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标准——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李其柱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222006)李其柱摘要本文结合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教材的教学实例,论述了教学目标有机融合,教学情境创设合理,学生发展充分,教师引导恰当,信息交流渠道畅通,知识建构扎实,能力训练有效,预设、生成精彩等可作为评价高中生物课的好课标准。
关键词高中生物好课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将“好课”的标准归纳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引自崔允漷教授与旺庄中心小学教师的对话)。
天津师大王光明教授等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应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等[1]。
北京教科院文喆先生提出评价“好课”的5项标准是:学习内容要适切,学习环境应力求宽松,学习形式应多样,学习组织过程要科学,学习活动评价应有较强的包容性[2]。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结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我认为评价高中生物一节课是否为“好课”应将“能否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能否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作为基本的评价标准。
具体可以教学目标有机融合,教学情境创设合理,学生发展充分,教师引导恰当,信息交流渠道畅通,知识建构扎实,能力训练有效,预设、生成精彩等作为评价高中生物课的好课标准。
1 教学目标有机融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确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都对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确定教学目标时,关键是如何将这三维目标有机地融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
对一节好课,其教学要努力体现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更为重要地是关注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学生能够获得的体验和感悟,把“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
案例1:灌南高级中学孟浪老师在执教必修1第5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时,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原理和过程;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获得细胞呼吸的概念;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同学和教师的讨论活动,学会与他人交流,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点评:孟老师确定的本节教学目标既具体、准确,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符合课标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
评价要求:确定的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整体性、融合性);确定的教学目标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水平,让学生通过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确定的教学目标要切实可行和能够达成(要关注学情,增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突出可行性与可达成性)。
2 教学情境创设合理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情境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每节的问题探讨栏目的设计,就旨在引导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一定要设计好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很快地吸引学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好的教学情境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学生所熟悉的;二是要简明的、合理的;三是能尽快将学生引向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
教学情境有现实情境、活动情境、问题情境、模拟情境等。
案例2:孟浪老师在执教《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时,展示大力水手的图片。
提出问题:怎样让大力水手充满能量的时间更短呢?只给大力水手吃菠菜实际可行吗?引导学生讨论并尝试给出关于葡萄糖、ATP、生命活动之间的能量关系的模型(假设)。
如:能量能量葡萄糖(或其他物质)→ATP →生命活动不同组给出不同假设,本课围绕这些假设来探究学习细胞内的能量供应问题。
点评:大力水手的故事同学们非常熟悉,孟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提出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自然、贴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评价要求:创设的教学情景要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或来源于科技发展的动态、经典事例等, 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明确指向本节教学的核心内容,要有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一节好课的情境创设应该有合理的指向,不能“为情境而情境”。
3 学生发展充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好课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水平上和学习能力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3],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或多或少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
案例3:新海高级中学惠慧老师在执教必修3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课时,是这样安排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人们通过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揭示了植物生命活动受到激素调节的奥秘。
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是生长素。
什么是生长素?科学家又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①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实验发现这种物质的?(教材中多次提到胚芽鞘,为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课前几天培养玉米种子,课堂上让学生直观观察一下玉米的胚芽鞘)②生长素如何影响植物的向光生长的?③分组讨论,尝试推测黑板上8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教师课前在黑板上画好,见右图)各小组请一名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点评:惠老师这节课,不是按部就班的分析讲解科学家发现生长素过程的每个经典实验,而是借助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使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也使学生体会了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评价要求:课堂教学的设计一定要留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要注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呈现必要的材料和提供必要的技术和方法的支撑。
4 教师引导恰当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这样的理念,不仅没有降低教师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教师的作用还得到了加强。
教师的作用在于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何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许多教师已经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和任务比过去重了,因为你自己讲清一件事情比较容易,要想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弄懂这件事情,你就要去不断地引导他,组织他开展活动,不断地给予点拨和启发,这比教师自己讲清楚一件事情要困难得多。
案例4:赣榆高级中学王修建老师在执教必修1第5章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出ATP结构简式图:A—P~P~P启发学生思考并推测:从化学变化角度看,ATP分子有何特点或特性?(末端高能磷酸键易断开,也易连接)引导学生尝试写出ATP水解时的反应式及合成时的反应式(学生板演与尝试书写):酶ATP → ADP +Pi + 能量酶ADP +Pi + 能量→ ATP师生共同总结ATP的特性之一:化学性质活泼(不稳定)。
引导学生得出正因为ATP化学性质活泼,所以其高能磷酸键中的化学能称为活跃的化学能。
模型建构: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把上述两个反应式合并:形式1:见右图形式2:ATP ADP +Pi + 能量组织讨论:根据上述反应式分析回答下列问题:上述反应式中,物质与能量是否可逆?当反应向右进行时,能量的去向或用途是什么?当反应向左进行时,能量的来源途径是什么?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主要能源和最终能源各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点评:王老师这节课先从引导学生分析ATP的特点或特性入手,再引导学生自主构建ATP与ADP 的相互转化模型,体现了教师引导作用发挥恰当,同时也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激发与调动比较成功。
评价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要到位,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缺位了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浪费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越位了就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5 信息交流渠道畅通课堂信息多向互动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讨论、提问、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后的交流、学生的质疑等环节,促进课堂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
教师还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因为只有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建立后,才能使学生畅所欲言,才能实现课堂信息的多向互动。
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表明,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信息的多向互动,师生的信息交流渠道(包括情感交流渠道)畅通,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案例5:王修建老师在执教《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课的ATP与ADP的转化内容教学时,是这样安排教学的:提出问题,学生板演,教师点评→得出ATP与ADP转化方式→提出讨论题→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讨论题→联系实际(如在剧烈运动中气不够喘,萤火虫发光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如:创设情境:一般人在剧烈运动时,会明显感到劲不够用、气不够喘。
提出问题:你能解释上述现象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讨论得出解释:一般人在剧烈运动时,因为需要比平时更多的能量,所以明显感到劲不够用;又因为所需的能量主要是通过有氧呼吸过程提供的,因而需要从外界摄取更多的氧气,但由于一般人缺乏锻炼,呼吸机能不强,所以会明显感到气不够喘。
结论: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并不多,需要不断转化、不断生成。
点评:王老师这节课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让学生在联系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出相关结论。
实现了课堂教学信息的多向互动。
评价要求:课堂上要组织好学生自主学习后的交流与评价环节;要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和反思环节;要整合优化各种教学信息及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
6 知识建构扎实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也要帮助学生建构扎实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既掌握知识的主要内容,又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以此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要注意克服课堂上只顾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而没有扎实的知识建构的不良教学倾向。
案例6:惠慧老师在执教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课时,指导学生构建了右图所示的知识结构。
点评:从右图可以看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它直接影响着种群的数量。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这四大特征可以通过影响种群密度来间接的影响种群数量,而且它们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是不同的。
评价要求: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时,要先提供学习的素材,再指导学生针对学习素材进行感知、分析和总结,然后得出概念和结论,最后将得出的概念和结论尝试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