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电一体化课件1

机电一体化课件1


————机电一体化
1.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根本原因 理论基础--方法论
技术基础
1.机电一体化技术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
机 电 一 体 化 的 产 生 与 迅 速
发 展 的 根 本 原 因
在 于 社 会 的 发 展 和 科 学 的 进 步。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 等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其产生与发展与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工程技术和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自动化与自 动控制技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自动控制最早、最典型的应用→航天、制导、 飞机驾驶不用说。冶金、电力、化工、练油、轧钢。 进一步发展——现代机械制造、电子化机械产 品。
1.3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构成和组成要素
功能构成
组成要素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构成(1)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构成(2)
(1)切削加工是CNC机床的主功能; (2)电源通过电机驱动机床,实现动力功能; (3)位置检测和CNC装置分别实现计测功能和控制功 能,其作用是实时检测机床内部和外部信息,据此对机床 实施相应的控制。 (4)机械结构————结构功能,使机床各功能部 件保持规定的相互位置关系。 传统的机械产品一般不完全具备以上5大内部功能。 可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齐全; 而实现其功能的形式更灵活,技术更先进,效果更好。
3.机电一体化的特点和范畴(3)
3) 系统工程的方法
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是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方法。 系统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的。 比较复杂的工程系统,具有系统的 集合性 (整体性)、 关联性 、 目的性 和 相对性 等 四个基本属性。 因此,设计开发机电一体化系统,一开始就要运 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分析。
2)
计算机信息处理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共同组成的信息处理系统是机电一体化不可 缺少的部分。 例如: CNC(计算机控制的数控机床),一种典型的 机电一体化产品。 CNC数控机床的CNC数控系统是其进行信息处 理的核心:
其作用: A)实现闭环控制和软件插补,并具有很强的自诊断功能; B)实现逻辑控制 C)系统设置有标准的数据传送通道和接口,可与上位计算机联机,进行程序传 输和管理,控制信息通信,以便于纳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网络。 利用控制手段对定位误差进行修正和补偿,达到提高精度
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
目前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 广泛应用的计算机有那些: 可编程序控制器( PLC )、 单片机(单片微处理机)、 工业控制机等。
2.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2)
(2)信息处理技术包括 信息输入、变换(A/D、D/A)、运算、储存、判断、 决策和输出等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的硬件包括 —————— 输入 / 输出设备、显示器、磁盘、计算 机、可编程控制器和数控装置等。 信息处理是否及时,处理结果是否正确和精确,将 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突出体现:
1)当产品的某一功能单靠某一种技术无法实现时, 必须进行机械与电子及其它多种技术有机结合的一体 化设计; 2)当产品的某一功能有多种可行的技术方案时, 必须应用机电 一体化技术对 各种技术方案 进行分析和评 价。
电 脑 绣 花 机
3.机电一体化的特点和范畴(1)
(1)特点 从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和技术体系可以看出如下特点: 1)机电 有机结合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有机结合的的高级技术。 例如:
宇航员与机械手配合,在航天飞机上安装“任务专门仪”
1.2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的 定义
机电一体化的 研究内容 机电一体化的 特点和范畴
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1)
(1)定义1 是指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与控制功能上引进了 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设备以及软件等有机结合而成的 系统的总称。 ————1981年,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 (2)定义2 (系统)是由计算机信息网络协调与控制的,用于完成机械 力、运动和能量流等动力学任务的机械和(或)机电部件相互联 系的系统。 ————1984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 (3)定义3 是指在设计机械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初始阶段就考虑将精密机 械技术和电子控制技术有机地结合的技术和系统。 ————欧洲经济共同体
操作性能的————柔性化
数 控 机 床
工 业 机 器 人
我们最熟悉的家用电器:电子相机到数码相 机(理光) (从测光、测距、调光、调焦、曝光、卷片倒 片、闪光及其他附件的控制)
全自动洗衣机
微 波 炉
打印机
多功能喷墨一体机 扫描仪
打印机+扫描仪
办公自动化(电脑设备)
(3)最优化的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法
与此同时,能实现各种功能的那些专用的大规模集 成电路芯片层出不穷,大概现在每天都有新的问世。
MCT 8000 F8 运 动 控 制 器
MC 系 列 DSP 运 动 控 制 器
