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夏邦栋版普通地质学要点整理很详细的

夏邦栋版普通地质学要点整理很详细的

普 通 地 质 学 要 点 整 理书目:夏邦栋《普通地质学》,1995年,地质出版社整理依据: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普通地质学考试大纲2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普通地质学考试大纲目录第一章 绪论 (1)第二章 矿物 (1)第三章 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2)第四章 外力作用与沉积岩 (3)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4)第六章 地质年代 (5)第七章 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5)第八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6)第九章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7)第十章 风化作用 (8)第十一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9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10 第十三张 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11 第十四章 海水的地质作用...............12 第十五章 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12 第十六章 风的地质作用..................13 第十七章 块体运动........................14 第十八章 行星地质概述..................14 第十九章 地球的演化.....................15 第二十章 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15 附 录 真题举例........................15 卷 后 语 (17)第一章 绪论(略)第二章 矿物第一节 元素1 元素的定义: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统称元素。

2 半衰期:某一放射性元素蜕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也即地壳元素的丰度。

4 八大元素:O ,Si ,Al ,Fe ,Ca ,Na ,K ,Mg第二节 矿物的概念 与 第三节 矿物的主要性质1 矿物: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排列有序的固体。

2 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本页已使用福昕阅读器进行编辑。

福昕软件(C)2005-2009,版权所有,仅供试用。

◤普通地质学要点◢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 3 非晶体:内部质点排列无序的固体。

4 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金属光泽,半金属,玻璃,珍珠,土状)颜色与条痕5 矿物的理学性质:A 解理:晶体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分裂为平面的能力,分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等。

B 断口:矿物受力后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断开时所形成的断裂面,它总是不光滑的。

第四节 常见矿物第三章 岩浆作用与火成岩第一节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1 岩浆:含有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硅酸盐熔体。

2 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又称为火山作用。

3 火山作用的产物有:气体喷发物、固体喷发物(火山碎屑)、液体喷发物(熔岩)4 岩浆的类型:A 超基性岩浆,二氧化硅<45%,富含FeAl 氢化物;B 基性岩浆,二氧化硅45%-52%,又称为玄武质岩浆;C 中性岩浆,二氧化硅52%-65%,又称为安山岩浆;D 酸性岩浆,二氧化硅>65%,又称为花岗岩浆。

5 火山的分布:A 环太平洋火山带(火环);B 地中海-印尼火山带;C 洋脊火山带;D 红海沿岸与东非火山带。

第二节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1 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达到地表。

2 侵入体:岩浆在侵入过程中变冷、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又叫侵入岩。

深层侵入体:形成深度在地表以下5km-10/20km 者,规模较大。

浅层侵入体:形成深度在地表以下小于5km 者,规模小。

3 结晶分异作用: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以依次结晶出不同的成分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

4 鲍文反应序列:实验表明:玄武岩浆在结晶分异过程中,铁镁质矿物的晶出顺序是橄榄岩、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成为不连续反应序列。

长英质矿物晶出顺序是基性斜长石、中长石、酸性斜长石,为连续序列。

以上两个序列分别进行,同时发生,所形成的矿物一一对应。

在结晶分异的低温阶段晶出钾长石、白云母与石英。

5 侵入岩的产出状态:岩墙,岩底,岩脉,岩盆,岩盖,岩基,岩珠等。

第三节 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1 火成岩的结构:火成岩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与形态以及晶粒间的相互关系,称为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本页已使用福昕阅读器进行编辑。

福昕软件(C)2005-2009,版权所有,仅供试用。

火成岩的结构。

分类:粗粒,中粒,细粒或是分为: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2 火成岩的构造:指的是火成岩中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大小以及相互关系。

可以分为:块状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层状构造等。

第四节火成岩的主要类型1 按照二氧化硅含量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等。

2 按照岩浆冷凝环境分:侵入岩,喷出岩等。

第五节岩浆的形成与地球的内热1 岩浆形成的影响因素:A温度,B压力,C水分含量2 地热的成因:A重力分异,B放热说第四章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第一节外力地质作用的一般特征1 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三大因素:A大气;B水;C生物2 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以及特征A风化作用:岩石发生机械崩解或者化学分解,变成松散的碎屑物或土壤;B剥蚀作用:岩石因机械作用或化学作用而被剥蚀;C搬运作用: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搬运到其他地方;D沉积作用: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E固结作用:松散沉积物转变为坚硬的岩石。

