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大众化、国际化、回归学术本位和向现代大学制度转型的艰巨任务,急需大批具备教育学和经济管理基础理论训练并掌握现代管理技能的专门人才。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在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获得基本训练,并把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熟练运用于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经济和高等教育公共政策分析诸领域,适应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度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需要,胜任教育机构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教育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第三部门教育与人力资源相关组织的厚基础、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设置三个研究方向:
1、高等教育管理
2、教师发展与促进
3、教育经济
在培养方法上强调基本理论训练、田野调查能力、规范和实证综合分析能力。
组织实施上要求研究生在完成培养方案必修课程的同时,强化基本理论训练。
待研究兴趣和方向明确以后由指导教师通过引导参与课题研究的方式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制为3年。
学生在标准学制年限内提前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经批准可提前1年毕业。
在修读年限内,学生按照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即获得毕业资格。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课程分为必修课(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
学院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修课程。
2.研究生最低学分要求为42学分。
其中:必修课为28学分,
选修课为14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选择本教学计划所列的选修课应不少于4门课程。
3.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与考查。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采用考试方式,其他课程考核方式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自行选择,经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后确定。
4.必修课成绩达到70(含)以上,其他课程的成绩不低于60分,才有资格申请硕士学位。
5.补修课程
跨专业考生以及同等学力考生应补修2门以上本科阶段核心课程,不计学分。
补修形式及课程需由导师和学院同意。
五、培养方式
1、在导师负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必要时采用导师小组的培养方式。
导师要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履行职责,做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
2、教学方式除了教师授课外,可根据课程特点、性质采取专题讨论等合适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和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
六、必修环节
1.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安排在第4-5学期,时间3-6个月。
入学前已有一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社会实践,但需提交相应证明。
免修社会实践的学生应更多地参加科研实践,并提交相应科研成果。
2.科研实践
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进行科研活动,潜心学术研究,除参加导师所从事的课题研究项目外,还应参加校内、外组织的不少于10次的学术活动,填写科研实践报告记录册。
3.论文发表
毕业论文答辩前在公开刊物(正刊)上独立发表至少一篇5000字以上本专业研究领域内的学术论文。
鼓励研究生在首都经济贸大学科研处规定的核心A、B类期刊上发表文献综述、学术论文、调查报告。
4.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之后,论文开题之前,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
合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具体程序见相关规定。
七、毕业论文与学位授予
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的特点。
论文选题、开题、写作均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通过论文答辩后方可申请硕士学位。
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程序见相关规定。
本专业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计划院系: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科门类:管理学一级学科:公共管理
附录: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一、著作和论文
1、梅贻琦、潘光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年13卷第1期。
2、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第四卷)[M].中华书局,1984年。
3、查尔斯.哈默.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上海三联,2007
4、亚拉伯罕.弗兰克斯纳. 现代大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8
6、纽曼. 大学的理念[M]. 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6
7、韦伯. 学术与政治[M]. 三联书店, 2005
8、科尔. 大学的功用[M].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
9、凡勃仑. 论美国高等教育[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0、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1、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12、伯顿·克拉克. 高等教育系统[M].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13、加塞特. 大学的使命[M].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14、阿尔特巴赫. 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5、阿什比. 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16、鲍尔生. 德国的大学与大学学习.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7、罗杰·盖格. 增进知识[M].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18、布尔迪厄. 国家精英[M]. 商务印书馆,2004
19、迈克尔·科恩. 大学校长及其领导艺术[M].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20、朱莉·鲁本. 现代大学的形成[M]. 贵州教育出版社,2006
21、Martin Trow. Expan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New Jersey: General Learning Press. 1972
22、J. Victor Baldridge. Power and Conflict in the University: Research in the
23、Sociology of Complex Organiz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71
24、W. H. Cowley. Presidents, Professors, and Trustees: The Evolution of 25、American Academic Governance. Jossey-Bass, 1980.
25、John W. Nason. The Nature of Trusteeship: The Role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oards. Washington D.C. : Association of Governing Board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1982.
26、Kenneth P. Mortimer. Sharing authority effectively. Proquest Info & Learning, 1978.
27、Richard Hofstadter. Academic Freedom in the Age of the College.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6
28、Walter·P Metzger. Academic Freedom in the Age of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55
29、Laurence R. Veysey. The Emergence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5.
Henry P Tappan. University Education New York: George P. Putnan 1850.
30、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商务印书馆,2004
31、以赛亚.柏林.扭曲的人性之材[M].译林出版社,凤凰传媒集团,2009(以及柏林的系列著作)
32、休谟.人性论[M].商务印书馆,2010
33、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商务印书馆.1992.8第一版
34、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
35、迈克尔.波兰尼.自由的逻辑[M]吉林人民出版社
36、K.R.波谱尔著.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8
37、F.A.哈耶克.自由宪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
38、西蒙.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9、罗卫东主编.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二、期刊
《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育学报》、《比较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季刊》、《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比较》、《新政治经济学评论》、《制度经济学研究》、《管理世界》、《读书》
三、网站和数据库
1、人大经济论坛
2、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3、中国知网
4、Jstor数据库
5、Springer数据库
6、EBSCO(eric)数据库
7、Elsevier Sciencedirect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