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和系统已经渗透 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大的: 机械制造装备、汽车、石 化装备、冶金装备、航空航 天、现代化武器 小的 : 办公自动化设备、家用电器等 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
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2)
上述定义不尽相同,但其实质是一致的。 即:机电一体化是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计算
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
注意:这个有机结合不是简单的组合、拼合在一起,而是相 互融合。 技术上:体现为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高新技术的横向交叉、渗透和综合集成,从而形成一种新的 学术思想和技术手段,各自单项技术是达不到的。 产品结构上:机械装置与电子设备、计算机硬件与软件 合理配置,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机器的精密定位
传统机械技术————通过提高齿轮和丝杆螺母等穿传动机 构的加工和安装精度实现,定位精度受机械传动精度限制 机电一体化————用传感器实时地对定位误差进行检测, 把误差信号反馈给具有误差处理能力的控制器,利用控制手 段对定位误差进行修正和补偿,达到提高精度。
3.机电一体化的特点和范畴(2)
传感器的发展方向是————
集成化
智能化
3.检测与传感技术(3)
集成化的含义 一是指将传感器、放大器、补偿电路、运算器等 组件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体化传感器; 二是指把一些相同的传感器装成一列或矩阵,形 成一维或二维传感器。CCD矩阵
例如,由一些单个光传感器组成的合成光学传感 器,用于检测和显示不同视野的物体。集成化传感器 的性能稳定、可靠性高、功能强、成本低,为检测装 置小型化开辟了新路。
由此可见, 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际上————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 一个阶段和必然产物。 是自动化领域中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结合而产生 的新技术。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方法论) 系统工程、控制论和信息论是机电
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也
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 方法论
2.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基础——微电子技术
微 电 子 技 术 的 发 展, 半 导 体 大 规 模 和 超 大 规 模 集 成 电 路 制 造 技 术 的 发 展 和 进 步 为 机 电 一 体 化 奠 定 了 技 术 基 础。
3.检测与传感技术(1)
(如何从 待测对象 那里获取能反映 待检 测对象特征与状态的 信号 取决于传感器技术; 而能否有效地利用这些信号所携带的丰富 信息则取决于检测技术。 在实际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前者比后者 更为重要。
3.检测与传感技术(2)
随着测控技术的发展,对传感器的检测速度、 灵敏度和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并推动了传感器 技术的发展。
前期课程及知识
大学物理、工程力学、 工程材料、机械制图与画 法几何、机械原理、机械 零件、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成 型加工工艺、机械制造过程技术、机电传动控制、 微机原理等。 应经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具备 必要的实践知识。
相 关 课 程
机械加工自动化
机械制造系统
机械工艺装备设计
机 电 一 体 化 控制系统
汤漾平
机械学院工艺设备及自动化系
教授
系主任
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
参考书
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与系统 周祖德.唐泳洪.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机械电子学 刘政华.何将三.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机电一体化设备结构与维修 宋福生.朱 江等.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第一只晶体管的诞生 1947年 集成电路 1959年 微处理芯片 70年代 微电子技术获得惊人的发展 intel 4004 1971 2000器件/片 时钟 1MHz
经过7次技术换代后 80586(奔腾) 1995 300万器件/片 时钟 133MHz 80686(高性能奔腾)1995。11月 550万器件/片 时钟 300MHz 其功能又翻了一番。
完整的理论和实践规范。
1. (精密)机械技术(2)
机电一体化产品机械方面的要求:
(1)为了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优点。 必须使其机械本体部分具有高精度、轻量化和高 可靠性;
(2)内部结构和外部造型部局合理、操作 方便、美观协调。
2.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1)
(1)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包括———— 高精度定位控制、 速度控制、 力控制、 自适应控制、 以及自诊断、仿真、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 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技术的基础, 计算机的发展为控制理论的应用和实施提供了条件。 目前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广泛应用的计算机有那些: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 单片机(单片微处理机)、 工业控制机等。
2.机电一体化的研究内容
机电一体化的 原理、技术、 设计理论和 方法
(1)独特的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技术体系
(2)高性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3)最优化的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法
(1)独特的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技术体系
(2)高性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