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

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

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古代行为礼仪中,不全属于表示敬意的一组是()A. 避讳避席B. 顿首下拜C. 拱手作揖D. 拂塵尾轼车【答案】 D【解析】【分析】D塵尾,是一种于手柄前端附上兽毛(如马尾、麈尾)或丝状麻布的工具或器物,一般用作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之用。

不是表示敬意的。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对课内文章和注释内容的识记和积累。

2.下面选项中不是“酒杯”名称的一项是()A. 樽B. 白C. 觥D. 筹【答案】 D【解析】【分析】ABC三个词语都是酒杯的意思,D.“筹”,是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不耻下问”B.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C. 榜眼、探花是科举时代的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为榜眼,第三名的人为探花。

D. 杜牧在《赠别》中写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答案】 A【解析】【分析】A.“舍生取义”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孟子》。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狼》《鸽异》都出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

B. 韩愈、柳宗元、李白、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C.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有吃月饼、赏明月、家人团聚等习俗。

D.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汉阴”是指汉水南岸,由此可知,“益阳”原指益水北岸。

【答案】 B【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

B.李白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有: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故答案为:B【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积累。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文化常识包括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文化典籍等。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清明前一天称为“寒食”,九月初九称为“重阳”。

B.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要求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额联、尾联。

C. 杨绛在《老王》中回忆了老王与我们一家交往的几件事,表达了对他的感恩和深深的愧怍。

D.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

【答案】 B【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错在“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正确的表述应为“ 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故答案为:B【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6.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呐喊》中的人物。

B.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醉翁亭记》。

C. “豆蔻枝头二月初”中的“豆蔻”现在也称“豆蔻年华”,指的是少女十三四岁的年龄。

D. 古时,用“令郎”“令爱”尊称对方的儿子,用“令尊”和“令堂”尊称对方的父亲。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令爱”是称对方女儿的敬词。

“令堂”是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7.下列选项中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乡愁》的作者是艾青,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情怀。

B.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C.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阴阳”二字在古代指的是方位。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D. 我国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用“垂髫”指儿童;而始龀是指小孩七八岁。

【答案】 A【解析】【分析】A.《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8.小巷传来戏文“就是我家小九妹,不知梁兄可喜爱?”唱腔醇厚柔美,婉转细腻,此戏最有可能()A. 京剧B. 秦腔C. 越剧D. 昆曲【答案】 C【解析】【分析】京剧,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秦腔: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越剧:长于抒情,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结合“唱腔醇厚柔美,婉转细腻”分析得出是“越剧”。

选C。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戏曲、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9.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叙述错误的是()A. “是日更定”,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B. “故自号曰醉翁”,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生前有谥号,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C. 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垂髫、豆蔻、及笄、弱冠、而立。

D. “晚生蒙老先生垂爱,得赐登龙,已出望外。

”中的“垂爱”是敬辞。

【答案】 B【解析】【分析】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

死后有谥号。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10.请根据情境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汗青”指史册,“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手足”指同学,等等。

B. 兰兰勇敢地制止了商场里的一个小偷的偷窃行为,李晓明夸赞她说“你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C. 你到同学家做客,同学对你的到来表示欢迎说:“你大驾光临,我们家真是蓬荜生辉啊!”D. 小华最近写了一幅书法作品想请教书法家王老师的指导,她恭敬的对王老师说:“请王老师斧正。

”【答案】 A【解析】【分析】A.有误。

“手足”指兄弟。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这是一道选择题,考生要逐项审读,仔细辨析选项的内容。

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基本的文化常识的积累。

11.古代文学作品中往往有描写行酒令的场景。

有时,人们当筵赋诗,不成的人就要罚酒三杯。

古人罚酒时,用________这种酒杯比较合适。

()A. 觥B. 白C. 瓢D. 杯杓【答案】 B【解析】【分析】可结合《湖心亭看雪》中的“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白:杯。

所以选B。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敬辞谦称、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习俗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知识和常识,找到关键词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词句,比照辨析正误。

12.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们常用“数九寒天”来指冬天天气最冷的时候。

“数九”是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

B.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中途先走叫“失陪”。

C. 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指战争,一“手足”代指兄弟,“桃李”代指学生,“鸿雁”代指书信。

D.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莲,花之君子者也。

”但人们常说的“花中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

【答案】 A【解析】【分析】这是对文学及名著知识点的考查。

名著填写和选择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

A.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13.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如《陋室铭》。

B. 《文山先生文集》《宋学士文集》《柳河东集》《范文正公集》分别是文天祥、宋濂、柳宗元和范仲淹的文集,其命名方式各不相同。

C. 科举制度时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会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D.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如江阴市因地处长江以南而得名;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如东阳市因地处东阳江以北而得名。

【答案】 C【解析】【分析】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

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