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扬大农科土壤肥料学肥料学课后习题答案word精品

扬大农科土壤肥料学肥料学课后习题答案word精品

平衡吸收:同种植物体内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换言之,植物是按一定比例吸收各种营养元素的。

植物按比例吸收各种营养元素的现象称为平衡吸收。

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

肥料:凡能向植物提供其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化学物质的任何物质。

有机肥:指含有较多有机质和多种营养元素,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及人畜粪便等有机废弃物的肥料的统称。

离子拮抗作用:指介质中某种离子的存在能抑制植物对另一种离子吸收或运转的作用。

基肥:种植作物之前结合土壤耕作而施用的肥料,其着眼点为作物生长的全程,以有机肥料为主。

过磷酸钙异成分溶解:过磷酸钙在溶解的过程中,溶液中的P/Ca不断变化的现象。

植物从环境中吸收养分的整个时期叫做植物的营养期。

植物不同生育阶段从环境中吸收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和比例等都有不同要求的时期,叫做植物的阶段营养期。

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的营养元素。

缺乏该元素后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

生理碱性肥料:施入土壤后,由于植物选择性吸收导致土壤变碱的肥料。

截获:根系生长穿透土壤时,根组织与土壤溶液或土粒接触交换养分的过程。

营养失调:作物体内的某些营养元素缺乏或过多,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和出现生理障碍的现象。

. 离子拮抗作用:介质中某种离子的存在能抑制植物对另一种离子吸收或运转的作用。

有益元素:不是必需元素,但对植物生长具有促进或刺激作用的一类矿质元素的总称。

根际:受植物根吸收与分泌作用共同影响的土壤微域范围。

是植物与土壤相互作用的场所。

养分归还学说:为恢复地力和提高作物单产,通过施肥把作物从土壤中摄取并随收获物而移走的那些养分应归还给土壤的论点。

激发效应:施入氮肥使土壤氮矿化作用增强的现象。

复合肥料:同时含有N、P、K肥料三要素中的两种或三种营养元素的化学肥料。

最小养分律:植物的产量或生长量受环境中最缺少养分的制约,并随之增减而增减。

养分临界值: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养分数量和比例的范围下限。

养分胁迫:土壤中养分供应不足或过量而产生限制植物生长的现象。

被动吸收:养分离子移入植物根内是沿电化学势梯度扩散和道南平衡的结果。

它不需直接供应生物代谢能量。

氮肥利用率:作物吸收的肥料氮占所施氮肥中总氮量的百分率。

作物营养临界期:作物对养分供应不足或过多最为敏感的时期。

矿质元素:植物体中来源于土壤矿物的元素。

交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结合生理效应大于它们各自生理效应之和的现象。

扩散:养分通过扩散作用而迁移到根表的过程。

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某种养分能发挥其最大增效能的时期。

功能复合肥:加入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等物质的复混肥料。

缓效钾:又称“非交换性钾”。

被2:1型层状黏土矿物所固定的钾离子以及黑云母和部分水云母中的钾。

反映土壤钾潜力的主要指标化肥:又称无机肥料,矿质肥料,化学肥料。

用物理或化学工业方法制成,标明养分主要为无机盐形式的肥料。

5. 枸溶性磷肥:又称“弱酸溶性磷肥”。

养分标明量主要属弱酸溶性磷的磷肥。

如钙镁磷肥,钢碴磷肥(托马斯磷肥)和脱氟磷肥等。

碱解氮:用碱提取法(包括碱性高锰酸钾法)所测得的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的氮量。

