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新闻类播音员主持人在对外宣传上的体态语把握内容提要电视新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是通过有声语言与体态语的相互作用,密切配合,来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同时满足受众视觉和听觉的需要。
在体态语,播音员主持人应该表现出诚挚传神的表情、大方得体的举止、平易近人的态度、积极振奋的状态。
在我们对外宣传上,播音员主持人的体态语成为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因此,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应更多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更多从受众关注的角度考虑,通过细微的体态语想世界展示我们中国的大国风范,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关键词: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体态语人类进行交际活动最重要的工具是语言,但又绝不仅限于语言,还依靠许多非语言交际行为。
非语言交际行为主要是指体态语。
体态语是一个人整体性格的表现及人格特性的反映,更多的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很难压抑和掩饰。
弗洛伊德说,没有人可以隐藏秘密,假如他的嘴唇不说话则他会用指尖谈话。
也有传播学者认为:在面对面的信息传送中,35%是通过语言获得的。
更有学者认为,从非语言(体态语)获得的信息超过60%。
可见体态语在传播信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占有的特殊地位。
一,电视新闻类播音员主持人体态语的整体把握主持人是现代电视传播中的媒体人物,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首先应该有过硬的有声语言功底,做到普通话标准,用声自然,吐字清晰;体态语则更应该表现出诚挚传神的表情、大方得体的举止、平易近人的态度、积极振奋的状态。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通过有声语言与体态语的相互作用,密切配合,来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同时满足受众视觉和听觉的需要。
所谓播音员、主持人的体态语是指在播音主持中,播音员、主持人利用自己身体的姿态(包括表情、动作、身姿、空间距离等)作为传送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辅助工具的非语言符号,由此看出,体态语是与有声语言相伴而行的,它具有辅助有声语言传情达义之功能。
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主持人队伍也迅猛地发展着,并且有一部分开始走向成熟。
纵观国内外各类节目主持人,要推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影响最大、地位最高,如今一些超级主持明星已成为一.个台的“标志”和形象。
新闻节目主持人之所以能够成功,与他们很好的文化修养、较强的新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较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是分不开的。
当然,还与他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充分恰当的体态语艺术有关。
因此,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类播音员主持人,体态语是另一项表情达意的工具。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第一,眼睛。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交流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感情。
美国学者罗杰•艾尔斯在《怎样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令中说:“要善于用眼睛交流感倩。
”“微笑时目光要温柔、亲切,令人感到愉快。
”电视主持人应学会用眼语交谈,用眼语交流,只有目中有人,心中才有情,彼此间才能进行感情交流。
那么,作为一名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应该以何种眼神来面对摄影机,面对观众呢?现代人体语言把人的凝视分为公事凝视、社会凝视、亲密凝视和侧扫视四类。
新闻类节目是比较严肃的节目,带有一定的政策性、说理性,主持人应该主要采用公事凝视。
也就是以谈话对象的双眼为底线,上顶角到前额的三角部位,并且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不能只低头看稿,或只呆呆盯着摄影机。
提示器的使用,提高了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局限了主持人眼语的表达。
对主持人来说,不能一直紧盯字幕一字不落地念,否则给人以眼光发直、没有真清实感、没有交流的感觉。
第二,脸部表情。
脸部表情的变化非常丰富,一些学者认为,光人的脸就能做出大约250 000种不同的表清。
脸部可以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情感色彩,或高兴或悲伤、或愤怒或惊讶、或恐俱或坦然、或赞同或否认,信息往往在无形中被感知,受众仅靠“察言观色”即可获得大部分信息。
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应该注意运用表情语,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自然大方、潇洒自如,切忌夸张表演,矫揉造作第三,姿态与态度。
姿态与态度,点头肯定、摇头否定是姿势传达信息最直观最简单的表现。
手势、臂势、腿势及站、立、行、走等姿态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和素质修养。
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新闻事件的评论者,新闻节目主持人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的站、立、行,做到举止文明,也就是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新闻主持人站立时要保持身体正直,切忌东倒西歪、耸肩驼背。
从正面看其身躯应正直,头、颈、身躯和双腿应与地面相垂直;从侧面看,其下领微收,双眼平视前方,挺胸收腹,整个体形显得庄重、平稳。
两脚间距不宜过大,以不超过一脚为宜。
