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
四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
一,导入
1,播放短片,内容为央视“挑战群英会”栏目“变脸”和民间奇人绝活展示“嘴上功夫”的图片
2,俗话说,大千世界,(学生接)无奇不有,古往今来,纵观中华史书,大多给帝王将相树碑立传,其实,生活在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也不乏奇人高手呢。
今天,我就带大家先来认识一位奇人。
二,品读《刷子李》
1,(课件题目:刷子李)这是一个人名,一起叫一叫他——刷子李。
把第二个字念轻声会更好,一起读。
你们觉得这个人名字怪不怪?老师来解释一下。
在清朝的时候,在天津卫这个地方,某一行有绝活的人,人们用他的行当加姓称呼他。
比如有个姓张的,泥人捏得特别好,就叫他——(生:泥人张)。
有个姓刘的风筝做得特别好,就叫他——生:风筝刘。
古代也有这样称呼的,成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铁拐李就是一个。
一个人的名字成了一个行业的代名词,足以可见他技艺的高超。
你在生活中还见过这样的例子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刷子李的奇人奇事。
2,(课件录音,学生发材料:刷子李)
3,正音:蘸浆发怔和着琴音天衣无缝露馅儿
4,读了故事,你对刷子李有怎样的印象?能用一个成语或者一个词或者一个字来形容一下他吗?(预设:不可思议,出神入化天衣无缝。
)
老师也想用一个字来赞美一下刷子李。
(板书:奇)你同意吗?
5那我们来看看,刷子李有哪些奇之所在?
(学生自己读材料,写写画画)
梳理:(1),规矩奇
(课件):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师: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白者白。
据你的了解,粉刷匠什么样子?(课件照片)再回想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我
是一个粉刷匠》中怎么唱的?可是这位刷子李,黑衣刷白墙,而且宣称,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从他的黑衣无暇中,从他的规矩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大胆承诺,充满自信,豪气万丈,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世人宣称自己高超的技艺,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和自豪。
他的近乎苛责的从业标准,使自己超越同行,成为让别人高山仰止的偶像。
)
(2)动作奇
(课件):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师傅这刷的可是屋顶,这是一件能让人悠然的起来的活吗?如果让你刷,你会有什么感受?可是,刷子李却刷的那么悠闲,手臂。
这是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这是一种悠然安闲的享受。
能把刷墙演绎得如此潇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同学们在读的时候,你觉得刷子李仿佛成了什么?(舞蹈家在跳着优美的舞蹈、书法家在挥洒自如、音乐家在指挥演奏等)
这么美的文字我们应该把它留在心底,(指导读)。
小结:这娴熟优美的动作,仿佛不是在做一件又脏又累的活,而是在进行一场艺术创作,艺术表演。
(3)效果奇
(课件)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
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看到这样的屋子,你有什么样的感觉?用文中的话来说?(如同升天一样美)升天是什么感觉,还从什么词句中能体会到这种感觉?谁能把这种美的感受读出来让我们都来分享?
6,这个故事有趣吗?他是以谁的所见所闻向我们介绍了泥人张的?其实,文中对徒弟曹小三的心里刻画也是入木三分啊。
根据你的了解,能填写以下面的空白吗?
课件:起初曹小三对师傅的绝活一直(),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
白点,(),最后知道那是师傅抽烟不小心烧出来的小洞时,()。
这真是()啊。
7,,最后一个句子“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假如你就是曹小三,你有何感想?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并试着说一说。
8,现在你对泥人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师:读了这个故事,我也思绪万千。
刷子李这个人让我也想了很多很多,在他身上我受益匪浅。
在这里,我想送他一副对联;
课件::(上联)天衣无缝刷子见功底(下联)黑衣无瑕,绝活写传奇(横批)俗世奇人
9,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俗世奇人呢?谁来介绍一下?
三,平凡世界,却常有不俗之奇人。
同学们,你想认识更多的俗世奇人吗?那,让我们走进《俗世奇人》这本书。
(出示书本,)1,观察封面
你看到了什么?了解到那些信息?
2,介绍作者冯骥才
(课件: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
一九四二年生于天津。
“文革”期间他饱受磨难,做过工人、业务推销员、教师等,他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并获瑞士“蓝眼镜蛇奖”。
由他的作品《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夏威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种。
3,这本书里还介绍了哪些奇人呢?我们从哪里能很快知道?
(课件:目录)
看了目录,你对哪个故事感兴趣,猜猜它会写的什么故事?
全书由18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天津卫是天津的古称,当年,它既是水陆交通要道,也是世人瞩目的开放城市。
所以,在天津生活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
他们有的现身于上流社会,有的混迹在市井民间,都是“俗世”中人;然而他们又不是普通人,他们所做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是“俗世”中的“奇人”。
冯骥才在《俗世奇人》
中写到:“笔录奇人妙事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
”(投影)用笔来记录和解读当时的民俗文化。
在他笔下,抠团鞋泥就能捏出人像泥人张向我们走来;凭着一把钓竿把鱼钓绝的大回向我们走来;只认七个银元不认人的骨折医生苏大夫向我们走来;专会溜须拍马的“死鸟”贺道台向我们走来。
四,激情推荐
同学们,《俗世奇人》述说俗世不俗之人,奇人奇事尽画人间百态众生。
就让我拿起这本书,走进故事,感受经典,,冯骥才曾说过,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国家的根。
同学们让我们在感受奇人魅力的时候,也把他们作为一道道亮丽的民族风景线珍藏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