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国后中国的政治建设

建国后中国的政治建设

建国后中国的政治建设
1949.9.21 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颁布共同纲领(临时宪法)规定了政协的地位和性质;改北平为北京,定都北京。

确定国歌国旗。

1949.10.1开国大典
1954颁布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基本政治制度)
1956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966-1976十年文革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将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80 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

1981 叶剑英阐述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1982 修改完善宪法,相继出台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1982 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1984 “一国两制”成为指导方针
1987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992 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1992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 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1997 香港回归
1999“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1999 澳门回归
中国外交
50年代提出三大政策“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
最先在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并逐渐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 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 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71 中国重返联合国
1972 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 中日建交
1979 中美建交,自此打开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出现建交热潮
2001 加入WTO
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加入《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反恐外交
新中国后的经济建设
1949-1952 恢复时期国民经济形式基本好转
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1953-1956 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1958 一五计划(成功)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此展开。

1956 召开中共八大(正确指导)指出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提出中国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1958 中国共产党八届二次会议(错误指导)毛泽东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与“大跃进”
1959-1961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与苏联关系恶化)
1960 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62 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1966-1976十年文革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破坏了国民经济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984 十二届三中全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形成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1992 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01 加入WTO。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