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情诗 优质课件
因为飞霜和汀上白沙的颜色和月色一样, 所以觉察不到霜的飞洒,看不清白沙的颜色。 这几句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月光的素淡。“江 天一色”、“无纤尘”、“皎皎”则是从正面 描写月光的纯净明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泣下。
文本解读
• 前面看不见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国君; • 后面遇不到能礼贤下士的好大臣; • 感叹宇宙的无穷和人生的短促; 前•两我句独:指自古忧代伤那,些任能泪够水礼沾贤满下我士的的衣贤襟明;君主,象 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 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 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 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将“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 用两个“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古人评:“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 诗” 、“春风第一花” 、 “孤篇横绝,竟 为大家”。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月
升起 —— 高照 —— 西斜 —— 坠落
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 江、花,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 统摄全诗。
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时间之长 无奈之苦 感慨之深 宇宙之广 孤独之切 悲苦无限
知识点总结:直抒胸臆
内容解析:
寞这
使无
1、孤独
我限 恐空
把栏杆拍遍,无人会,惧 间
登临意。—辛弃疾 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 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
的 永
恒
寂
9
内容解析:
2、生之短促
古人
岁时
月不
今人
无我
情待
来者
10
……
内容解析:
} 1、孤独
2、生之短促 3、怀才不遇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小结:明月西下,抒写游子 思妇于明月之夜的相思离别 之情。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1、美丽之月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 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 无月明。 2、离别愁苦(皎皎空中孤月轮) 3、永恒
融的意境。
4、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
感情。
24岁中进士,直陈政事,官左拾 遗。不久被放逐。 28岁从军,随乔 知之出征西北平乱,中年遇害,解 职归里,居丧期间,被害,死狱中。
陈子昂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 直言敢谏,不为武则天采纳,政治 抱负不能实现。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武则 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契丹。武为人轻率, 少谋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 武不允。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反被降为 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报国宏愿成为 泡影。在走投无路,报国无门后,陈子昂 忧愤万分,悲从心出,终于站在幽州登楼 台前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登幽州台歌》
知识点:
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或借景 抒情,或情景交融,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的诗歌。
即景抒情诗
表现主题:
鉴赏要点: 1、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
把握景物 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的特征和 2、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
寓意,进 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感受诗 歌情景交
3、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 感伤。
封 建 士 子 共 同 的 命 运
人 类 摆 脱 不 了 的 命 运
讨论学习:《登幽州台歌》千百年来为 人所传颂的原因是什么?
全诗突如其来,如山洪暴发,又戛然而 止。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告的情绪极 富感染力,反复吟咏,一位独立苍茫、 思索人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而浩浩无涯的时空背景也随之展现。全 诗直吐胸臆,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格 调雄深,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千 百年后犹能引起读者思考,产生共鸣。
关于人生的探索,人类一直没有间断。
“天地终无极,人命若朝露”(曹植)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
人生苦短 感物伤怀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小结:皓月当空,展开对宇宙与人 生 的遐想。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 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 贺之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 学士”。《全唐诗》录存其诗《代 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二首。
【作品介绍】
《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明月笼罩下的江水 花林的自然景色,对生命现象进行探索, 抒发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清新活泼、婉 转优美,融诗情哲理于一体,意境开阔。
鉴赏“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泣 诗下人”看到宇宙的辽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而短暂,
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伤感无限,涕 泪交横。
“独”字,正写出了 诗人寂寞凄凉的心境, 有“众人皆醉我独醒” 的意味。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 子,抒发了怀才不遇 孤寂。
前——后 不见 念 天地之悠悠 独 怆然、泣下
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 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 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这一 哲理,虽有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和绝 望,缘于对人生的热爱。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畔之人谁人最先见到这轮明月(空间), 江上之月番番照临人寰,然而不知青天有月来自 何时,江畔有人又始自何时,人与月何时相遇的 (时间)。以“人见月”,“月照人”反复吟味, 造成抒情味很浓的咏叹,让人回肠荡气。
这四句描写一幅怎样的图画?为什么用 “生”不用“升”?
描写出一幅江海相连、月共潮生、光照万 里的图画,境界开阔。
用“生” 写出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 而出的宏大气势,而且赋予月亮和海潮以生命。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诗人为什么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 沙看不见”?哪些诗句是正面描写月光,哪些 是侧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