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高危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试点工作纪实凉山原野艾滋病防控协会艾滋病是医学难题,更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涉及诸如生存、健康、教育、发展等方面。
简单地说艾滋病防治工作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帮助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提高生活生命质量;另一方面控制艾滋病不向普通人群传播。
本协会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提出《建立西昌市高危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试点》,试点工作在全球基金资助下,于2011年3月启动,现将工作开展纪实于后。
一、社区现状该社区位于凉山州州府所在地西昌市的东河上游,地理位置为东经102°27′94″-102°28′47″,北纬27°90′29″—27°90′70,为典型的冲积沙滩地,总面积331.8亩;行政区划在西昌市西郊乡境内。
现住民分别来自金阳、昭觉、美姑、雷波、普格、布拖、喜德、马边等8个县,共50户217人,均为少数民族——彝族。
生活大多极为贫困,居住环境差,生活设施落后,经济来源不稳定,收入低,是典型的无序发展村落。
社区内有许多适龄儿童没有上学,大多数村民生存和健康无法得到保障,也无基本的安全感。
有一住户在2010年7月雨季发洪水之时,其年龄仅11和13岁的两个孩子被河水冲走失踪。
有一塑料加工厂严重地污染着当地环境,加之该区域农业生产粗放、经营技术含量低,缺乏必要的规划和治理,卫生、医疗、教育、治安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成为当地政府管理的“盲区”,也成了西昌这座“森林城市、文明城市、旅游城市”极不和谐的音符。
二、综合防治目标1.建立目标人群的健康档案,重点普查艾滋病感染情况,实现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量化管理;2.在重点建立目标人群感染艾滋病人员信息的基础上,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主导,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行为干预和转介服务,使全部艾滋病感染者得到转介服务和治疗,使艾滋病不再向其他人传播,并营造不歧视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社区环境;3.根据目标人群生产、生活能力和就业取向,因地制宜地进行思想提高,自我维权,生产能力(重点是种植养殖业技术)等技能培训,使目标人群具备自我造血功能;4.以项目启动为契机,根据《四川省促进民间力量参与艾滋病防治办法》之规定,整合防艾资源,使项目地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同步,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形成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格局;5.完成《西昌市高危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试点》工作。
使项目地生产可持续发展,艾滋病得到有效控制,并将模式逐步推广。
三、措施和方法为了达到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防治艾滋病传播的目的,协会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和方法:1.搞好规划,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
寻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最佳结合点;2.从法律、政策、健康知识等方面入手,对其居住地村民进行培训,增强社会功能并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不断提高现住民知识文化水平,寻求生存权,健康权的最大发展空间;3.借鉴西昌市聚源社区“禁毒防艾”和发展生产的成功经验,从管理、技术、资金方面投入,因地制宜地帮助现住民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和劳务的输出;4.对经济,健康等可量化指标进行量化管理,防治艾滋病蔓延;5.法律和政策倡导,改变目标人群的生存环境。
四、目标实施期限2011年03月至2014年02月底,即用3年完成项目目标。
五、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经过七个月的努力完成了以下工作:1、2011年3月成立项目组,成员有医学人士,社会问题人士,种植、养殖专业技术人员和项目地关键人物。
且进行了必要的分工。
2、完成了项目组成员及志愿者的培训工作。
3、完成了项目地186人的《调查问卷》,完成率92%,项目组和目标人群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同时进行了对目标人群生产生活设施实物量的核查,并整理归类建立了档案;4、由项目组负责,带领医务人员,采取入户宣传教育的同时,全天候对目标人员进行健康普查。
截止2011年8月10日,,除0—7岁原则上不查,只有夫妻双方都感染了艾滋病的才筛查子女。
走亲访友、外出打工的则待等其返家后再动员检测外,项目地总共完成健康普查166人,现已确诊艾滋病感染者10例,感染途径为共用针具吸毒感染、性传播及可能的母婴传播。
5、2011年5月14日,项目组整合了西昌市健康艺术团、西昌市同城公益等两家公益组织,在项目地开展捐物和反歧视为一体的以《倡导文明健康生活,争做文明健康市民》为主题的,有禁毒防艾文艺节目为一体的综合宣传活动,同时,副主任医师陈显煌就艾滋病预防知识对广大项目地目标人群进行了普及宣传;参与活动人员160人左右(包括部分失学儿童),活动聚集了极高的人气。
