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stics物流商论商业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初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李静摘 要:当前在商业企业中实施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在最低的物流总成本条件下实现既定的产品供应水平,寻求物流服务优势和物流成本优势的一种动态平衡,并由此创造企业在竞争中的战略优势。
本文分析了商业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模式选择的必要性,对我国商业企业物流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并提出了企业合理选择物流模式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商业企业 物流管理 模式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4(a)-176-03使保税区的转口贸易受到削弱,使保税区难以利用其保税优势,开展多国、多地区拼箱中转等国际物流业务。
3.4 保税区立法及海关监管模式的滞后目前在规范保税区国际物流业务管理及运作上,主要还是由一些部门规章、地方政策及法规在调整,缺少国家层面的统一规范立法,不断更新的政策法规往往不够透明,一些过时的法规没有及时得到清理,存在散乱的现象。
在保税区的监管制度上存在管理职能交叉及混杂,保税区海关既要监管保税货物,又要对区外货物以非保税方式入区等非保税业务进行监管,同时监管到区内的每个企业、每票货物的每个流向,另外还要对区内储存货物内销征税。
造成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货物进出的“二次报关”现象,影响通关效率,增加企业物流成本。
4 我国保税区向国际物流功能转型策略探析4.1 加强国家层面立法,统一保税区国际物流管理国家可以从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层面进行统一立法,来规范保税区国际物流管理。
通过立法对自由贸易区的性质、地位、功能进行界定,使我国保税区国际物流管理纳入自由贸易区管理的法治轨道。
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及WTO 的基本原则,做到新法的可操作性及国际协调性。
另外,国务院应当设立一个全国自由贸易区的管理机构,对现有保税区及其国际物流业务进行统一管理。
4.2 构建通关监管新框架,适应国际物流发展新需要海关应当从国际贸易及物流企业的便利化通关要求出发,对保税区制定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海关监管新模式,对进出保税区的货物、运输车辆、个人携带物品及隔离设施等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
对于国家禁止进出境及有特别规定以外的一般货物,可允许这些货物在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自由进出,实行海关登记备案制,免征关税及进出口环节税,免领进出口许可证。
在国际物流监管上,可采取入区核对、出区查验的监管方式,允许区内货物在不同企业、仓库之间自由流转,允许区外注册企业入驻,允许凭与区内仓储物流企业的相关协议办理货物入区及出境手续。
4.3 落实及推广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保税区国际物流行业集群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完善和落实转型后的保税区优惠政策,在国际物流方面,可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国际贸易及物流企业,形成集群优势。
在物流行业主体方面,取消过多的资格限制,实行市场准入的贸易自由化原则,吸引更多国际跨国物流企业和相关企业进驻保税区,推动区内国际物流的繁荣及相关服务业务的开展。
在税收方面,给予保税区内物流企业以减免税的政策优惠,培育物流产业的发展。
4.4 实现更大范围的“区港合一”,向自由贸易区的方向发展实现保税区国际物流功能转型,最终是要实现“区港合一”并形成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区。
将国际物流枢纽港和保税区连为一体,以口岸国际物流业为核心,在港口及保税区附近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发展海运、货代、仓储展示等国际物流业务,同时,促进商务、办公、信息、金融等配套业务,为自由贸易区内的国际进出口和转口贸易提供优质、便利及低成本的物流服务。
在“区港合一”下,实现了业务运作、市场利益、政策法规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联动和共商业企业泛指自身不进行货物加工,或仅进行浅加工的企业。
商业企业主要以货物的购、运、存、销四大环节为基本业务,在货物的流通和销售中获取利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商业企业物流管理也在逐渐发展完善,并且目前已初具规模,形成一套物流体系。
对于商业企业来说,物流管理是企业更加合理地对资源进行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利润率的活动过程。
在新时期,全面探索商业企业物流管理模式,了解其应用范围,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1 商业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模式选择的必要性1.1 我国商业企业物流管理现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商业企业一般商品物流成本占商品总成本55%以上,尤其是季节性较强的水果、食品等商品的流通费用占据产品总成本的60%左右,玻璃、陶瓷等易损性产品的运输破损率高达20%。
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仅占GDP的10%左右,而我国的物流成本则在20%~25%左右。
从时间消耗看,发达国家的产品的物流环节占据整个生产-销售流程时间的30%左右,而我国产品的物流环节则占据整个生产-销售流程时间的85%以上。
例如:从目前超市销售的蔬菜来看,基于蔬菜生产的区域性、分散性、季节性与市场需求的平衡性、常年性、多样性等矛盾,决定了蔬菜的物流环节呈现出分散-集中-分散的特点。
本文对福州市和重庆市多家超市的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成本进行了考察。
第一步,在蔬菜由地头到一级批发商的阶段的流通过程中,蔬菜会有3%~5%不等的损耗。
包装好的蔬菜进入装车阶段,车辆通常由一级批发市场的批发商提供,在蔬菜的采购环节,发生了费用中包装材料与人工费用比重较高,约占全部费和的49.1%。
第二步,由农村运往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的过程中,运输中发生了各项费用,如:路桥费、燃油费、车辆费等。