站立时间较长时,可以一腿支撑,另一腿稍稍弯曲。
站立交谈时,不要将手插人裤袋里,或摆弄一些小物品。
新闻节目主持人坐着时姿态要端正,不要东倒西歪、两腿抖动,也不要跷“二郎腿”。
正常的坐姿应该是:在无靠背的坐椅上就坐时,上身应保持正直微向前倾,两肩平行,自然下垂,两手随意放在膝头,腿距与肩膀宽大致相等,两脚自然着地。
第四,手势。
法国社会学家路先•列维——布留尔在其著名的《原始思维》一书提出:“在大多数原始社会中都并存着两种语言:一种是有声语言,一种是手势语言。
布龙菲尔得也认为,在各种非言语交际方式之中,最重要的是手势。
”可见手势语在非言语交际中的作用。
主持人使用手势,首先要明白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一种思想或帮助描绘某些事情,也就是加强性手势和描述性手势。
前者用来辅助表达强烈的感情,后者用来描绘事物的大小、形状和方位等。
手掌可以显示人的态度和性格。
人体语言学将手掌姿势分为三种:掌心向上、掌心向下和手掌紧握。
前者表示的是一种诚实、谦逊和屈从的手势,主持人应有意识地使用这种手势,既显得文明有礼,又给人一种坦然和真挚的诚实感。
后两种手势则带有命令和强制性的意思,主持人最好不要采用此种手势。
使用手势的确能收到好的效果,但手势的运用切忌过于频繁、单一生硬,要讲究美感,注意造型和变化,紧贴节目主题,突出自己的个性魅力。
第五,空间语。
空间语是指人们利用空间来表达某种思想的一种社会语言,电视主持人在工作活动中,应该讲究空间语言,注重区域距离。
一般情况下,主持人与特定采访对象至少保持2.1米的正常距离,不宜唐突进人2.1米以内的熟人区。
若两位主持人联袂主持节目时,两人之问至少应保持46厘米以上的间隔距离。
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两位主播,就给人亲密合作,又彼此自立、自尊的感觉。
现在我们不时能从荧屏上看到两个主持人或播音员,尤其是异性,由于区域距离处理不当,彼此紧挨着,显得过于亲热,既不合适也不自然。
当然,如果两人的距离超过1.2米,则会给人以疏远之感,同样也不合适,也会影响观众的情绪。
在采访对象默许的情况下,主持人可主动进人2.1米以内的熟人区,用身体语言传递给对方一种积极、主动、友好的态度。
眼语、表情语、姿态语、空间语等是展示主持人个性魅力中体态语的必要因素,每个主持人不仅相貌、体态各异,而且生活习惯、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不同,平时运用体态语的方式也有差异,但正是这些差异又能显示出各自的特色。
主持人如何主持节目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无论怎样,主持人的表情、发型、着装、眼神、姿态、语调、手势等应估州导自然得体、和谐、恰到好处。
该侧脸时就侧脸,该用手势时就用手势,语调语速也不一定非要板板正正,既不可过于束缚自己,又不能过于放任自己,举手投足间来不得半点造作,要让观众看得顺眼亲近,合情合理。
二,电视新闻类播音员主持人体态语在对外宣传上的把握(一)我们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体态语的差异。
体态语与言语一样,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也就是说体态语具有文化性。
不同的文化之间体态语的功能及表达的意义差别很大。
国家、民族、职业、年龄、地域、文化层次等等不同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体态语的差别,也就是说从体态语的差别可以看出文化差异。
所以我们要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体态语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眼神。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说:“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眼睛何以能够“传神”,是因为它有自己的丰富语言——眼语,这种体态语言的一种也显示着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特征。
首先,在英语国家,盯着对方看或看得过久都是不合适的。
即使用欣赏的目光看人会使人发窘。
二,在英语国家,缺乏目光交流是缺乏诚意,认为看不起他们,或者认为中国人表情羞羞答答,目光躲躲闪闪,殊不知这是文化差异的结果。
三,男女在用眼上有着性别差异,这样差异又是与男女两性长期以来的社会地位和相互之间对对方的文化需求分不开的。
欧美男子常用眉毛来配合眼睛的动作,传送的多是惊异、探询、思索等理智的信息,女子则常用睫毛来配合眼睛的动作,不断发出难以言传的信息。
中国人特别女子,习惯于目光下垂。
这是一种谦逊、尊从或恭敬的态度。
英语国家的人却往往感到难以理解。
英语国家的男子认为中国女子目光下垂“是中国大男子主义文化的间接凭证”。
第二,姿势。
隶属于不同文化的人,他们的姿势也有着差异。
这是体态语中又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
姿势包括坐、立、走、跪、跑、卧、蹲等。
中国文化对人的姿势有一定的要求。
说是:“立如松、睡如弓、行如风、坐如钟”,“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所以有了这种文化禁忌,在中国坐时,架起二郎腿是一种轻浮的、无礼的举止。
而英语国家的人坐姿比较随便,美国人最为突出,将一只脚的脚踝压在另一条腿的大腿上,是美国人的典型架腿法,名曰“4字腿”。
另外,有人认为,中国人是文人雅士,走路姿势畏畏缩缩、羞羞答答,好像怕出风头。
而英语国家的人标准姿势是军人武士式,傲气十足,好像整个世界归其所有。
第三手势。
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域以及文化上的差异,手势也不尽一致。
手势与文化之间具有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从体态语角度看,手势的结构可以分为手指、手掌、手臂等几部分。
相同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常表示不同的意义。
例如:叫人过来,英国国家通常是用食指朝上向里勾动。
而在中国,这一动作却似乎给人以不大正派之感。
再如,拿茶杯时,中英女子都有小指弯曲的动作,中国人认为这一动作很优雅,至少不会产生负反应,英国国家的人则认为这一动作有点故作优雅、矫揉造作,是表示我不想弄脏手,不能乱摸东西等。
西方一些民族把拇指朝下表示“坏”或“差”,表示非常满意时,以食指和大拇指搭成圈。
美国人表示“好”或“同意”时,即往往以食指、大拇指搭成圆圈,余以三指向上伸开,作出英文字母“OK”的造型;在巴西,这个手势语汇所表示的却是“肛门”。
巴西人表示“OK”的手势往往是握紧拳头,冲空中伸出拇指。
将拇指与食指叉开的造型在中国是表示数目字的“八”,因其造型与汉字“八”相似,但在西方则用此表示“二”。
用手掌叫人过来时,在中国是掌心朝下,上下招手。
在美国则是掌心朝上,上下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