8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项目区建设总规模89.39hm2。
涉及。
乡。
、。
村,。
镇。
村、。
村和。
村5个行政村。
土地详查和确权工作已经完成,土地权属明确,界线清楚,权属性质均为集体所有,无权属纠纷问题。
1.1.9新增耕地面积及新增耕地率项目通过开发治理,可新增耕地83.15hm2(其中,。
乡。
和。
村、。
镇。
村新增耕地44.64hm2,。
镇。
村和。
村可新增耕地38.51hm2),新增耕地率达93.02%。
1.2项目建设内容及投资估算1.2.1主要建设内容该项目的计划实施是通过集中连片,进行土地开发,达到增加新的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产出效益。
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其他工程。
主要建设内容详见工程量统计表。
1.2.2建设工期(B)片建设工期设计为9个月。
1.2.3投资估算本项目工程由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防护林及其它工程组成。
估算总投资。
万元,全部由。
自筹资金投资。
其中,工程施工费。
万元,占总投资83.74%;设备购置费。
万元,占总投资的2.44%;其它费用共计。
万元,占总投资的11.85%;不可预见费。
万元,占总投资的1.96%;按建设总规模单位投资。
元/亩。
1.2.4项目资金筹措方式本项目为。
自筹资金投资补充耕地储备项目。
1.3综合结论1.3.1开发条件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国家鼓励土地开发整理。
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同条第二款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整治闲散地和废弃地。
"为了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耕地质量,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防止盲目开垦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基本农田整理与国土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设立(B)片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B)片进行全面调查研究,为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防止盲目开垦造成的水土流失,以及使该地区的土地资源能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价值和体现生态环境效益。
据此,特向。
市国土资源局申请,将" (B)片"列为县级投资项目进行开发。
(B)片区相对自然条件较好,项目技术方案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群众积极性高,社会参与面广;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该项目的实施,地方各部门积极配合。
本研究根据实地调查掌握的详实准确资料,深入分析研究,认为(B)片切实可行,建议该项目尽快上报组织实施。
2、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小城镇建设、交通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和水利建设不可避免地占用一部分良田好地。
加之,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灾害的侵毁以及丰富的水资源得不到合理的有效治理和利用,使不多的高产稳产田不断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为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急需对现有的荒草地进行开发整治,使。
县的土地资源能够较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新的形势对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缓解人地矛盾,协调人地关系,协调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三者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急需有计划地对土地合理规划,加大开发力度,对未利用的土地进行适度开发利用,使其项目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总体目标。
2.1项目所在地简况。
市。
县地处北纬33°47′~34°02′,东径112°43′~113°18′,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外方山东麓,北依汝河,南临沙河。
东和东南与。
市郊区接壤,南和西南与鲁山县及。
市西区相连,西北与汝州市交界,北和东北与郏县毗邻。
东西长54km,南北宽27km,是中原煤都。
的市辖县,全县面积722km2,其中耕地面积54万亩,总人口64.7万人,辖八镇五乡一个铁路办事处,312个行政村。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19.2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10.7亿元、69.8亿元和38.7亿元,分别增长5.4%、18.5%和12.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33元,分别增长10.3%和12.4%;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率低,绝大部分为荒草地,零星散布有石埂、沟壑等未利用地,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力低下。
通过对项目区进行土地开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益加剧的人地矛盾,促进了。
县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开展,并可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因此急需开发。
针对上述情况,计划实施土地开发项目,对项目区原有荒草地进行开发建设,达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加单位产出效益,最大限度地减轻当前面临的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的目的,使项目区变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田园格局,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面积适宜的农业园区。
通过项目的实施达到如下主要目的:一是认真贯彻“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具体落实《。
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20)》和《。
县土地开发复垦与发展规划(1997—2020》,通过土地开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二是按现代农业要求,结合项目区实际条件,系统配套水利、道路等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保证项目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产的稳定性;三是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优化项目区内农业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四是改善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在广泛调查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拟在。
县。
和。
两乡镇设立土地开发项目区,该区开发面积为89.39hm2,经过现场踏勘,同时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地籍图,该区主要地类为荒草地,项目区为丘陵岗地,排水系统不完善,土地利用率低,但项目区有地下水资源可利用,具有较大的土地开发潜力。
近年来当地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在全市各级政府的重视下,投入不断增加,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工作中努力探索,注重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树起了各类典型,积累了适合当地实际的工作经验,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路子,为大规模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积累了经验,对已开发整理的土地进行了高效合理的利用。
该项目建成后可从根本上改善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并且可以带动周边地区开发整理土地,达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项目区所在地位于。
县西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2km。
西临汝州市蟒川乡,西南接观音堂乡,南与。
乡接壤,北与汝州市小屯乡毗邻。
总面积43km2,其中耕地37371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