常用碱解扩散法和碱解蒸馏法两种。

土壤速效钾:通常指土壤中水溶性钾与交换性钾的总和。

植物营养诊断:以植物形态、生理、生化等指标作为根据,判断植物的营养状况。

缓释肥料:又称“长效肥料”。

由化学或物理法制成能延缓养分释放速率,可供植物持续吸收利用的肥料。

如脲甲醛、包膜氮肥等。

追肥:植物生长期间为调节植物营养而施用的肥料大量营养元素:植物体内占干物质重量的0.1%以上的必需营养元素。

包括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等。

生理中性肥料:肥料中离子态养分经植物吸收利用后,无残留或残留部分基本不改变介质酸度的肥料。

•养分平衡:植物最大生长速率和产量必需的各种养分浓度间的最佳比例和收支平衡。

反硝化作用:土壤中的硝酸根在通气不良时转化为气态氮损失的过程。

经济最佳施肥量:获得单位面积最高施肥利润的施肥量。

质流: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养分随土壤水分而迁移到根表的过程。

微生物肥料:又称“菌肥”、“菌剂”。

由一种或数种有益微生物活细胞制备而成的肥料。

主要有根瘤菌剂、固氮菌剂、磷细菌剂、抗生菌剂、复合菌剂等。

氮肥利用率:植物吸收来自所施肥料的氮素占所施肥料中氮素总量的百分率。

养分平衡吸收:植物按比例吸收各种营养元素的现象质流: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养分随土壤水分而迁移到根表的过程。

微生物肥料:又称“菌肥”、“菌剂”。

由一种或数种有益微生物活细胞制备而成的肥料。

.氮肥利用率:植物吸收来自所施肥料的氮素占所施肥料中氮素总量的百分率。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

有效(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潜在肥力:土壤肥力在生产上没有发挥出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环境中最缺少的养分称为最小养分。

反硝化作用:土壤中的N03在通气不良好的条件下由微生物转化为气态N损失的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

最小养分率:由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他认为:植物的生长量或产量受环境中最缺少的养分的限制,并随之增减而增减。

有益元素:只为某些植物必需或对作物生长发育可起有益作用的一类矿质元素的总称。

根对营养的意义有哪些?答:1植物体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2、被动吸收与主动吸收两种形式实现对无机养分的吸收3、有机养分也可以通过根系进入植物体参与生理活动植物营养元素在植物营养中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而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性差异却很大,如何理解?答:且因各自的生理功能不同,相互间不能替代。

1、N、P、K供求矛盾大2、C、H、O大气与水分直接进行补充3、Ca Mg S Fe、Cu 少量即可发挥其生理功能。

供求关系平衡。

植物营养元素交叉作用的类型及其决定条件是什么?答:1、离子拮抗作用:指介质中某种离子的存在能抑制植物对另一种离子吸收或运转的作用。

协同作用主要决定因素为植物类型与离子浓度。

4、如何根据报酬递减原理,分析施肥的经济效益和增产效益?答:报酬递减律认为,单位肥料的增产量不随施肥量变化;但随施肥量的增大,单位肥料的增产量下降。

即施肥存在报酬递减现象。

植物营养的阶段性对施肥有何指导意义?答:植物从环境中吸收养分的整个时期叫做植物的营养期。

植物不同生育阶段从环境中吸收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和比例等都有不同要求的时期,叫做植物的阶段营养期。

植物不同营养期对养分的种类、数量和比例要求不一样,因此对产量和投资效益影响也不相同,所以农业上要非常注意这些关键时期的施肥,从而实现高产、优质、低成本。

要根据哪些环境特点进行合理施肥?答:光照:植物养分吸收与同化的原动力温度:影响呼吸作用,过低过高均不利通气:根有氧呼吸酸碱度:影响土壤中营养离子的形态和有效性。

水分:根系生长的必要条件、养分和肥料的溶剂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拮抗作用、协同作用肥料的类型及特性?答:有机肥料:养分完全,但含量低;养分释放速度慢,但肥效稳长;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改善土壤的有机营养;改善作物的碳素营养。

