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四个阶段

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四个阶段

纪录片创作的起步期(1958—1978)
从1958年到1978年,纪录片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是北京电视台创办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健康成长阶段
二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饱受挫折,在夹缝中生长阶段
纪录片创作初期的基本特征
一、起步期电视纪录片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从拍摄方式到表现手法都与纪录电影相同,这种状况与当时的电视技术手段尚处于初级阶段密不可分。

二、由于当时苏联是我国各个行业学习的榜样,前苏联纪录电影中流行的创作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三、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新闻式纪录片早期的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片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早期的电视纪录片实际上是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长新闻片。

四、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客观纪录尽管这时期的纪录片创作以模仿为主,缺乏自身特点,但制作者们也开始发现并下意识地发挥电视纪录片的电视特性,注重题材的真实自然与质朴无华,注重细节描写。

总的来讲,这一时期,纪录片的题材面还十分狭窄,艺术形式和手法僵化,公式化、概念化以及形式主义之风在创作中有所体现。

尤其是特殊时期,在错误路线的指导下,题材选取受到限制。

纪录片创作的发展期(1979—1990)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也给电视纪录片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过去遭到禁止的选题领域如今得到开放,公式化、模式化以及形式主义手法也得到批评和矫正,电视纪录片空前繁荣和发展。

短短十余年,中国电视纪录片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纪录片发展表现
一、纪录片创作发展期的总体特征这个时期的特征显著,较之起步期,纪录片从题材到品种,从作品风格到表现手法都面目一新,纪录片从小众传播走向大众传播。

这个时期,纪录片创作突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题材禁区,形成以风光片和政论片为代表的新格局,主题先行成为突出特征。

此外,还出现了《地方台30分钟》、《神州风采》、《人民子弟兵》、《动物世界》等播放纪录片的专栏。

1.以山水风光为代表的广阔题材这一时期的纪录片选材广泛,不断开拓出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新的创作领域。

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貌的纪录片饱含激情,以抒情诗、风情画的手法,纵情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建设者,
2.以系列片为标志的丰富品类纪录片题材的扩展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随之而来的足纪录片体裁形式和品种门类的大发展。

从内容上讲,有风光片,人物纪录片,政论片,军事片。

从篇幅上看,有短小精悍微型片,也有长达几十集的系列片。

从手法上讲,有“歌画配”或“乐画配”的电视音乐片
3.以《地方台50分钟》为代表的众多专栏栏目化播出是电视纪录片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

随着电视制作技术的进步和电视覆盖面的日益扩大,电视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4,主题先行风格占据主导地位强烈的宣传意识,浓郁的政论色彩,鲜明的主体意识共同形成了纪录片创作发展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先行的纪录风格。

宣传教育成为纪录片的基本社会功能。

政论片的盛行是主题先行风格的一个重要表现。

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一1998)
背景:
经过前一时期的几次纪录片传播的轰动,加上“纪录片编辑室”、“生活空间”等栏目的开
办,电视纪录片成为一个大众文化类型,在一定范围内颇有影响,颇受关注。

纪录片作为一种电视节目类型,渐渐显出轮廓。

纪录片特点:
1、这个时期纪实形态的盛行并成为主导,已经是一种自觉的选择。

承继传统的倚重解说和文学意境营造的写意性纪录片自成一派,一直延续,
第二次转型:平民视角与百姓意识
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这一时期形成以平民视角为主导的创作理念和以纪实为主导的创作方法,是多方因素共同促进的结果。

既有纪录片外部社会思潮、美学思潮、技术条件等因素的作用,又有纪录片发展到这一个阶段的一个必然选择。

2、个人化话语
进入这一时期,“个人”开始成为独立的单元,并逐渐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角。

无论是作为纪录者,还是被纪录者,都表现为个体化的特征。

作为纪录者,他开始由原来的一种习惯性的群体模式中分离开来,开始个体化的创作方式,这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创作呈现个人化的话语方式。

到这一时期真正开始关注个体命运、百姓生存状态之间的一个必要过渡。

3、题材趋于小型化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题材小型边缘化如果把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与前一时期作比较,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是:大型的系列片少了,所选择的题材变小了。

边缘化,一是指地域的边缘;二是指社会的边缘,即通常所说的非主流群体或弱势群体。

纪实成为主导观众在观看这些纪录片时,在对作品中的人进行观照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自己从未曾有过的观照。

这种彼此观照所引起的认同,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观念和自信。

因此,这一时期出纪实成为主导纪实形态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记录的主导形态
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2004)
责任与影响力,应该是纪录片的重要品性。

这两点,着眼于对现实的重新关注,是中国电视纪录片最富价值的一次回归。

如果说前一时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回归到了本体的话,在这一时跟前一时期的题材和语言风格都相对单一的情形不同,这一时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无论是题材、样式、风格、类型,还是创作人员的构成、拍摄使用的介质、传播的渠道,都出现了多元化。

在这一时期,两个核心的词汇是“市场”和“社会责任”。

第三次转型:
转变背景
前一时期伊始,中国的电视纪录片界可谓展现全新气象,开启全新航程,呈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之势。

可是,两三年后,即开始出现低迷和萎缩。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个阶段针对电视纪录片的思考和发展,主要致力于电视纪录片自身的梳理,而忽略了这个时期逐渐产生决定性作用的观众意识、市场意识,以及纪录片以外的其他环境因素。

其一,纪录片作者在前一时期由于沉迷于个人化的制作情境,把纪录片的创作蜕变成纯粹的个人化行为。

其二,前一时期纪录片题材的非社会化倾向,倾向于关注于边缘非中心,关注历史非现实,使得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人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记录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责任。

三,影响力的社会化
纪录片人自身的困境,纪录片自身的发展走向,民众对于了解真实的现实的需求,以及电视台机制的改革等因素,促使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有一个大的转变,而大众化和社会化成为这个转变的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