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学习者时间: 2011-2-20 12:44 标题: 足底反射区的作用及按摩方式《黄帝内经》的《足心篇》中简述脚底按摩原理:人体器官脏腑各部位在脚底都有反射区,用按摩刺激反射区,通过血液循环、神经传导,能调节机能平衡,恢复器官功能,收到祛病健身之效。
中医理论记载,人有“四根”——耳根、鼻根、乳根和脚根,其中以脚根为四根之本。
人老脚先衰,木枯根先竭,可见脚对人体的重要性。
一、脚底部反射区共分30个步聚按摩1、测试心脏部位位于左足底肺反射区下方,第4、5跖骨头之间与肩关节反射区平行。
功能补气,益气,生血。
主治心脏疾病(如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和心衰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及高血压、失眠、盗汗、舌炎、肺部疾患等。
手法用三种力度刮压,由足跟向足趾方向定点按摩3~5次。
2、肾上腺部位位于双足底第三跖骨与趾骨关节所形成的“人”字形交叉的稍外侧。
功能补肾填精,活血祛风,搞休克,搞过敏。
主治肾上腺本身的疾病(肾上腺机能亢进或低下)、各种感染、炎症、各种过敏性疾病、哮喘、风湿病、心律不齐、昏厥、糖尿病、生殖系统疾病等。
手法定点按压3~5次。
3、腹腔神经丛部位位于双足底第二、三跖骨之间,肾与胃反射区的周围。
功能调理三焦,提高痛阈。
主治胃肠神经官能症、肠功能紊乱、生殖系统疾患、更年期综合症等,对失眠亦很有效。
手法围绕肾反射区两侧,由上向下按摩5~6次。
4、肾部位位于双足底第二、三跖骨近端的1/2,即足底的前中央凹陷处。
功能补肾填精,壮阳,温经通脉,醒神开窍,清热利湿,利便通淋。
主治肾脏疾病(如肾炎、肾结石、肾肿瘤、肾功能不全等)、高血压、贫血、慢性支气管炎、内折、斑秃、耳鸣、眩晕、水肿等。
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
5、输尿管部位位于双足底自肾脏反射区至膀胱反射区之间,约1寸长呈弧线状的一个区域。
功能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泻火解毒。
主治输尿管结石、尿道炎症、输尿管积水狭窄、排尿困难、泌尿系统感染等。
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
6、膀胱部位位于内踝前下方,双足内侧舟骨下方,拇展肌侧旁。
功能清热泻火,通利小便,解毒。
主治肾、输尿管、膀胱结石、膀胱炎及其他泌尿系统的疾患。
手法由足内侧向足外侧旋压3~5次。
7、尿道部位功能主治手法由足内侧向足外侧旋压3~5次。
8、额窦部位位于双足的五趾靠尖端约1cm的范围内。
左额窦反射区在右足上,右额窦反射区在左足上。
功能清热疏风,通络止痛。
主治前头痛、头顶痛,眼、耳、鼻和鼻窦的疾患(失眠要重点按压)。
手法拇趾尖自里向外方向刮压3次,其余各足趾各点按3次。
9、三叉神经部位位于双足拇趾第一节的外侧约45度角,在小脑反射区前方。
左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右足上,右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足上。
功能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偏头痛、眼眶痛、牙痛、面神经麻痹及面颊、唇鼻之诱发的神经痛等。
手法由上向下按摩3~5次。
10、小脑、脑干部位位于双足拇趾近节基底部外侧面。
左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右足上,右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右足上。
功能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主治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及小脑萎缩引起的共济失调、帕金森氏综合症。
手法由上向下按摩3~5次。
11、颈项部位位于双足底大拇趾根部。
左侧颈项反射区在右足上,右侧颈项反射区在左足上。
功能疏经通络,柔颈止痛。
主治颈部酸痛、颈部僵硬、颈部软组织损伤、高血压、落枕、颈椎病及消化道疾病。
手法沿拇趾根部,向内侧推压3~5次。
12、颈椎部位功能主治手法牵引手法3~5次。
13、鼻部位位于双足拇趾腹内侧延伸到拇趾甲的根部,第一趾间关节前。
左鼻的反射区在右足上,右鼻的反射区在左足上。
功能通利鼻窍。