化学肥料:养分含量高,但种类单纯;养分释放速度快,但后效短;部分化肥长期施用可影响土质;长期大量施用可引起环境问题。

微生物肥料;通过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产物改善植物营养,直接提供的养分十分有限;辅助性肥料,不能代替有机肥及化肥的作用。

施肥的环节与技术?答:基肥:种植作物之前结合土壤耕作而施用的肥料,其着眼点为作物生长的全程,以有机肥料为主。

种肥:在作物播种或移栽时施用,着眼点为苗期,以化肥为主。

追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施用,其作用为调节植物营养,主要用化肥。

根外追肥:将肥料配成一定浓度的营养液,借助喷雾器械喷洒于作物地上部的一种施肥方法,作为一种快速补充的方式。

施肥技术的多样性:土壤施肥、随水灌溉施肥、注射施肥根外追肥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1)叶片类型:叶面积大,角质层薄,溶液中的养分较易被吸收。

叶片背面比正面更易吸收养分。

(2)养分种类:钾:KCI > KN03 > K2HPO4氮:尿素> 硝酸盐> 铵盐在喷施微量元素时加入少量尿素可促进其吸收速率。

(3)养分浓度:(4)溶液pH:供应阳离子养分时,溶液应调至微碱性(5)附土壤中氮素存在的主要形态有哪些?说说不同形态氮的相互转化在土壤氮素供应与保持方面的意义。

答:无机N(NO3-,NO2-,NH4+),有机N, 土壤速效N(no3-,水溶性或交换性NH4+ 转化作用:1、氮素的矿化与生物固持作用2、铵的粘土矿物固定与释放3、硝化作用4、反硝化作用5、铵的吸附和解吸6铵一氨平衡与氨挥发意义:不同N源影响植物体内离子平衡;不同N源影响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述植物对氮素的吸收与同化过程。

铵态氮的吸收与同化:植物吸收一个NH4产生一个H+, NH4进入体内后,与谷氨酸或酮酸结合形成酰胺或氨基酸,同时释放H+土壤溶液中。

硝态氮的吸收和同化:硝态氮还原作用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NO—在细胞质中经硝化还原酶催化还原为NO—,第二步是NO—在叶片的叶绿体或根部的其他细胞中经亚硝酸还原酶催化还原NH33、氮素胁迫条件下,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何异常症状?答1、作物缺氮:营养生长期:出叶速度慢,叶片小而少,呈浅绿或淡黄色,分蘖少、分枝少,根系少而长。

生殖生长期:下部老叶提早枯落,上部叶片生长缓慢,植株矮小,茎杆纤细,纤维素增多,组织老化。

2、氮素供应过多:导致作物氮素的奢侈吸收。

试述常见氮肥的种类及其使用注意点。

答: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长效氮肥注意(1)氮肥的合理分配(2)氮肥施用量的确定(3)、提高氮肥利用试述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意义及其措施。

答:(1)提高土壤中作物利用氮肥资源,促进增产..提高施肥安全和土壤环境安全以及农作物产品安全措施:改进氮肥剂型,改进施氮技术,提高作物氮素吸收利用能力作物吸收磷的主要形态是什么?土壤溶液中磷酸根形态与pH的关系如何?答:主要形态:H2PO4最易被植物吸收(溶液偏酸时),HPO42-次之,PO43-很少被一般植物吸收。

土壤中无机磷化合物是如何分类的?答:难溶性,弱酸,水土壤对磷酸根的固定包括哪些方面?化学沉淀,机械闭蓄,生物固定,吸附作用土壤磷的有效性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为什么在土壤淹水后磷的有效性会显著提高?答:土壤pH, 土壤水分状况.土壤P的总溶解量增加。

土壤淹水后pH趋于中性,而在中性范围内土壤P的有效性最高。

土壤Eh降低,Fe3+还原为Fe2+, 磷酸铁的有效性提高,同时有利于闭蓄态P释放。

有机物分解不完全导致有机酸等增加,有机酸可螯合固P离子,从而减少对P的固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