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1)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给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
________________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众服为确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B.当求之于上流/生于忧患C.其反激之力/然则天下之事D.如是在啮/如其言(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沿河求之。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B.石必倒掷坎穴中。
(用石头把坑洞填满)C.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D.竟不可得。
(最终没找到)(4)请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寺僧们、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代表了哪三种生活态度?【答案】(1)pǐ;zhào(2)C(3)B(4)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不能片面的里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主题。
(5)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们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自恃博才,空谈事理,不切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整断”的态度。
唯有老河兵能织合考虑各种因素,自信满满,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解析】【分析】(1)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如“圮”:倒塌。
读“pǐ”,注意据义定音。
(2)A项,前者“认为”;后者“被”。
B项,前者“在”;后者“由于”。
C项,两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之意D项,前者“像”;后者“按照”。
故选C。
(3)“石必倒掷坎穴中”译为: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不能理解为“用石头把坑洞填满”。
故选B。
(4)首先要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句的大意: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来推断,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
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狮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狮子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
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5)对比三人不同的做法,究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和行为结果,即可具体问题出是哪一类人。
如寺僧们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因为他们“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而讲学家代表的是“据理整断”的态度,因为他空谈“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的理论。
老河兵则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为他能考虑到各种因素,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能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故答案为:⑴ pǐ ; zhào⑵ C;⑶ B;⑷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不能片面的里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主题。
⑸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们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自恃博才,空谈事理,不切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整断”的态度。
唯有老河兵能织合考虑各种因素,自信满满,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时要读懂上下文,结合语境的意思,填写正确的字形。
所以根据句意填写字形至关重要。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及作用把握。
注意通读全文,结合文意理解句子,体会对揭示文章主旨所起的作用。
⑸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
【附参考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國,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額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热尔。
”康肃忿然日:“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肅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忿然:________③康肃笑而遣之遣: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详略得当,详写卖油翁的酌油过程;略写陈尧咨的射箭。
B.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初步揭示了这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对待射箭技术的不同态度,这就构成了矛盾并使读者产生了悬念,由此,引出了进一步的叙述。
C.作者连用“取”“置”“覆”“酌”“沥”几个动词,井然有序地而又十分简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了他傲慢、不可一世的态度。
D.卖油翁沥油是主体部分,陈尧咨射箭是次要部分,是陪衬。
写陈尧咨善射“十中八九”,更加突出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高超、精湛的技艺。
【答案】(1)放下;……的样子;打发(2)①老翁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我也没有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3)C【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释”:放下。
“遣”:打发。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射箭。
“但”:只是。
“颔”:点头。
(3)“表现了他傲慢、不可一世的态度”错。
作者连用“取”“置”“覆”“酌”“沥”几个动词,突出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高超、精湛的技艺。
故选C。
故答案为:⑴① 放下;② ……的样子;③ 打发⑵ ①老翁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我也没有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⑶ C【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3.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①,千里从师。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②于俗务,不得专意。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
及无朋友闻见③,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不然,则徒劳费。
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
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④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⑤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节选自《朱子大全》)(注释)①下借指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