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必修二第九课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九课教案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教学内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必修)》第三单元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第二课主要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及其中的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进行探讨。

第三单元主要介绍自鸦片战争后至抗战结束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

《高中历史新历史课程标准》中本课的内容标准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这就需要从经济生活的角度阐释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对中国的影响。

由经济结构的变动引起的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

【重点难点】1.重点: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依据:自然经济的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列强侵略有着紧密联系,它们是当时中国社会环境的反映。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和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来突破以上重点内容。

2.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依据: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近代化的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和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鼓励学生总结归纳,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突破本课难点。

【教学方法】1.教法:采用口授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型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结合相关图片及史料来授课;2.学法:学生已对这段时间的历史背景较熟悉,和已学习初中经济史和第一学期政治史,但对经济仍较陌生。

鉴于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与探究学习相结合,首先是学生独立思考课堂问题,再是分组讨论,最后对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相关探究性课题。

3.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40分钟)【导入新课】(3分钟)回忆鸦片战争,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提问学生后,再点评学生的回答中缺少对经济变动的了解,由此导入新课。

并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的三个子目,找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三大表现,形成本课的知识的框架,逐一探究。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三大表现:变动之一: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变动之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变动之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讲授新课】(32分钟)变动之一: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6分钟)(一)什么是自然经济展示图片“男耕女织”,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男耕女织是其鲜明的写照。

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以生产规模小、经济单位分散、生产技术守旧、生产环境封闭等为特点。

课前已请同学们预习课文,再来仔细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再进行下面的学习。

材料一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夏口”。

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造成“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二)原因及表现1.原因根据材料一不难得出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是自然经济解体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2.表现(1)中国家庭“纺”与“织”,“织”与“耕”分离。

(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鸦片战争后,列强疯狂掠夺中国原料,特别是生丝和茶叶。

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的生产。

在利润的驱使下,农民纷纷种茶、种桑养蚕,摆脱了传统农业的模式。

(三)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商品市场和一定的货币积累。

变动之二:洋务运动兴起(15分钟)阅读教材,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动。

(一)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统治阶层中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

(2)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的萌发的推动。

1842年晚清思想家魏源完成著作《海国图志》,书中明确了向西方学习来抵御西方侵略的观点,指出了“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引导了当时人们关注世界,起到了思想启迪的作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始传播。

(二)代表及主张: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意识到危机的官员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到底要怎样做?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两段材料:材料一:中国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西方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材料二: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工匠。

始而演习,继而造之,不过一二年,火轮船毕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勤远略。

——曾国藩思考:李鸿章、曾国藩均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这两则材料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主张?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

这些人中李鸿章所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们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简而言之即“师夷长技以自强”,即“中体西用”。

(三)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解决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统治。

(四)内容1.创办军事工业(19世纪60——70年代)旗号:自强代表企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近代军事工业的三个特征:第一,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

第二,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有些达到世界水平。

第三,都属官办。

由封建国家出经费,封建官吏采用封建的方法进行管理。

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缺乏发展动力。

2.创办民用工业(19世纪70——90年代)旗号:求富代表企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民用工业的主要特点:第一,都是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近代化企业。

第二,这些民用工业创办的形式大多为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属于官僚资本,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建,在客观上对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因为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市场。

思考: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企业具有哪些性质?①洋务派前期创办的军事工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使用,管理方式是封建衙门式。

虽然这些企业采用机器生产,但本质上属于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质企业。

②洋务派后期创办的民用工业,投资大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形式,产品主要作为商品投放市场,管理上采取雇用劳动制,所以其本质上属于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企业。

3.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第一批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国,开近代教育先河。

选派出的留学生中产生了一批近代史上的人才如海军军事将领邓世昌、刘步蟾,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启蒙思想家严复等。

(五)结果及失败的原因:同学们来看一下这张激烈的海战图,图中所反映的是威海卫海战,在这场战争中,由于李鸿章避战求和,威海卫最终失守。

海军提督丁汝昌宁死不降,于2月11日自杀。

北洋海军在这场海战中全军覆灭,标志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这样一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热烈的运动,最终败在了与日本的一场战争中,日本一个如此小面积的国家为何能够打败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呢?下面阅读一则材料,探究其中缘由。

材料一梁启超《变法通议》记述道同治初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通过材料比较中日两国强弱根源,思考问题:中日两国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日本注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中国的学习只限于物质层面。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学习方式——“中体西用”的不合理,欲以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维护封建腐朽的制度是注定要失败的。

思考:除了制度的落后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有哪些原因使运动失败了?①洋务派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②顽固派的破坏③西方列强的阻挠,垄断技术。

(六)评价: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成功的,又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失败的,对此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一方面,洋务运动是失败的,甲午中日战争后北洋海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其妄想通过“中体西用”来维护封建腐朽的制度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达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另一方面,洋务运动是成功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②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如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井。

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

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

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

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

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④新式学堂的建立及派遣留学生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如海军军事将领邓世昌、刘步蟾,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启蒙思想家严复等。

变动之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1分钟)(一)民族资本企业产生的条件及概况:思考: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下被摧毁了,那么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呢?①列强入侵逐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市场、劳动力);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技术);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技术);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资本)。

概况: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来源:官僚、地主和商人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二)特点阅读P42历史纵横,思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有哪些?(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先天不足);(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受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压制而艰难曲折(后天畸形);(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分布地域极不均衡;以轻工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平衡;(4)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洋务企业既有矛盾又有依赖关系,从而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性和软弱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