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内容摘要:近期,**区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结合**区实际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在认真总结和分析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图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研,查找了**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转变政府职能、淘汰落后产能、降低企业成本、补齐发展短板、加大研发力度、强化法制保障等对策建议,对推动我市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参考。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端入手,有效化解产能过剩,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区人大常委会成立课题调研组,结合**区实际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图(一)时代背景我国过去主要采取需求侧管理政策,靠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拉动来推进经济增长。

虽然取得了一些经济增长效果,但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和后遗症,以至于我国不得不对这些前期政策进行消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国为了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普遍认为推动结构转型、改革原有经济运行模式势在必行。

为了保增长或稳增长,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主要针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宏观调控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等,这些政策确实起到了保增长或稳增长的效果,但宏观调控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

虽然连续多次采取了稳增长措施,但GDP增速自2010年一季度达到12.1%的高度之后,一直在震荡下行,直至2015年三季度的6.9%,而且尚未扭转下行趋势。

这就使得我国不得不重新思考:为什么抚平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宏观调控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其核心原因是没有完全找对病根,没有对症下药。

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而非周期性问题,针对结构性问题,不能用解决周期性波动的宏观政策去应对,而要采取结构性改革去化解。

(二)国家战略意图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将难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在“增肌肉”的同时要“去赘肉”,才能变“虚胖”为“健壮”,才能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党中央作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水平。

从长期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各类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之举;从近期看,“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就是在新常态下从生产端入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目标,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政策和法治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位和要素配置扭曲,促进供需新平衡,切实调动企业和社会参与积极性,鼓励创新、创业、创造,保护和发展好优质产能,对那些已经停产或半停产、技术落后、环保不达标、生产不安全、连年亏损、资不抵债、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勉强存续的“僵尸企业”“空壳企业”做必要的手术,提升市场主体竞争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效益,提升有效供给,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

二、**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较高。

一是企业物流成本较高,其原因是:运输部门分割,物流中间环节多,收费项目多;部分产业分布不够合理,资源产出地和消费地逆向分布;工业产品多为大宗商品,需要长距离、大规模运输;发展方式落后,还存在运输车辆空驶率高、物流集散中心布局不合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低、基础设备落后等问题。

二是企业融资难、成本高,受银行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惜贷、恐贷、拒贷”现象依然存在,在信贷融资上存在“抓大放小”“嫌贫爱富”的思想,过度倾斜大型企业,导致中小微民营企业在融资问题上与大型企业不平等,在竞争中处于不公平地位;金融系统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依然存在,个别银行采取违规手段规避监管,擅自指定担保公司、要求贷款企业把贷款存回银行和捆绑购买保险或理财产品等,损害了贷款企业的利益;中小微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窄、形式单一,加之银行、企业之间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大部分中小微民营企业融资以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为主,信用贷款占比极低,致使民营企业融资转向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借贷等,甚至铤而走险,采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手段解决“融资难”问题,抬高了企业融资成本。

三是税费负担还需减轻,有些行业领域的企业面临“营改增”后税负不降反增,如金融租赁业,由于税基扩大、税率提高、由地方税转为国税等原因,享受优惠的“弹性”降低了,出现税负增加。

(二)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短板。

一是土地存在低效利用,经调查统计,**全区符合工业用地低效利用情形的约8000亩,呈现出规模大、空间分布集中、产出强度极低的特点,部分低效工业企业已处于城市核心区,城市服务功能缺失,脏、乱、差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城区居住环境和城市整体形象。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十分严重,占道停车愈演愈烈。

个别路段道路规划不够合理,部分交通信号灯及标识标线设置不够科学等,导致道路交通拥堵。

三是社会事业配套政策不够精准细化,如**区毕业大学生、新入城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再就业,以及**区养老事业有关扶持政策横比偏低,全区敬老院整体硬件设施较为落后。

四是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当前**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但各领域专业人才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在人才的培养开发、评价激励、流动配置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越俎代庖”情况,大大降低了人才要素的有效供给。