主治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衄、鼻窦炎、鼻息肉、上呼吸道疾患等。
手法由足跟端向足趾端按压3~5次,或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刮压3~5次。
14、大脑部位位于双足大拇趾第一节底部肉球处。
左半大脑反射区在右足上,右半大脑反射区在左足上。
功能平肝潜阳,清头明目,镇静安神,舒经通络。
主治头痛、头晕、头昏、失眠、高血压、脑血管病变、脑性偏瘫、视觉受损、神经衰弱、帕金森氏综合症等。
手法由上向下按摩3~5次。
15、甲状旁腺部位位于双足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前方的凹陷处。
功能补肾养肾,柔肝养筋。
主治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佝偻病、低钙性肌肉痉挛、白内障、心悸、失眠、癫痫等疾患。
手法在关节缝处定点按压3~5次。
16、甲状腺部位位于双足底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以及第一跖骨远侧部连成带状。
功能调节激素分泌,平衡阴阳。
主治甲状腺本身的疾患(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炎、甲状腺肿大等),能促进小孩长高,治疗心脏病、肥胖症等。
手法由足跟向足趾方向压推按摩3~5次(注:拐弯处为敏感点)。
17、其它四个小指的额窦部位位于双足的足趾靠尖端约1cm的范围内。
左额窦反射区在右足上,右额窦反射区在左足上。
功能清热疏风,通络止痛。
主治前头痛、头顶痛,眼、耳、鼻和鼻窦的疾患(失眠要重点按压)。
手法拇趾尖自里向外方向刮压3次,其余各足趾各点按3次。
18、眼(5点6面的位置进行按摩)部位位于双足第二趾与第三趾中部与根部(包括足底和足背两个位置)。
左眼反射区在右足上,右眼反射区在左足上。
功能清肝,养肝,明目。
主治结膜炎、角膜炎、近视、老花眼、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疾和眼底的病变。
手法压趾根部敏感点,点压3~5次或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刮压3~5次。
19、耳(5点6面的位置进行按摩)部位位于双足第四趾与第五趾的中部和根部(包括足底和足背两个位置)。
左耳反射区在右足上,右耳反射区在左足上。
功能补肾,开窍,聪耳。
主治各种耳疾(中耳炎、耳鸣、耳聋等)及鼻咽癌、眩晕、晕车、晕船等。
手法压趾根部敏感点,点压、按压3~5次。
20、冲耳迷路神经刮压部位位于双足五趾的根部边缘手法压趾根部敏感点,点压、按压3~5次。
21、斜方肌部位位于双足底眼、耳反射区下方宽约1指的横带状区域。
功能舒筋通络,祛风除湿。
主治颈、肩、背疼痛、手无力、酸麻、落枕等疾患。
手法从外向内方向刮压按摩3~5次。
22、肺、支气管部位位于斜方肌反射区后方,自甲状腺反射区向外到肩反射区处约一横指宽的带状区域。
支气管敏感带位于肺反射区中部向第三趾延伸之区带。
功能补肺益气,清热解毒。
主治肺与支气管的病变(如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哮喘等)、鼻病、皮肤病、心脏病、便秘、腹泻等。
手法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压刮按摩3~5次。
23、心脏部位位于左足底肺反射区下方,第4、5跖骨头之间与肩关节反射区平行。
功能补气,益气,生血。
主治心脏疾病(如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和心衰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及高血压、失眠、盗汗、舌炎、肺部疾患等。
手法用三种力度的第2次力度刮压,由足跟向足趾方向定点按摩3~5次。
24、脾部位位于左足底第四、五跖骨之间,距心脏反射区正下方一横指。
功能健脾化湿,统摄血液,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主治发热、炎症、贫血、高血压、肌肉酸痛、舌炎、唇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皮肤病、增强免疫力及抗癌能力等。
手法点按3~5次。
25、胃部位位于双足底第一跖趾关节后方约一横指幅宽。
功能降逆和胃,养气止痛。
主治胃部疾患(如胃炎、胃溃疡、胃胀气、胃肿瘤、胃下垂等)、消化不良、胰腺炎、糖尿病、胆囊疾患等。
26、十二指肠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