到达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后,要向工人支付工资的费用,蔬菜进入批发市场后,批发商要雇佣工人进行整理、分拣、加工、卸货。
由于大多蔬菜都怕损失水分,因此在运(下转179页)Logistics 物流商论输过程中,平均每吨蔬菜的正常水份蒸发量约为0.3%,加上包装不合理,运输、储存等因素造成蔬菜腐烂、变形的物流损失约为5%左右。
第三步,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的蔬菜经过批量销售进入超市后,蔬菜的超市价格是地头价格的6倍。
重庆市农民、零售商、批发商的利润关系为“批发商>零售商>农民”,在蔬菜市场存在着“两头哭,中间笑”的现象,而流通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间商的最终利润。
1.2 存在的问题分析一是商业企业对物流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商业企业受传统“重商流、轻物流”经营理念的影响,不能接受现代物流的管理理念,没有专项资金进行物流市场的开拓,缺乏产品“供应链”理论,商业企业与上级批发商缺乏相互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取长补短的长效物流管理链条,企业间对于物流成本,出于自身考虑相互推托,都试图把物流成本转嫁给对方,没有形成合作机制。
由于流通不畅增加物流成本。
二是不能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理的物流模式,许多商业企业仍然采取自营的物流方式,且供产品的供应链繁琐,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情况依然存在。
一些商业企业从产品的生产、仓储、到配送运输,全部由企业自已承担,这种自营物流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一些商业企业由于模式的选择不当,明显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自营物流成为了额外负担,削弱了核心竞争力。
三是物流人才稀缺。
在目前商业企业的物流人才中,专业的物流规划、管理、研究人员,尤其是掌握产品供应链优化、整合等物流先进理论的管理经营型人才、物流宏观管理人才非常紧缺。
2 商业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探索我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指出:“我国企业将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技术和方法,实施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物流的一体化运作。
鼓励生产企业改造物流流程,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库存,加速周转。
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
”在未来的发展中,SCM(自营物流)、TPL(第三方物流)、FPL(第四方物流)、5PL(第五方物流),将是商业企业主要面临的几种发展模式。
一是SCM自营物流模式。
传统的自营物流模式,其目标仅为降低物流成本,实现物流利润的最大化。
而现代SCM自营物流模式,则以产品供应链为标尺来衡量企业的物流管理效果。
企业通过设置专业的物流部门,购买先进的物流设备,自行招聘、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对供应商、销售商的物流过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供应链的最优化设计,最大限度拓展企业的物流资源。
二是TPL第三方物流模式。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给出的第三方物流定义——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
第三方物流又被称为“合同物流”、“外包物流”等。
商业企业基于自身物流基础条件考虑,将物流管理全权委托给其他外部的物流企业。
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物流活动的运作等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
物流企业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整合物流资源,将具有相同运送时间、地点要求的运输需求的货物搭配在一起,实现供应链的最优化,达到规模经济效应。
例如:我国上海的华联超市利用自身运力资源优势,成立了“第三方物流公司”,为其他超市提供物流服务,已初具规模。
三是FPL第四方物流模式。
相对于“第三方物流”的资源整合、供就链优化方面的局限性,第四方物流从宏观的角度在第三方物流模式的基础上随之产生。
商业企业可以通过第四方物流对自己的物流系统进行更加全面的宏观规划,弥补不同物流企业间的缺陷,实现物流资源、能力与技术的互补,推动产品供应链的集成化,为企业提供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的供应链组合方案。
第四方物流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发展起来的,依赖于强大的信息沟通机制,能够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资源共享的平台,实现有别于传统第三方外包物流的运营模式,全面提高商业企业的竞争力。
例如:目前我国的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连锁超市,电子商务领域的B2B、B2C(京东商城)、C2C(如:淘宝网)大多在使用自营与FPL相结合的物流模式,用来最优化自己的供应链系统。
四是5PL第五方物流模式。
目前第五方物流模式业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概念较为模糊,还属于探索阶段,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般指基于7P(人员、有形展示、过程、产品、价格、渠道、沟通策略)基础上的,集物流与市场营销为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5PL其基本功能在于为企业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3 商业企业选择物流管理模式的对策针对SCM、TPL、FPL、5PL等不同的物流管理模式,商业企业要从自身特点出发,进行合理的选择。
首先,商业企业要在自身的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分类的基础上选择物流模式。
对于时效性较强的产品(如:重庆市超市的蔬菜),应利用相对稳定的TPL模式对源产品进行供应,一方面可减少中间商环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速度,减少中间物流费用,压缩产品供应链。
对于市场覆盖面积相对较大、产品类型多样化的商业企业(如:连锁超市、大型电子商务网店等),则应利用FPL强大的信息资源优势进行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