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态反应课件ppt课件

变态反应课件ppt课件


-
5
一. 简 介
3. 发生条件
一是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的特应性体质,这
是先天遗传决定的,并可传给下代,其机
率遵循遗传法则;
二是与抗原的接触,有特应性体质的动物
与抗原首次接触时即可被致敏,但不产生 临床反应,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 原时,就可发生反应,其时间不定,快者 可在再次接触后数秒钟内发生,慢者需数 天甚至数月的时间。
-
3
一、简 介
2. 概 述
•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性物质叫变应原。
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异种动物血清、 组织细胞、微生物、寄生虫、植物花粉、 兽类皮毛等),也可以是半抗原(如青霉 素、磺胺、非那西汀等药物,或生漆等低 分子物质);可以是外源性的,也可以是 内源性的。
-
4
一. 简 介
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因变应 原的性质、进入机体的途径、参与因素、发生 机制和个体反应性的差异而不同 。
经肌冲动的传导而导致肌肉无力。
-
15
四. 细胞毒型(Ⅱ型)
3. 临床常见反应 (1)输血反应:由于供者红细胞抗原与受者
血清中的相应抗体相结合而导致红细胞的 溶解;
(2)新生儿(畜)溶血性贫血:由于母体 (Rh阴性)和胎儿(Rh阳性)抗原性差异 所致,母体产生的抗Rh抗体(IgG)通过胎 盘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导致溶血;
(5)由感染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溶血反应:某 些病原微生物的抗原成分能吸附宿主红细 胞,表面有微生物抗原的红细胞受到自身 免疫系统的攻击而产生溶血;
(6)组织移植排斥反应:根本原因是受体与 供体间MHC—I类抗原不一致。
-
18
五.免疫复合物型(Ⅲ型)
免疫复合物可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
(1)刺激形成具有过敏毒性和促细胞迁移性 的C3a和C5a,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释放舒血管组胺,提高血管通透性和在局 部聚集多形细胞;
变态反应
-
1
主要内容
一. 简介
二. 分类
三. 过敏反应型(I型)
四. 细胞毒型(Ⅱ型)
五.免疫复合物型(Ⅲ型)
六.迟发型(Ⅳ型)
-
2
一. 简 介
1. 概 念
• 变态反应也叫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是一类异常的、过 高的免疫应答,机体与抗原性物质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特 异性抗体,如与再次进入的抗原结合,可 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害的免疫 病理反应。
-
14
四. 细胞毒型(Ⅱ型)
(3)抗体介导的细胞功能异常
患者体内存在抗某种受体的自身抗体,
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
导致靶细胞的功能异常。由于不结合补体,
因而不破坏靶细胞亦无炎症反应。如重症
肌无力,由于患者体内存在抗乙酰胆碱受
体的自身抗体,此抗体可与骨骼肌运动终
板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削弱神
血压下降及呼吸道和消化道平滑肌痉挛等
一系列临床反应,出现过敏反应症状。
-
10
三. 过敏反应型(Ⅰ型)
3.常见的过敏反应及其控制
(1)常见的过敏反应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因 大量过敏原(如静脉注射)进入体内而引 起的急性全身性反应,如青霉素过敏反应; 二是局部的过敏反应,如霉菌、花粉等引 起的呼吸系统过敏反应。
-
16
四. 细胞毒型(Ⅱ型)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 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由于不明 原因引起自身血细胞抗体形成而导致相应 血细胞的破坏;
(4)某些药物反应:药物作为半抗原与血 细胞膜结合形成抗原,激发抗体形成,后 者针对血细胞-药物复合物(抗原)而引 起血细胞的破坏;
-
17
四. 细胞毒型(Ⅱ型)
(2)通过Fc受体而与血小板反应,形成微血 凝,提高血管通透性。
-
19
五.免疫复合物型(Ⅲ型)
(2)控制:目前主要通过使用非特异性的脱
敏药和避免动物接触可能的过敏原等措施
来控制。
-
11
四. 细胞毒型(Ⅱ型)
Ⅱ型变态反应又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毒 型变态反应。
1.过 程
外源性抗原或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机 体内细胞相结合,刺激抗体IgG或IgM产生, 抗体IgG 或lgM 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相结合形 成免疫复合物,在补体参与下使细胞被溶 解或被巨噬细胞吞噬,造成溶血或细胞数 量减少。
IgE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的Fc受体结合,并被致敏,机体处于致敏 状态。
-
9
三. 过敏反应型(Ⅰ型)
(3)过敏反应
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的活性
细胞结合,细胞就被活化,脱颗粒并释放 出药理作用的活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 过敏毒素等。
活性介质可作用于不同组织,肿、
-
13
四. 细胞毒型(Ⅱ型)
(2)抗体依赖介导的细胞毒反应
• 在本反应中,靶细胞为低浓度的IgG抗体
所包绕,IgG的Fc片段可与一些具有Fc受体 的细胞(K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 胞、单核细胞)相接触而引起靶细胞的溶 解,后者需要消耗能量但不涉及吞噬反应 或补体的固定。这类反应主要与寄生虫或 肿瘤细胞的消灭以及移植排斥有关。
-
6
二. 分 类
• 根据变态反应中所参与的细胞、活性物质、
损伤组织器官的机制和产生反应所需时间等, 可将变态反应分为四类:过敏反应型(Ⅰ型)、 细胞毒型(Ⅱ型)、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和 迟发型(Ⅳ型)或细胞介导型。其中前3型均 由抗体所介导,反应发生快;而Ⅳ型由细胞所 介导,反应发生较慢。
-
7
三. 过敏反应型(Ⅰ型)
临床最常见的一种。 1. 特 点 (1)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效应
细胞以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方式参与反应; (2)发生快,消退快; (3)常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而无严重的组织损
伤; (4)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
8
三. 过敏反应型(Ⅰ型)
2. 反应过程 (1)IgE抗体产生
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引起免疫应答, B细胞经增殖分化,分泌IgE抗体。 (2)活性细胞的致敏
-
12
四. 细胞毒型(Ⅱ型)
2.发生机制
(1)补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
特异性抗体(IgM或IgG)与细胞表面的 抗原相结合,固定并激活补体,直接引起 细胞膜的损害与溶解,或通过抗体的Fc片 段及C3b对巨噬细胞相应受体的亲和结合, 由巨噬细胞所介导。此反应常累及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细胞外组 织如肾小球基底膜,引起细胞和组织损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