功能理气和胃,养气止痛。
主治十二指肠疾病(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憩室等)、腹部饱胀、消化不良等。
27、胰部位位于双足底第一跖骨体中下段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交汇处。
功能降糖清胰。
主治胰腺本身的疾病(如胰腺炎、胰腺肿瘤等)、消化不良和糖尿病。
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定点按压3~5次。
28、小肠部位位于双足底楔内到跟骨的凹陷处。
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反射区所包围区域。
功能消食导滞,健脾行气。
主治小肠炎症、腹泻、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心律失常、失眠等疾患。
手法快速、均匀、有节奏地从足趾到足跟方向按摩3~5次。
29、横结肠部位位于双足底中间第1~5跖骨底部与第1~3次楔骨(即内、中、外侧楔骨)、骰骨交界处,横越足底的带状区域。
功能导滞,通便,去泻。
主治便秘、腹泻、腹痛、结肠炎等。
手法从右至左方向按摩3~5次。
29、降结肠部位位于左足足底第五跖骨底沿骰骨外缘至跟骨前缘外侧,与足外侧平行的竖带状区域。
功能导滞,通便止泻。
主治便秘、腹泻、腹痛、结肠炎。
手法由足趾至足跟方向按摩3~5次。
29、乙状结肠、直肠部位位于左足底跟骨前缘的带状区域。
功能清热,补虚,通便,消炎,通血。
主治直肠炎、直肠癌、便秘、乙状结肠炎、结肠炎等。
手法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按摩3~5次。
29、肛门部位位于左足底跟骨前缘直肠反射区的末端,约近于足底内侧拇展肌外侧缘。
功能消痔,止血,通便。
主治直肠癌、肛周围炎、痔疮、肛裂、便血、便秘、肛门脱垂。
手法从足外侧至足内侧方向定点按压3~5次。
30、性腺反射区部位位于足底根部中间向下压刮。
功能主治手法按压3~5次。
二、脚内侧反射区共分30个步聚按摩4、垂体部位位于足底双拇趾趾腹的中间偏内侧一点(在脑反射区深处)。
功能调节内分泌,平衡阴阳。
主治内分泌失调的疾患、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脾、胰腺、功能失调等,小儿生长发育不良、遗尿、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
手法由上向下深入定点按压3~5次。
10、肩部位位于双足足底外侧,小趾骨与跖骨关节处,及足背的小趾骨外缘与凸起趾骨与跖骨关节处。
左肩反射区在右足,右肩反射区在左足。
功能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止痛利节。
主治肩周炎、肩颈综合症、手臂麻木,习惯肩关节脱臼、髋关节疾患。
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刮3~5次。
18、肝部位位于右足底第四、五跖骨间肺反射区的下方及足背上与该区域相对应的位置。
功能舒肝利胆,清热解毒,补益肝血,平肝潜阳。
主治肝脏本身的疾患(如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肝功能不会等)、血液方面的疾病、高血脂、扭伤、眼疾、眩晕、指甲方面的疾病、肾脏疾患等。
手法自足跟向足趾方向按摩3~5次。
19、胆囊部位右足底第三、四趾间划一竖线,肩关节反射区划一横线,两线的交界处即为胆囊反射区。
功能清热化湿,利胆止痛。
主治胆囊本身的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肝脏疾患、失眠、惊恐不宁、肝胆湿热引起的皮肤病、痤疮等。
手法定点按压3~5次。
26、盲肠、阑尾部位位于右足底跟骨前缘靠近外侧。
功能抗炎。
主治阑尾炎、下腹胀气等。
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定点按压3~5次。
27、回盲瓣部位位于于右足足底跟骨前缘靠近外侧,在盲肠反射区的上方。
功能导滞,通便,消食。
主治下腹胀气、回盲瓣功能失常。
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
28、升结肠部位位于右足足底小肠反射区的外侧与足外侧缘平行,从足跟前缘至第五跖骨底的带状区域。
功能行气,通便。
主治结肠炎、便秘、腹泻、便血、腹痛、结肠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