第二节沉积岩的特征1 沉积岩的结构A碎屑结构:a砾状;b砂状;c粉砂状;d泥状B非碎屑结构:晶质或隐晶质;生物骨架结构2 沉积构造:指的是沉积岩形成时所生成的岩石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型:A层理:沉积岩的成层性。

分为平行层理和交错层理。

B递变层理:同一层理内碎屑颗粒向上逐渐变细,或反之。

C波浪:层面呈波状起伏。

D泥裂:由岩层表面垂直向下的多边形裂缝。

E缝合线:岩石剖面中呈锯齿状起伏的曲线。

F结核:沉积岩中某种成分的物质聚积而成的团块。

G印模:沉积岩层底面之上之突起。

3第五章变质作用与变质岩第一节变质作用概述1 变质作用:岩石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与构造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2 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A 温度:来源是地热、岩浆热、地壳岩石断裂等;B 压力:静压力(由上覆岩石重量引起)、流体压力(循环于地壳岩石的侧向挤压力,具有方向性,而且两侧作用方向相反)C 化学活动性流体:以水、二氧化碳为主,喊其他易挥发、易流动的物质。

第二节变质作用中原岩的变化1 交代作用:某些成分的原子、离子、分子从原岩中带出,而另一些成分的原子、离子、分子从外部带入,从而使得岩石的化学成分与矿物成分发生改变,这种作用成为交代作用。

2 变质岩的结构:A 变晶结构:原岩发生重结晶而形成的结构,没有残留原岩结构。

B 变余结构:变质程度不深,残留的原岩结构。

3 变质岩的构造:A 变成构造:新形成的构造,如斑点状构造,板状构造,片理构造,片麻构造,块状构造等;B 变余构造:变质岩中残留的原岩构造,如变余气孔,变余杏仁,变余层状,变余泥裂构造等。

第三节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1 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火成岩(主要是侵入岩)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带上并主要是由温度和挥发性物质所引起的变质作用。

分为: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

2 区域变质作用: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变质作用。

例如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麻粒岩、榴辉岩等。

3 混合岩化作用:即超深变质作用,它是由变质作用后岩浆作用转变的过渡性地质作用,例如混合岩等。

4 动力变质作用:又称为破裂变质作用,形成与地壳发生断裂有关,出现在断裂带两侧。

第四节岩石的演变主要指的是三大岩石之间的互相转变。

4第六章地质年代1 地质年代:指地质体形成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2 相对地质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3 绝对地质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距今有多少年。

4 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在地质年代确定中都是不可缺少的。

第一节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1 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岩石(含沉积物)。

2 地层层序率: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3 化石:埋藏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

4 生物层序率: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在相同时期且在相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只要原生的海洋或陆地相通,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合。

5 标准化石: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对于研究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

6 切割率或穿插关系第二节同位素年龄的测定1 放射性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原理:基于放射性元素都具有固定的衰变常熟,且矿物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后剩下的母体同位素含量与蜕变而成的子体同位素含量测出。

2 测定条件:A具有较长的半衰期;B该同位素在岩石中有足够的含量;C其子体同位素易于富集并保存下来。

第三节地质年代表1 地质年代与年代地层的关系:年代地层是在各级地质年代单位内形成的地层。

2 岩石地层单位:在心地区考察时依据地层的岩性特征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将地层分层,建立起地层系统和层序,这样划分出的地层单位称为岩石地层单位。

第七章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第一节地震的基本概念1 地震:大地的震动。

A震源:地震发源于地下某一点,此点称为震源;B震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C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震记录台站的距离;D震源距:从震源到地震记录台站的距离;E震源深度:从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52 地震的成因分类:A构造地震:断裂地震,由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动断裂引起;B火山地震:火山喷发时由于气体的冲击力所引起的地震;C陷落地震:上覆岩层塌陷形成地震。

第二节地震波与地震仪1 地震波:从震源中产生的弹性波。

A纵波:P波;固体与液体均可传播,最先到达震中;B横波:S波;剪切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使地面左右抖动;C面波:L波;这是纵波与横波在地面相遇后形成的,振幅大,只能在地表传播。

2 地震仪:记录地震波的仪器。

第三节地震的强度1 震级:是衡量地震绝对强度的级别,它的计算是取距震中100km处由标准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对数值。

2 烈度:指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它依据地面的破坏情况来确定。

第四节地震的分布1 世界地震带:A环太平洋地震带;B地中海-印尼地震带;C洋脊地震带与东非裂谷带。

2 中国地震分布:A我国中部有一条横贯南北的地震带;B东部地震区:东北地震区,华北地震区,华南地震区;C西部地震区:西北地震区,西南地震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