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评价尺度也已走向多元——新课程标准是尺度,学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动态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也是一个潜在的尺度。
各小组经调查后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思想:任课教师必备的“六个好”专家说,一堂好课要让学生觉得“小眼灿灿,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嘴滔滔”。
各位同学在各校工作的过程中,从中悟出,一堂好课必备“六个好”,才算成功的一节课。
一、上课带着好心情有了好心情,就会脸挂笑容,步态潇洒。
有了好心情就会生机勃勃,激情奔放。
有了好心情就会思维活跃,迸发智慧火花,一个个金点子,妙方法,从天而降。
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说,赏识教育的本质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的本质是关注孩子的幸福,关注幸福就是要关注孩子的心情。
教师把好心情带进课堂感染学生,就会让学生愉悦幸福,兴奋激动,热情激岩。
心弛神往,开启心智大门,驰骋想象空间。
所以,好的心情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
当我们跨进课堂的一刹那,我们应当常问:今天我的心情好吗?带给孩子们的是欢乐吗?二、和学生建立好关系有了和谐、民主、平等、协商的新型师生关系,才会有浓浓的研讨氛围,学生才能放下包袱,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操作、尝试、讨论、质疑,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去探究,去合作,去发现,去创造。
有了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才会出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参与的生动场面,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潜能得到发挥,才智得到展现。
作为教师,我们既是长辈、导师、组织者、引导者,但同时也是学习者,参与者,合作者,服务者。
我们只有放下架子融进学生群体,参与到学生中读书、讨论、游戏、玩耍,才能营造真正的和谐民主气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理念”是教学成功的基石,是学生主动参与、走向成功、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
我们经常好问:教师是否真的走下神坛,走进了学生心灵?三、创设好的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景是指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有意创设一种不和谐,不平衡,从而触发学生弄清事物本质的迫切愿望,激发主动探究的思维动力。
它不仅包含问题本身,还包含教师的启发、鼓励、暗示、点拨。
是一种最初由问题引起,却远远胜过问题的动态表现。
无论创设的是故事情景,活动情景,还是游戏情景,动画情景,它都破开学生心灵的层层坚冰,泛起学生心潮的层层波澜,使学生凝神静思,小手高举,口若悬河;使课堂高潮岩起,笑声朗朗,掌声阵阵。
好的问题情景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联系的“铺路石”,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
当我们备完课,准备掩卷而息时,要常问:明天的课是否创设了最佳问题情景?四、精心设计好点拨指导主体,并不排斥“主导”。
有精彩的“主导”,才有活跃的主体。
导之得法,导之有序,导之宜时,导之得体,才有主体的充分发挥和精彩表现。
导的关键在于抓住内容的选择,学习的起点,思维的动向,合作的组织,动力的补充。
在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的问题没有价值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教给方法;在学生提出问题过少或未触及教学重点时,突出重点,指点迷津;在学生提出的问题过多时,归纳筛选,切中要害;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时,组织讨论,指明方向。
好的指导,总是抓住时机,哪怕是三言两语的导言,一个小小的提问,一句轻轻的点拨,一张图片的展示,都使学生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
困惑中得到解脱,迷惘中找准方向。
好的指导是学生学习路上的“航标灯”,是通向成功的“加油站”。
让学生任凭风吹浪打,总是驶向求知知的彼岸。
五、及时给予好评价一张赏识的笑脸,一副专心倾听的神态,一缕赞许的目光,一声轻柔的称赞,都使孩子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于是他们的小脸挂着灿烂,他们的热血在沸腾,他们浑身充满力量;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张开了想象的翅膀,理想的种子在心田播种生根发芽了。
老师的表扬要及时,要看准时机,要讲究艺术,要恰如其氛。
值得强调的有两点:一是要真诚,装出的笑脸带着讥讽,虚假的语言带着嘲笑。
我们要调整心态,真正赏识孩子,戴着显微镜找孩子的优点,关注孩子进步和发展。
二是表扬的技巧要创新。
如对低年级的孩子,可以摸摸孩子的头,握握孩子的手,抱抱孩子的身,亲亲孩子的脸。
对中高年级的孩子使用语言要得体,有层次有变化。
老师的表扬是最廉价的“润滑剂”,可又是最高档的“调味品”,我们经常要问:是否真心真意爱孩子。
六、给学生留“好”作业传统的作业,其内容多限于“双基”,其范围多限于课本,其着眼点多在于巩固,其目的多在于应付考试。
所以往往表现为一个内容,一个层次,一个水平,一种形式;量大繁锁,机械重复,劳而无功。
好的作业,既要抓信学科本质,又要淡化学科边缘,重在培养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开发学生的潜智潜能潜质,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时机和空间。
布置作业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新的疑问,激发学生新的兴趣,引导学生新的探索。
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广泛阅读;从学校走向社会,观察体验生活;从旧起点到新起点,开始新的学习。
综上所述,要想课堂活起来,必须做到上课带着好心情,和学生建立好关系,课堂创设好情景,精心设计好点拨,及时给予好评价,留给学生好作业。
好课像登山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
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
