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布鲁姆和加涅的认知学习系统分类的异同

布鲁姆和加涅的认知学习系统分类的异同

布鲁姆和加涅的认知学习系统分类的异同
分析布鲁姆和加涅的认知学习系统分类的异同?并举例说明他们对编写学习目标的指导作用?
布卢姆等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

每一领域由多个亚类别组成,子类间具有层次性。

学习过程由下层向高层发展,下层目标是上层目标的支撑。

加涅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两种理论的相异点:
1.分类依据与理论不同
布卢姆分类法基于生物分类学,以学生的外显行为作为教学目标分类的基点。

以分类学为依据的分类方法具有可测量性和可观察性,对指导操作性、形成性的学习具有客观的价值。

布卢姆以教学目标的复杂程度作为分类的依据,注重学科的纵向发展。

加涅分类法则基于信息传播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从他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出发,以能力和倾向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基点。

加涅理论从多个方面揭示学习主体的认知规律,对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具有现实的意义。

由于加涅理论以认知规律为分类的依据,因此弥补了布卢姆分类法在艺术、哲学等学科的缺陷。

从两者分类依据的区别,可看出卢姆分类法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

加涅分类法,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结构体系不同
在布卢姆的分类理论中,不论是主类还是子类之间都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和累积性。

布卢姆的分类是一个累积学习的模式,目标由简单到复杂(从下层向高层发展),上层目标的实现只能建立在下层目标的达成上。

加涅的分类理论从整体上是不具备有连续性、层次性和累积性,仅在“智慧技能”这一主类下各子类之间具具备连续性、层次性、相关性。

加涅把教学目标归纳的五种学习结果是具有跨学科性,每门学科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学习结果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同时,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之间可体现其差异性及侧重点。

与此同时,加涅把“认知策略”单独列出,作为各门学科教学目标之一,这是对教学目标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同点
加涅提出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将学习结果分为认知(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方面。

而布卢姆等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

这两个分类理论的三个主类领域是一致的,只是言辞表达上的不同。

与此同时,两个理论在教学设计、媒体选择等方面对教育过程都有其积极的意义。

布卢姆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在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加涅注重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巨大的贡献。

这两种目标分类方法是教育过程的两个维度,在不同维度上发挥其特定的作用。

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性,从这方面来说两种目标分类是具有相似性的。

布卢姆与加涅的分类理论在教学中是具有客观作用的。

两理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优缺点,我们应该善于利用两者的优势进行学科教学设计。

不能片面听取个别的意见,而否定某一分类理论。

国内一些教育工作者为了使学习目标的编写更加科学化,符合我国教育国情,结合我国教学实际,提出了一些目标分类的设想,进行了可贵的尝试。

考虑到学习的最终结果必然会反映到学生的具体行为上来,新的学习目标编写方法就从描述学生的行为或能力的变化入手,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方法带来的问题,成为客观地评价学习结果的依据。

新的方法包括ABCD法和内外结合的表述法。

前一种方法非常适合于编写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目标,也比较适合于编写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而对于情感学习领域来说,因为学习结果主要是内在的心理变化,比较难以测量,所以须用后一种方法来编写。

1.ABCD法
这种方法之所以叫做ABCD法,是因为它包含了四个要素:教学对象(aud ience)、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和标准(de-gree)
下面给出一个用ABCD法描述学习目标的实例:
“初中三年级学生,在45分钟之内,
教学对象标准
(A) (D)
将所给的英语短文译成中文,可以查字典。

行为条件
(B) (C)
这是一个典型的包含了四个要素的学习目标的例子。

事实上,在实际运用
中往往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机械地按照上述要求去编写学习目标。

在有些学习目
标中,条件与标准是很难区分清楚的。

例如在上例中,“在45分钟之内”即可
以理解为表明行为速度的标准,又可以看成是表明时间限制的条件。

这确实给编
写学习目标带来了一些麻烦,不过问题并不严重,因为编写出的学习目标如果真
的能够用来指导教学、评价学习结果,那么如何区分条件与标准就显得不那么重
要了。

可以说,一个好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既表明了编写者的意图,又能用来指导
教学及其评价。

2.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
用内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阐明学习目标可以弥补ABCD法
的不足。

具体做法是在陈述学习目标时,先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表明
学习目标,以反映学生理解、应用、分析、欣赏、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然后
再列举出一些能够反映上述内在变化的行为,使得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也能够观
察与测量。

在列举行为的变化时,仍然要采用前面所讲的ABCD法。

下面举例说明。

比如,“让学生能够理解一篇描述人物的课文是怎样围绕
中心思想取材的”,这样的目标是很难观察的。

应该怎样来描述它呢?如果采用
内外结合的方法表述就应该这样:
内部心理描述:能理解描述人物的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取材的;
行为1:能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行为2:能从课文中找出作者描述主人公时表露自己感情的句子;
行为3:能指出课文所叙述的事件中哪些采取了略写的方式,哪些进行了
详写,以及它们对表现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应该注意,在这个例子中,总的学习目标是“理解”,而不是那些用来表明“理
解”的具体行为。

因为在这里所列举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仅仅是为了表明“理
解”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学习目标。

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避免了ABCD法只考虑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学习目标的含糊性。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