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特点教育部考试中心(本期试卷评价转自《中国考试>2004年11—12期。
本报有删节》杨炳华翻录2005.1.17物理1.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物理部分试题的形式与结构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难易程度设计合理.各套试卷都没有过难或过易的试题,没有偏题、怪题。
特别是多数试卷设计的最后一个较难试题(25题)时难度与往年相比有所降低。
符合试卷结构的需要,符合中学教学的要求。
试卷的总体难度和长度控制得较好,有利于不同层次的考生发挥正常水平。
2.注重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考查(1)物理试题都是单学科试题。
没有与其他学科综合的试题,这种形式符合中学教学实际.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
有利于中学物理教学。
(2)各套试卷中注重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考查。
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覆盖了力、热、电、光各部分中的主干知识,如牛顿定律、动量和机械能守恒、电场和磁场、电路和电磁感应的规律等,能够较好反映考生对物理学科的掌握程度。
对于中学物理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试题情境比较新颖.突出能力考查(1)试卷设计注重能力立意。
许多试题都是常规题.物理情境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或似曾相识的。
大部分考生都没有陌生的感觉.但试题陈中出新,通过设问方式的改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有的题目虽然属于基本题,重点考查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有新意,如第Ⅱ套的16题。
第Ⅲ套的18、20题,第1V套的15、21题等。
有的计算题,重点考查分析综合能力。
特别是考查学生对于物理情境的分析能力.考查考生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如第Ⅲ套的23、24题;第1V套的23、24题。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科技。
许多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试题的情境来源于实际问题。
从而考查考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第1套的17题;第Ⅱ套的23、25题;第Ⅲ套的23题;第1V套的19题。
试题的设计还注重对考生基本素质的考查。
如有的试题涉及的一些实际装置或事实是课本上没有见过的.需要考生通过阅读和理解试题给出的相关信息,从而来考查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考查考生能否将所学知识与新的事实结合起来,理解新事实的物理情景,从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Ⅲ套的25题。
(3)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实验能力考查。
几套试卷的实验试题既体现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查,又不脱离当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
实验题分数约占物理总分的15%,有的考查基本的实验能力和独立完成基本实验的能力,取材于《考试大纲》规定的实验内容。
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深人考查对实验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创新。
如第Ⅱ、Ⅳ套22题;有的要求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或者是考查学生对于试题所给新的实验方案的理解程度,从而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理论和实验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
如第1、Ⅲ套的22题。
这些试题有利于指导中学物理实验教学,重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对于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进而达到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4)各套试卷都注重考查对于物理情境的分析和认识能力。
也注意考查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如运用图像表示物理量的关系,注意运用几何图形、数列等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向题等,但又不过多地在数学计算等方面花费时间,使得考查点更加集中于物理内容的考查。
(5)不同试卷的难度有些差别。
化学1.重点考查了化学学科的主干内容和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1)命题充分考虑到了目前中学实行分科教学的实际。
除全国卷第Ⅱ套第6题化学与生物有联系外。
学科界限明确。
以学科内综合为主,既有利于对本学科能力进行较为深入地考查,又有利于稳定中学教学秩序。
(2)突出对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的考查,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均为中学化学最常见的基础知识。
试卷重点考查了化学的双基内容。
4套试卷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电解质溶液(如离子浓度判断、PH计算)、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化学平衡、氧化还原、有机化学等知识,以这些主干知识为载体。
测试了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在突出重点的同时还加强了知识点的覆盖,对化学用语加强了考查。
其中选择题目基础性强,思维容量大.集合了众多的知识点,且由于贴近教学,故对考生来说切入容易.这必然会对中学化学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也有利于稳定中学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头脑中建立一定的化学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不过分强调对知识的单纯记忆而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如考查学生对原电池、电解原理、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对弱电解质的电离等的理解能力等等。
命题思路突出了素质教育的特点.体现了中学教改的方向。
在知识点的考查上也体现了新旧教材的差异。
如新课程卷都考查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有关内容并突出了新课程对“电解原理”的考查等。
2.加强对实验考查。
突出化学学科特色.试题注重实验,在重视基本实验操作的同时,考查创新精神.实验题的设计既贴近,中学教学,又不拘泥于课本,既考查基本实验原理、操作方法、现象的描述等常规实验能力,又富有启发创新性。
如第1V套28题。
既要求考生分析实验的关键细节,又要求对实验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
又如第Ⅲ套中第28题利用电解原理、萃取原理设计的实验题来考查考生分析推理能力和迁移运用已有知识于新情景中的联想和推理能力等。
