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记住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并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是圆的切线;
2、记住切线的性质定理;
3、会运用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解决问题。

重点:
切线的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的方法
难点:
切线判定定理中所阐述的由位置来判定直线是圆的切线的两大要素:一是经过半径外端;二是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

学习流程
一、揭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
1、复习下列内容
(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分别是那些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有哪几种?
(2)、直线与圆相切有哪几种判断方法?
(3)、思考作图:已知:点A为⊙o上的一点,如和过点A作⊙o的切线呢?
交流总结:根据直线要想与圆相切必须d=r,所以连接OA过A点作OA的垂线
2、知识导入:
______
如图:直线BC和⊙O的位置关系是____,直线BC叫⊙O的_____,公共点A叫
思考:如图所示,它的数学语言该怎样表示呢?
3、思考探索;
(1)、直线l垂直于半径OA,直线l是⊙O的切线吗?
(2)、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A,直线l是⊙O的切线吗?
小结:
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三种方法
(1)、利用定义:与圆有唯一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利用定理:与圆心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利用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4、例题精析:
例1、(教材103页例1)如图,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
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o
A B
C
练习1: AB是⊙O的直径,TB=AB, ∠TAB=45°直线BT是⊙O的切线吗?为什么?
练习2、如图已知直线AB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
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例2.如图:点O为∠ABC平分线上一点,OD⊥AB于D,以O为圆心,OD为半径作圆。

求证:BC是⊙O 的切线。

练习3、如图,⊙O的半径为8厘米,圆内的弦AB为83厘米,以O为圆心,4厘米为半径作小圆,求证:小圆与直线AB相切。

O
A B
方法小结:如何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
四、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圆有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B.和圆心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C.垂直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D.过圆的半径的外端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填空:如图AB是⊙O的直径∠ABT=45°AT=AB则AT与⊙O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练习4:已知:如图,ABCD为直角梯形,AB⊥BC,CD=AD+BC,求证:以CD为直径的圆与AB相切
练习5.判断:
(1)经过半径的一个端点,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若一条直线与圆的半径垂直,则这条直线是圆的切线。

()
(3)过圆的半径的外端的直线一定是这个圆的切线()
(4)以直角边为半径的圆一定与另一条直角边相切。

()
(5)以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为圆心,直角边的一半为半径的圆,与两条直角边相切。

()
(6)和圆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五、归纳总结
小结:
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三种方法
(1)、利用定义:与圆有唯一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利用定理:与圆心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利用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六、作业:课本P49习题1—4题
教学反思
反思:一、合理设计课堂结构和问题。

新课程理念及新基础教育理念都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我认为“动”不应当是表面的、外在的,而应当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思考问题,这种内在的、深层的动,才是数学课堂需要的动。

动得有序,动而不乱。

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因此,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三个活动:(一)、在动手画图的过程中,经历动脑思考、归纳、总结的过程。

得到“经过半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的结论。

(二)、分析结论。

应用好命题的前提是理解好命题。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命题我设置了三个问题,并且画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得到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两个思路“连半径,证垂直和做垂直,证半径”。

(三)、应用命题。

根据活动二的两个结论,我设计了两个不同类型的例题。

因为有活动二做铺垫,所以例题解决的很顺利。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和明年就面临中考的现实,教学中我注意引
导学生分析认真分析每个已知条件,由每个条件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结合要证明的结论及信息之间的联系,分析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没用。

再理清思路,然后整理出来。

三、注意多种评价手段的运用。

教学中面向大多数学生,并且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评价。

一个会心的微
笑、学生的掌声、翘起的拇指、真诚的语言…让学生及时感觉到被认可,他就更有动力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