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好博士论文?博士论文工作无疑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质量是博士生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标志,未见有博士论文低水平而日后成为出色研究人员的,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博士论文写作指导,供大家阅读参考。
;文写作中最不可取的倾向,便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当作心目中的读者,把论文看成一本教材。
博士论文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表明研究生本人的研究工作能力和论文学术水平已符合博士学位的要求,心目中最重要的读者应是论文评阅教授和回答辩委员会成员,交流是次要的。
读者定位为评阅教授,写作目的定位为取得审阅通过以至好评。
因此,着手组织写作内容和考虑表述方式时就不能忽视一个现实,即评阅教授不大可能逐字逐句地详细阅读动有10万字的论文。
他阅读的目的是评价,如果有足够的依据可判定此博士论文合格或不合格,就可以着手写评审意见,完成作为评阅人的评审任务。
研究生一旦明确首要的读者是评阅教授,就应以最简要、明确的语言,把创新点表达清楚,和创新点无关或联系不密切的知识性内容愈少愈好。
各个大学都有各自的(1)摘要结果个组成部分:(1)问题说明。
指明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界定要清晰,并令读者意识到此问题的价值所在。
(2)创新点。
研究工作的贡献,即与众不同的新发现。
创新点应占去摘要中大部分篇幅。
(3)论证途径的说明。
创新点论证过程不必叙述,但作者若在论证方法技术上有改进和创新之处则可以写上。
几百个字把这些内容描述清楚,势必要用最精练、浓缩的语言。
在摘要写作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是:首先,引导性和支持性的解释应尽量少。
所谓引导性、支持性的解释内容包括研究历史回顾、文献综述和概念名词解释等。
其次,摘要不能写成目录式。
目录是告诉读者本文的内容,便于总览和查阅,而摘要是告诉读者自己做出了什么贡献。
如果摘要中按章再简介一遍内容,那就成为对目录的解释。
再次,摘要应采用等,(3)偏向,“一开头就选很大的题目,课题包括的范围很广,理论概括的层次很高,下笔就是…什么什么规律等等”。
问题明确意味着设定有限的研究范围,例如“国有企业亏损原因”、“交易信用”等都是有意义的研究题目,但这种题目仍然比较广泛,还须思考研究的切入点。
亏损原因可以从不同层面来分析,可从体制方面、管理机制方面去研究,也可以从高层管理者的行为或从财务角度去研究。
交易信用问题,是研究商品市场交易信用,还是技术转移过程或要素流动过程的信誉问题,研究内容有很大差别。
研究的层面和视角要定位好,才能找出有限的然而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管理研究问题一般都很实际。
最好以国民经济发展和管理实践的背景来说明所提问题的来龙去脉,问题产生的环境和条件,解决后能起到什么作用。
无论研。
创新的可能受到一种观点的影响,认为阅读文献会受到前人想法的约束,光靠自己天马行空地思索才能创新。
把阅读和创新对立起来,起码不符合事实。
如人们崇敬的史学家陈寅属,文学家钱钟书都有许多创新观点和理论,而他们的阅读量大得惊人。
再说,不看前人文献,犹如半途杀出个程咬金,不问已有哪些约定俗语成术语,自己“独立”地说一通,结果自己的观点成果也难以得到同行的认同和引用。
撰写文献综述时,心中一定要明确本论文的主题和假设所在,围绕主题和假设,从远而近,即先谈关系弱后谈关系密切的文献,为的是从学术角度说明自己提出主题和假设的缘由。
撰写文献综述有三忌。
一是讲义式,不结合论文的主题和假设将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和学派简要地陈述一遍,于是,涉及国外直接投资的论文都分别将巴克利、小岛清邓宁等人的理论介绍一遍,以致综述反映不出论文的特价。
3、假设表述主题和假设树是一篇博士论文写作的纲领。
主题是一篇论文或一项研究中的核心假设或最高层次的假设,亦即对主要问题的说明和作者对此问题主观回答。
假设表述这一节旨在表明论文已找到一个具有创新性而且有足够理论和实用价值、值得花精力去研究的主题。
假设表述相应的英文名词为problemformulation,相当于中文论文常采用的“问题提出”,不过“问题提出”还不能完全反映formulation 的含义,后者包括问题提出和主观回答两方面的内容,实质上是提出一种“假设”。
后续整个研究工作就是论证和验收此主观答案是否成立。
缺乏明确主题,很可能会写成一篇知识性的教材式文章,令人读后不清楚作者自己研究工作的贡献何在。
主题的含义应包括对问题的主观回答。
在研究设计开始时就要确定主题,即“主一些名词内涵、外延、归类和特征的描述,不同的主题有完全不同的侧重点和写法,围绕主题逻辑才会严谨,取材才会切题和紧凑。
主题是作者在一篇论文中的核心假设或最高层次的假设。
然而,论证某个主题,验证其真伪,需要从不同视角和层次去研究,于是主题递阶演绎出多层次的假设,构成假设树,下一层次的假设支持和细化上一层次的假设。
主题反映论文的价值,而多层次的假设构成论文研究内容的实体。
主题表述相对下层次的假设要抽象些,层次愈低的假设其操作性愈强,愈能成为直接通过观测验证的假设,愈有可能性取得新发现。
假设树构成所研究主题的理论框架,它是一把智力钥匙,有利于作者提高信息收集的质量和效率,对题材捕捉更敏感和准确,文献综合得以真正做到为我所否能据以收集数据和证据进行验证。
犹如医生按自己的初步判断向患者提问和开出化验单一样,研究者要能收集假设中所涉及概念的数据和事实。
上例中的“非经济因素”作为假设中的主要概念,收集数据和事实就无从下手。
第二,是否能定量分析。
对定量的概念,理解不能太窄,数学模型求解和优化计算固然是定量分析,聚类分析以及优先顺序排列的定序分析也是定量分析。