(三)低效企业不同程度存在。

一些企业耗费大量资金、土地、信用等经济资源,且生产效率低下、发展创新后劲不足,不仅自身难以为继,还挤压了新经济、新业态的生存发展空间。

有的虽然产品适销、市场前景也广阔,但在出现资金链断裂、流动性吃紧的情况下,企业家就“跑路”,或者通过民间借贷等方式借高利贷勉强维系,到期不能还款还要“跑路”,导致企业不景气,并没想过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来促进企业债务重组,重新配置资源,化解企业债务危机,让企业重新活起来轻装上阵;有的因技术水平不高导致产品销路不畅,或者因管理不善导致企业经营困难,但没想过通过技术升级换代、改善经营管理,催生新的有效供给,让企业重返市场;有的经营困难重重,丧失市场空间,但没想过通过变更营业等手段盘活存量资产,保留有效产能,最大限度有效利用资源;有的技术水平低、环境资源消耗大、安全生产隐患多、发展前景差,对这类企业不宜保留,应及时出清。

尽管这些犹如“僵尸”的空壳、低效、落后企业的症状多样、情况不一,但其共同点都是企业“空转”严重,市场竞争力丧失,如果任其发展,将进一步消耗资源、透支社会信用,从整体上拉低**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为**区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埋下较大隐患。

(四)中高端产业发展不平衡。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整体偏小,目前**区仍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大量的传统产业挤占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导致低附加值产业的占比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发展占比偏低。

二是研发重视不够,部分企业以投资风险大、回收期长、金融信贷紧缩等原因,宁愿维持现状,不愿意冒风险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如**区2016年通过区智能制造示范项目认定的项目不到15个,存量企业有智能化改造意识的不足12%,真正进入智能化改造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新引进的智能制造企业则基本处于在建阶段。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大部分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紧缺,就全区而言,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技术带头人和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行业领军型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更是紧缺,如**区研发人员虽然增至13000余人,但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仅有7人。

四是产业层次较低,大部分企业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引进高新技术的能力还不强,缺乏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企业更多的是从事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产品多为产业链的中间产品,终端产品少,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端产品更是少之又少。

(五)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一是个别部门及执法人员的执法意识和为民服务意识不强,“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依然存在,有的进行选择性执法,有的进行突袭式执法,以罚代管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部分企业反映在项目新建、扩建过程中,有的部门要求企业先建设后补办手续,加快项目进度,但在进程中,一些职能部门却以手续不全为由对企业进行处罚,企业感到无所适从。

二是对企业的有关扶持政策宣传不够广泛深入,企业知晓率不高,部分企业对政府扶持政策的具体项目、申办手续及程序等不了解。

三是部分扶持措施不够完善,如在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上缺乏有力的推广措施,导致一些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使用维护成本低的优质产品未得到高效推广应用。

四是要素保障不够充分,主要表现在项目用地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企业难落地发展。

五是部分社会公众法律意识不强,影响了企业发展环境,如企业驻地周边的民众对企业卡拿要、强行与企业发生经营业务关系、强买强卖以及阻工等现象时有发生,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投资信心造成了不良影响。

(六)企业自身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部分企业管理模式落后,如民营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资本结构较单一,内部管理杂乱无章,多采用家族式或家长式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的要求。

二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不规范,如有的民营企业不在企业管理、科技进步、产品开发、品牌创收、规模扩张等方面动脑筋、下功夫,总想在关系上做文章,在酒席上找窍门,在生产经营上钻法律空子、打擦边球。

三是部分企业业主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存在不懂法、不信法、不守法“三不”现象,有的不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劳务纠纷不断;有的信闹不信理,信访不信法;有的盲目追求暴利,在竞争中采取不正当手段,如商业欺诈、制售假冒伪劣等,破坏了市场经济法制环境,损害了企业自身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调结构和转型升级。

三、对策建议(一)加强顶层设计,激发大众创业兴业热情。

一要规划编制好改革纲要,完善**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案,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采取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的方式,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政策和法治等办法,引导大众创业兴业。

二要加强政策引导,在政策上支持创新、鼓励创业,制定完善有关众创空间、科技金融、新型工业化、创新人才等相关政策,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开辟**区发展新空间,努力把**区打造成中国智能制造品牌区、中国智能制造领先区、中国智能制造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提高**区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效益。

三要结合**实际,对现有涉及大众创业及企业创新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及配套措施进行质量评估,做好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全面清理过时的、不公平的、不利于大众创业及企业创新发展的规定和制度,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搭建好公平竞争平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