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衡水二轮思想政治]第2部分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高分攻略
[衡水二轮思想政治]第2部分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高分攻略
第二部分
考题高分攻略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高分攻略
年份 2015
类型
试题设问
考查角度
考点
运用认识论的不同学者 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
原因—原因依据类
认识的反复性
同感受的原因。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
全国 卷Ⅱ
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 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
作用—影响意义类
意识的能动作 用
全国 Ⅲ卷
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 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
阐述—体现说 明类
整体与部分
阐述
年份 2018
类型
全国 卷Ⅰ
全国 卷Ⅱ
全国 卷Ⅲ
试题设问
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 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 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 理加以说明。
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 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 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五、如何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 1.矛盾常用的观点 (1)矛盾普遍性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2)矛盾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 (4)主次矛盾辩证关系. (5)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对立统一的观点. (8)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应注意的观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二、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1.认识论常用的观点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 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2.应该注意的观点 (1)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 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1)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甘祖昌 的一生是如何体现不忘初心、一心 为民的共产党员情怀的。 (3)班级拟举办学习甘祖昌精神演讲 会,请围绕“青春、奋斗”的主题 列出演讲提纲的三个要点。
考查角度
考点
为什么——原 生产力和 因依据类 生产关系
为什么——原 实践和认 因依据类 识
体现——体现 说明类 列提纲——措 施启示类
七、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 1.历史唯物主义常用的观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 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 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 况的规律.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 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应该注意的观点 (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 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 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我们的价值观念要与时俱进.
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加以 说明。
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史观知识 ,说明在脱贫致富实践中兰考 县委是如何贯彻群众路线的。
如何贯彻—— 体现类
考点 意识的作用
社会历史主体 群众路线
近五年全国卷主观试题从设问看,生活与哲学部分主观试题集中在第二、 三、四单元.考查的高频考点有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和认 识、真理的特点、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否定观、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生价 值的实现等.试题主要是从分析原因依据、分析措施启示、论证观点正误等角度 设置问题,个别题目属探究或开放类试题;试题一般都是微观切入,突出考查对具 体知识点的细化理解、确切把握、灵活运用.
(4)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 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自 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6)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要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 务的实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顽强拼搏和自强不息;要努力发展 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注意答案要点的组织和呈现.在准确运用哲学观点或术语的同时,注意将 材料信息融合其中,保证答案要点的充实性和层次性.与地方卷答案设置不同的 是,全国卷哲学题答案只在开头简单表述一下原理,接下去是对问题的深入分析, 对问题的分析文字量占全部答案的70%~80%左右.
一、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1.唯物论常用的观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 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 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 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把尊 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应该注意的观点 (1)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六、如何用创新的相关观点分析问题 1.创新常用的观点 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 留;要立足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应该注意的观点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 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意研究新情况, 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 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 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考查角度
考点
批驳—评析论证 类 如何—措施启示 类
价值观导向作 用、价值判断 与价值选择的 标准、人生价 值的实现
说明—体现说明 矛盾的普遍性
类
和特殊性
如何—措施启示 类
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认识的 过程
年份 2017
类型
试题设问
三、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1.联系常用的观点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 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发展的各种条件. (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要重视部分的 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注意系统内部的有序性,注意系统 内部的优化趋向;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2.应该注意的观点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略者的作用。
年份 2016
类型
试题设问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 识,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 全国 加以批驳。 Ⅰ卷 班级召开“我为英雄点个 赞”主题班会,请就如何学 习英雄列出发言要点。
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 全国 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 Ⅱ卷 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
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全国 Ⅲ卷
考查角度
考点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
全国 Ⅰ卷
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 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
如何—措施启 示类
社会历史主体
心。
全国 Ⅱ卷
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并结合材 料,分析科技领航者实现科技 创新的主要原因。
原因—原因依 据类
辩证法的革命 批判精神与创 新意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
四、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1.发展常用的观点 (1)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 (5)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2.应该注意的观点 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与外因.
(1)一定要重视对主干知识与高频考点的考查.例如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的 反复性和无限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价值观、价值判断与 价值选择等.对哲学原理的复习一定要重视微观切入,尤其是注意用一个原理分析 一个具体问题.
(2) 注 意 审 题 , 明 确 设 问 指 向 . 分 析 原 因 依 据 、 分 析 措 施 启 示 、 论 证 观 点 正 误、探究具体问题等;结合设问要求去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价值观、 实现人生 价值
年份 2019
类型 全国 Ⅰ卷
全国 Ⅱ卷
全国 Ⅲ卷
试题设问
考查角度
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 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 说明——分析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 说明类 原理对此加以说明。
以其美多吉为代表的雪线邮路
劳动者的事迹,生动诠释了“ 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是美好生活 说明——分析 的创造者、守护者”的道理, 说明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