{3.强调学科内综合.注重能力测试本次试卷比较突出的亮点是学科内的综合。
首先是知识点的综合(有了大量的知识点的综合,才能在十分有限的长卷里达到一定的覆盖率),如第1卷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考查融入了大量相关内容,并着重考查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应用能力.如第Ⅱ卷中将周期律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结合进行物质推断。
如第Ⅳ套27题,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实验结合,如第1套的26题、第1v套26题,实验与化学计算的结合,如第Ⅲ套26题,化学计算与概念理论的结合;如第Ⅲ套29题有机化学中各官能团的结构、性质以及相互转化规律的综合判断等等,在4套试卷中都比较突出。
在突出了综合应用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的同时,还突出强调了化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的考查,以及对能力的考查。
突出了对推理能力、实验和科学研究能力以及获取知识能力的考查。
如所有试卷中第Ⅱ卷所涉及的有机物的推断题,在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是通过正向、逆向、统摄思维进行推理的能力等等的大考验,是考查学生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好题。
又如对化学计算的考查重在对运用化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能力,能力立意体现比较突出。
4.试题设置注意梯度、有层次.试题的设问基本上是由浅到深,切入容I易,深入难,具有较好梯度,尤其第Ⅱ卷,【设问层层递进.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有效地体现了高考试题选拔的功能。
5.适度联系生产实际,注重化学的实用价值试题中重视联系实际,如电解原理在化学工业的应用(第Ⅱ套)、抗非典的消毒剂(第Ⅱ套)、诺贝尔奖的成果(第Ⅱ套)等有关背景材料的描述与考查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改变了过去“穿靴戴帽”的文字表述方式。
6.较多地注意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化学用语的书写生物1.在考查的内容上,符合《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各套试卷的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中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和与将来继续学习、生活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内容上。
如在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物体的结构基础上,重点考查了蛋白质和核酸、细胞增殖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等;在生物的新陈代谢上,重点考查了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三大类物质的代谢等内容;在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上,重点考查了激素调节、特异性免疫和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等内容;在遗传和进化上,重点考查了从基因水平上分析遗传学问题;在生物与环境上,重点考查了应用生态学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试题科学、规范。
无偏题、怪题和过难试题通过解题后的分析,尚未发现科学性问题。
题意表述较清楚,参考答案科学、简洁。
便于阅卷时评判。
试题数量适中.每套试卷的卷I有5道试题,Ⅱ卷均有2道,试题分量相似;在试题难度上,全国卷的第Ⅱ套难于全国卷的第I套、第Ⅲ套和第Ⅳ套,各套试卷的难度都考虑了不同地区考生的整体情况。
从中学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要求和<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上看,没有过难的试题。
3.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考查,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1)重视了学科内知识的综合。
试题的设计特别体现了对学科内知识综合.既有不同单元内容的综合,如全国卷第Ⅱ套的第4题.综合了蛋白质特点、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和基因突变等不同章节的内容。
也有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综合,如全国卷第Ⅱ套的第31题,综合了必修部分的细胞呼吸和选修部分的微生物营养等内容。
多数试题需要学生综合对比多种因素对生物的影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体现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的能力。
(2)重视了实验能力的考查。
试卷中考查考生分析实验现象、结果,分析实验设计过程和原理。
设计简单实验等试题所占分数超过32%,如全国卷各套试卷的30、31题。
(3)重视了理论联系实际。
试卷中很少单纯就知识问知识的题目,多数试题都引入了一些实际情景,注重理论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尤其重视社会热点和现代生物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全国卷第Ⅱ套的第1题。
要求考生运用免疫知识分析对 SAKS患者治疗措施的原理。
(4)体现了试题的选拔功能。
试题总体感觉是看似不难,但仔细分析发现,要正确作答需要仔细斟酌思考,需要综合所学知识和方法。
需要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生欲获得理想的成绩,仅靠死记狂背和题海战术是困难的,需要考生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和较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体现了高考试题的选拔功能。
4.试题难度设计和内容分配合理,有利于中学课改充分考虑了不同省份考生整体情况,设计了不同难度的试题,考查的内容具有较好的覆盖面,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分配合理,对于在教学中全面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试题难易有一定的梯度,保证考生拿到基本分。
2004年试题的以上特点,与中学教学的改革方向是一致的,对于改进中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会有一定积极意义。
5.关注生物学命题中的例外性和典型性随着高考命题工作的深入,生物高考试题在表达上越来越严谨和科学。
典型的情况是近几年有的高考试题的题干或设问通常要加上一句“一般来说,“通常”这样的话。
如2004年高考理综卷第Ⅱ套第31题的第(4)小题。
这种做法与社会对高考试题表达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需求有关,与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也有关。
对于生物学命题中存在的这些现象,在高考命题实践中可以说深有体会.尤其在试题编制、琢磨、校对、评价等环节,这种感受特别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