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1、老师,您好!教学目标:1. 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 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实验目标:利用教师节这一契机,以筹备教师节庆祝活动为目的,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调动已有知识和情感,加深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走访教师。

课时安排:两课时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汇报走访教师的感想,主要谈谈他们教书育人的感受。

2.教师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中队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生自由交流。

想唱的就唱两句,想说的就说两句。

相机引导出诗朗诵。

三、提供诗稿、自由练读1.师配乐范读。

2.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小组表演,生生互评。

四、教师指导,提高朗读1.分句训练。

(1)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3)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4)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2)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

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①指名读;②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④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⑤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齐读。

五、补充资料,增强积累1.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

六、小练笔1.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各自起笔。

3.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七、作业:1.抄写优美词句2.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课后反思:今天在上节课初读的基础上,准备一节课上完《老师,您好!》开课,从九月十号教师节入手,请学生说说,你想将自己的祝福献给曾经教过你的哪位老师,为什么?你想祝福他什么呢?(学生回忆教师对他成长的帮助,在心理上与课文内容、课文情感激起共鸣,为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感做好铺垫。

)接着请学生读课文,看看课文中那句话,能表达老师对你的好,你就大声的读出来,我们要把这句话,或者这一节献给你心中最爱的老师。

(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课文中去,使课文如同为他写的,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了对教师情感。

)然后请学生读,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一句。

在学生讲述原因中,自然将自己生活经验和诗文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就很容易的理解了诗意。

接着在类似于赛读中,将情感的涌动推上高潮。

而后,请学生说说,本诗中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并请学生帮助解答,同时联系自己经验,体会情感。

此时学生已经将诗意与诗情与自己情感相通了,再整体读的时候,自然就表达的淋漓尽致了。

最后,我布置将全诗背诵,准备进行教师节表演。

问题反思:教学中有迂回现象,学生喜欢的句子跳跃性很大。

使得整首诗出现分割状态。

当然这是有必要的,因为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使学生深化理解与情感的必要方式。

但是,在局部理解后,我没能及时抓住全篇,使学生整体把握,这样使得全课就有些支离破碎了。

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注意的。

2.但愿人长久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5.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

(板书:6.但愿人长久)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 师检查自读情况(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三、诗歌诵读比赛1 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2.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3.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4.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四、作业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复习1.指名背诵<<水调歌头>>2.学生齐背<<水调歌头>>二、细读课文1.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

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师板书:埋怨2.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1) 自由轻声读课文(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师板书:宽慰(3) 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4)再读第5自然段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

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

并进行朗读。

(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三、总结课文1.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2.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作业1.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三遍板书:2.但愿人长久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课后反思:一直都很欣赏苏轼。

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

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昨晚,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

而我自己,就在浴室中大声反复的将《水调歌头》吟诵。

这首词中,我似乎窥到了侠骨柔情的文豪内心中最柔软的一块,似乎感受到苏轼超然中却洋溢着的婉约柔情。

今晨,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

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

我诵读《水调歌头》全篇。

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

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我请有与亲人分别经验的孩子谈谈他的亲身感受,然后将7年换成3000个日日夜夜,通过时间这一概念,增强了对孩子们的情感冲击。

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乐,体会苏轼的孤独。

再补充苏轼被贬后在牢中写下的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

这样多角度的体验,使学生能感同身受。

在体会埋怨的原由时,我引入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最后在理解词句思想时,我引入了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最后我和学生在古筝的伴奏下,齐读《水调歌头》将古诗情韵推向高超。

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望洞庭》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