活动使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初步树立了生活的信心,也初步消除了普通群众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歧视心理,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
当地主要媒体4家,凉山日报社,凉山电视台,西昌电视台,西昌月城新报均给予了充分积极的报导,在政府和广大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6、组织部分目标地关键人员到西昌聚源社区参观学习,使他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参观者阿合打火感慨地说:“大家都是彝族,聚源社区是荒山,我们那里是河滩地,我们的生产用水比你们还方便,我们完全是受没有知识、毒品和艾滋病的害,我们一定好好向你们学习,把我们那儿也搞好。
”;7、开展了学龄儿童入学专题调查,并建立了《西昌市东河上游失学儿童档案》。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共有44名7~15岁学龄儿童由于贫困、学校太远等原因没有上学,现正积极协调整合各方社会资源,力争在短期内解决他们的入学难题。
协会计划建立一个慈善基地,拟将无依无靠的儿童集中培养。
8、在西昌市发起两次针对项目地艾滋病感染者及贫困家庭的专项爱心募捐活动,共募得衣物、书包等生活、学习用品1600余件,项目组及时将这些物资分发到了目标人群手中。
此外还对艾滋病感染者进行了16人次现金资助帮扶,对社区艾滋病感染者家庭及困难家庭实施了生活救济,送去食用油及粮食等生活必须物资。
9、在工程师寸正良先生、高级畜牧师陈光芬女士、林业高级工程师胥有荣先生的帮助下,已完成项目地《规划设计》卫星地图位置图的采集标注工作,初步制定出了项目地331.8亩土地种植、养殖业的总体规划方案。
10、整合了文艺团体、爱心社会活动人士、民间艺术家等社会资源在项目地对目标人群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组织大家学习《公民道德规范》,教育目标人群懂得并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主要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的主要规范,引导大家增强“劳动才能致富”的意识,鼓励大家争当文明公民,增强了大家创建和谐社区的信心。
11、在社区发展了以艾滋病感染者亲属为主4名禁毒防艾、扶贫工作志愿者并已开展工作。
12、邀请了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国家项目办公室主管李慧女士、凉山项目办公室主管李崇行先生、社会学家副研究员刘川云女士、省计生站副编审高晓丽女士等爱心人士到项目地实地考察、指导工作,并针对项目的实施提出科学的合理化建议。
13、四次以张贴海报、宣传资料的形式进行禁毒防艾宣传,共张贴海报64张,发放宣传资料266份;14、在西昌华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教室,技术总监陈光芬女士(高级畜牧师)和凉山州林业科学研究所胥有荣(林业高级工程师)对目标人员和家庭成员进行了种植和养殖业关键技术的培训,并与华宁公司达成协议,购买种鸡苗330羽(0.4—0.5kg/羽)和相应的饲料。
同时,要求目标人群做好养鸡和植树前的一切准备工作,于2011年9月27日将鸡苗和养殖饲料发放到艾滋病感染者家庭,并建立了后续帮扶体系;15、邀请聚源社区种植能手到社区进行了4次果树修枝剪条、2次给果树施肥,对目标人群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
16、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的勘察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在加拿大基金会资助下,计划在年内完成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17、完成了各类信息资料的汇总,以户为单位建立了《专户信息档案》。
总之,通过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关心和本协会全体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该项目地的艾滋病防控工作成效凸显,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个别方面情况均有了明显改观。
为此,协会将继续扎实做好后期工作,力争取得预期成效,进而总结出成熟的运行模式为艾滋病防控做出积极贡献。
说明:《建立西昌市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试点》是我协会受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性别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与免疫研究室主任邵一鸣教授防艾理念的启示,结合我协会在聚源社区禁毒防艾的实战经验而提出。
邵一鸣教授曾于2010年4月在州卫生局宋志斌先生、原凉山州疾控中心主任张建华先生的陪同下到该项目点实地调研;邵一鸣教授曾是温家宝总理2010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凉山行”专家组成员之一。
该试点项目工作的开展得到了国家社会动员项目办、加拿大基金会、凉山彝族自治州卫生局、西昌市艾滋病工作委员会、西昌市健康艺术团、西昌华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西昌聚源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西昌市性病皮肤病防治站、西昌同城公益等单位和州卫生局宋志斌先生、默沙东国家项目官员李惠女士、默沙东凉山项目官员李崇行先生、社会学家副研究员刘川云女士、省计生站副编审高晓丽女士、聚源公司董事长张庆文先生、同城公益叶维智先生、副主任医师陈显煌先生、民间艺术家黄水仙女士、测绘工程师寸正良先生及聚源社区种植和养殖能手、西昌市志愿者、爱心市民鼎力支持;试点项目工作的开展还受到了凉山日报社,凉山电视台,西昌电视台,西昌月城新报等媒体的关注和舆论支持。
现在项目地的工作仍在按实施方案有序推进。
二〇一一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