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
上课的乐趣也在过程中。
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
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
学习虽然艰辛,但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上山是体力锻炼,上课是脑力锻炼,但两者道理相通,从登山中可以得到诸多启迪。
1、登什么山?是登小山还是登高山?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巍峨的泰山,险峻的黄山。
课堂上登什么山呢?我认为要攀登“三座人山”。
一座是知识的高山,因为知识是基础,知识是力量;一座是思维的高山,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是创新的关键;一座是情感的高山,课堂要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让学生情感经受洗涤,得到净化。
2、路径由谁选择?可由导游带领,可由登山者自己寻找。
各处的乐趣不同。
学习的路径由谁选择?是老师包办代替,还是让学生自主确定?不要做那蹩脚的导游,只会亦步亦趋。
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去尝试,去探索。
碰壁又何妨?摔倒又怎样?学生就是在摔倒、碰壁中找到正确的路径。
“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乃正确之父也。
错误也是学生人生体验的资本。
“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呢?3、怎么上山?可由自己走着上,可由别人抬着上,也可以坐着缆车上。
坐着缆车上也能到山顶,但看不到沿途的风光,享受不到登山的快乐。
别人抬着上无需自己用力,可肢体没有得到锻炼,身心没有得到发展。
自己走着上,边走边看,既动脑又动脚,享受登山的快乐。
上课呢?教师告诉学生,学生也能掌握知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师领着学生学,学生不会迷失方向,但学习方法是现成得来,不是自己建构,终不牢靠。
而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建构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情感价值才会终身难忘。
语文好课三味长话短说,开宗明义,好课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
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
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
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
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
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
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
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
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书卷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
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
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
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
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
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
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
有了“三味”的语文课必是一堂好课。
一堂好数学课的标准1、一节好课,首先必须是真实的。
现在,有些公开课,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气氛热烈,但是却是在演戏。
我认为,这样的课,不管你的设计有多新颖,理念有多新颖,这都不能说是一节好课。
2、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堂教学应从问题开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发动起来。
3、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
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
放录音、放录像不是教学,教师讲而学生不听、听不懂也不是教学,只有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才是教学。
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
4、要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看学生通过学习,在知识、能力、技能、情感等方面获得了多少。
可是一堂热闹的课下来学生们没有学到任何实际性的东西。
这样的课意义何在?我认为一节好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相应的知识,要让学生相应的能力有所提高。
5、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和喜欢。
还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
还要看师生双方互动的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是不是进行了有效的了解和引导。
从教师的角度看,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适教。
在课堂上学生能主动的探索,在交流时学生能无顾虑的进行交流,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练习时能得心应手。
在质疑时能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并能提出自己的一点有价值的问题。
1、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情趣是一种高于兴趣的,内在的学习品质),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