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案例点评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案例点评

《分数的再认识》案例点评
五年级数学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发展数感。

3、进一步认识单位“1”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数量不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相同;单位“1”数量相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几个被平均分的图形,学生根据图意填分数。

理解部分与整体之
间的关系。

(点评:在本环节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语言表达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出现学生心里知道,却不会表达的现象是需要教师警惕的。

那只是学生“知道”了,而不是“理解”了。

只有达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概念中相同的意思,才能说明学生真正掌握了。

同时,训练语言表达也是学生的思维走向成熟和提升的必要手段。

语言是思维的体现。


●二、问题:有一截线段,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怎样用分数表示?
(本环节的设计有些突兀,也可能是教师临时想到的一点。

课堂固然有生成的东西,但仍需要教师对每一个环节的认真推敲和选择。

哪些要点可以利用其他的形式体现?或者问题的设置怎样才能更好地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三、出示水果图,让学生理解整体“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
些物体。

(本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逐渐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并解答,是比较好的设计。

使学生经历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深刻体会整体“1”所涵盖的内容。

不过,苏教版教材是把整体“1”叫做单位“1”,在这里不这么说,不知教材这样安排的用意所在。

我的理解是可能是学生对于理解“整体”这个词语比较轻松,而理解“单位”这个概念比较难。

但是,在今后把“整体”改不改叫做“单位”,这个我没有看教材。

不过,我想,这也是一个阶梯性的问题。

给学生搭建适当的梯子,可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出示故事《猪八戒摘苹果》。

请同学们当评委,看看到底是猪八戒偷懒还
是师傅冤枉了他。

(本环节的设置有些不妥。

如果能在开课之初设置,既能使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兴趣,也能设置悬念,使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积极思考。

在本环节中还设置了小组讨论,真的需要讨论吗?不用为了“合作”而合作。

)
●五、问题:整体“1”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让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什么关系?应该换种说法:整体“1”引起相同的分数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经过学生讨论,得出:整体“1”数量不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
相同。

(总评:本课在教师看来并不难,实际在教学当中,由于所用的策略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这位老师的课堂的设置有思维含量,是在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理解和掌握整体“1 ”的含义,教师所做的角色只是参与者和引导者。

这在本节课中的体现很好。

而在另一位老师的课堂上本课的教学就显得轻松一些。

也是导致最后学生有些乱的原因。

学生以为自己都知道的东西,还需要学吗?但是轻松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因为我们要问的是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的思维与走出课堂的思维是不是有所提升?轻松的课堂也许是“简单”课堂的代名词。

我们在教学中教育理念的不同,导致了教学设计流程与问题设计的明显不同。

浅表层的学习肯定不是我们的追求。

我们要时时警惕不能让学生陷入不用思考就能得出答案的浅薄中去。

数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