如问卷研究,就是将各种观点和意见定量化的过程。
任何一篇论文或研究过程都是该领域知识探索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可能是终结,并就有限的对象和给定的假设是可能的创新点,并就有限的对象和给定的时空环境下验证其有效性,并不能保证在任何一些场合和环境下都适用。
然而,重要的是,无须作出这些保证,留有后续研究的空间,让其他人就此假设去验证去扩展,等各种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
读者关心心目中的主体和论文中的研究主体相似程度如何,研究结果能否推广应用。
例如有关小企业的研究,实务人员就会问此项研究是否是在大型企业进行的,对自己的企业是否适用。
有的研究论文忽略研究主体的界定,以致一篇论文中研究对象有些章节是企业管理人员,有些章节又是政府官员,或者有时谈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有时谈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主体飘忽不定,读者不得不怀疑结论的有效性。
样本设计是一项重要内容。
抽样框架、抽样方法和样本规模都应介绍清楚。
如果笼统地说在某企业选择了多少名职工进行调查,读者就无据以判断研究结果的价值,只有将样本源和特征描述清楚,才能估计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
2、论证设计及步骤描述yy表成为一种重要的假设形式。
表述方式可应用外延空间和内涵空间的概念。
设X=|x1,…,xn|为对象集,称为外延空间。
从分类角度看,X是类的概念,而x是种的概念。
Θ=|θ1,…,θ2|为属性集,称为内涵空间,Θ是种的变量或特征,θ则为属性。
它们的共性即是类概念X的属性,所以可以归结到同一对象集内。
按此外延—内涵空间概念可以表达多种形式假设,如x=|x1,…,xn|,即对类概念X的组成xi作出解释,以及X>Θ,X即设定作为分类准则的变量。
如Θ是规模,则Θ=|θ1,…,θm|表示对象集X的组成比例,找出关键的Θ和个性θ及其结构就是有价值的假设。
(4)数学模型表述。
涉及多个自变量和动态问题,假设的表述形式须用到数学工具来描述自变量x1,…,xn和y之间的数学关系,通常称作数学模型。
数学模然而,间正(访谈法、实地研究、实验法或无干扰观测法等都可能应用。
“方法”部分就是要说明选用此种验证和实证方法的缘由,对研究主体的选择、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测量、信度和效度的保证等作出说明,同时,阐述实施此论证方法的过程和步骤。
这部分内容应占论文中相当多的篇幅。
判断一项实证方法设计是否合理总是围绕两个问题,即“控制”和“测量”。
控制,即研究者对研究主体和环境作出安排,减少外部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凸显所研究变量引起因变量的变化。
测量是验证过程不可分割的环节,又是误差的主要来源,测量描述包括尺度的选择和测量工具等。
3、数据分析验证方法及步骤设计完毕后,下一步便是运用实际数据。
数据的收集、整创新性的假设,周密的论证方法设计和严谨的数据分析构成一项完备的博士论文工作。
然而,成功的研究工作还有待规范而又有个性的写作,让读者清晰了解创新点在何处,其基础是否可靠,分析结论是否有效。
论证的表述并不要求研究者将论证过程中自己积累的知识都写进去,要从评阅者的视角来选择内容。
研究生在论文工作过程中必然要去钻研一些原本不太熟悉的理论和方法,花了许多工夫,也很有心得,所以就总想把这些费了心血的宝贵知识写进论文中去,然而在评阅人的心目中,这往往属于知识性内容,写进去反而会冲淡论题主线。
在学位论文中,有些研究生做出了很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但该写的未写,不该写的内容写了一大堆,创新点的内容却一带而过,知识性的内容占篇幅很大,使评阅人低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这是最可惜的事情。
并初步认为创新明确,适当和有价值的话,就表明结论撰写成功。
然后,评阅者会就细看某个或几个创新点的论证内容,如认为论证过程成立,再浏览一下其他内容便可握笔写评语。
可以这样说,评阅者阅读了两个小时甚至更少就敢下笔写评语的话,这篇论文大体能够得上佳作。
如果他们花费阅读的时间越多,就说明他们掌握的肯定“证据”不够,要去细读、反复读。
出现这种情况多半是作者写作上有些问题,或者创新点提得不明确,太抽象,或自己的贡献和前人工作分不清楚,等等。
一般来说,评阅者给出低评价的词句会特别慎重,尤其在目前博士生“宽进严出”暂时难以办到的情况下,如提出否定意见,后果太严重,对博士生的压力太大,直接影响其就业和前途。
所以一篇即使不太合格的论文也得尽量找出肯定之处,但又不能太违心,因此要花时间。
笔者认为,评阅者阅读论文的时间和论文质量呈负相3—4个文评阅人则是从论文的学术水平以及从论文反映出的研究能力来判断论文是否符合博士生毕业的要求。
这里试图概括评阅人在评阅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构成评阅内容,研究生揣摸这些思路,便可以自我检测,看自己的论文写作是否向评阅人提供满意的答案。
第一,判别论文有没有研究者自己的贡献。
这似乎是不应该提的问题,研究生论文怎能没有自己的贡献和创新之处?但有些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论文让评阅人看后确实把握不住哪些工作是作者自己的,哪些是前人的。
有的是作者自己有创新工作,由于写作问题而未凸现出来;有的则是研究工作不充实,有意和别人的工作混同起来,后面这种情况涉及学术作风问题,研究生要力戒这种做法。
有些论文的摘要和结论中只写伤做了什么而不写做出了什么,评阅人先看这两部分的话,就回答评阅者会从绪论中有关实际和理论背景的阐述部分来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