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北京商务中心区综合规划_续_张铁军
北京商务中心区综合规划_续_张铁军
(6 )CBD 内 现 状 共 有3 个11 万 伏 变电站,规划新增加 4个11万伏变电
图8 北京CBD 用地功能规划
58
北京规划建设 BEIJING CITY PLANNING & CONSTRUCTION REVIEW 3/2002
CONSTRUACRTCIOHNITEOCFTKUERYALAARRETA
在核心区内设置面积约 1.5公 顷 的中心广场,结合会展中心,为大型 公共活动提供条件。进行大型展览 时,中心广场可作为露天展场使用; 平时,则可供人们休闲、集会或举办 各种露天的表演等活动。
(2)步行系统规划。城市空间 的尺度感应以步行为度量,城市的建 筑、公共空间等的尺度应以步行而非 机动车为准。方便、安全的步行系 统,可保证CBD 区内的联络易于到 达,鼓励人们采用最健康、最环保的
(3)混合功能区布置在商务办 公区与居住区之间。可在商务中心区 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随市场的变化适 当做灵活的调整。建设内容包括办公 楼、酒店、公寓、商业、文化、娱 乐、市政设施等,其中服务类及文化 类建筑比重较大,各部分内容比例应 视其所处位置的不同有所侧重。人行 系统两侧应多布置商业服务设施,主
要城市街道两侧则以公共建筑为主。 商务区、混合功能区、居住区在
(1 )将主要商务设施沿东三环 路、建国门外大街两侧布置。东三环 路是城市快速路,空间尺度开阔,适 宜布置大体量的商务建筑。目前,北 京商务中心区内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 基本集中于其两侧。建国门外大街是 长安街延长线,两侧建筑应延续与长
安街空间形态的关系,以公共建筑为 主。
(2 ) 居 住 区 布 置 在CBD 的外围 区域,且西北、西南、东北、东南4 个区域均保证一定面积的居住用地。 这样,一方面可与现状居住用地较好 地结合,另一方面也避开机动车流量 较大的东三环路和建国门外大街,满 足居住建筑对环境趋静的要求。
(2)未来五年完成规划中的快 速路及主干路的建设,包括通惠河快 速路、朝阳路和朝阳北路、西大望 路、农展馆南路及姚家园路等。
(3)结合CBD内的改建,大量 建设城市次干路及支路。
(4)对开发商的开发建设项目 提出与交通有关的要求,特别是对每 个建设地块要按照整体规划的要求, 严格控制建筑规模。
(5)尽快研究南北向地铁实施
心、财富中心等商务设施之间的联 间。标志性建筑在宽敞的道路两侧沿 组高层建筑,以强化其入口印象。
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三环路成序列展开,产生一种强烈的 3.4.6 地下空间规划(见图13)
同时鼓励各建设地块内的公共建筑之 震撼力,东三环路将成为展示CBD形
CBD 土地资源宝贵,结合高层建
高度作为一个大背景,从而形成层
次分明的城市轮廓线,起到烘托商
务办公区的作用。
(4)国贸桥东北角的核心区,
将是一个超高层建筑较为集中的区
图11 北京CBD鸟瞰(模型)
域。主体建筑围绕中心广场展开, 保证形成各自的景观效果。以地标性
步行方式,同时又是一处休闲、游览 区集中于用地中部,沿东三环路与建 建筑组群、极具震撼力的空间形态、
重点地区建设
CONSTRUCTION OF KEY AREA
北京商务中心区综合规划(续)
张铁军
3.4.3 用地功能布局规划(见图8 ) 商务中心区是以商务办公为主,
兼有酒店、公寓、会展、文化、娱乐 及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的复合功能 区。跨国公司总部、金融服务以及专 业化生产服务,成为当今商务中心区 的三大主要职能。
的情趣空间。
国门外大街两侧布置,外围是混合功 统一协调的公共空间,将成为新世纪
除了地面结合绿化系统和道路两 能区和居住区。其开发强度依次递 北京城市形象的代表。
侧人行道所做的步行系统外,还分别 减,空间形态设计顺应这种变化趋
(5)东三环路贯穿南北,连接
规划了地上二层和地下一层步行系 势,形成一个中间高、向外逐渐递减 北部的首都机场高速路与南部的京津
北京商务中心区前期规划就其整 体功能和规模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在 综合比较了国内外已形成的CBD的基 础上,提出建筑规模800万~1000万 平方米的设想,其中写字楼约占 50% , 公 寓 占 25% , 其 他 25% 为 商 业、服务、文化及娱乐等设施。
综合规划借鉴了国外CBD 建设 的经验,为避免办公建筑过度集中和 CBD 构成过于单一造成夜间易成为空 城,以及缺乏绿地和开发强度过高而 给人以“钢筋混凝土森林般冰冷”的 感觉等问题,北京商务中心区在满足 其主要功能的基础上,致力于创造一 个24小时都能够进行活动的、充满活 力和情趣的、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人 性化社区。
绿化系统在主要道路的路口尽量 扩大成较为开阔的开放空间,以增强 其识别性和导向性。同时,也为连 续、紧张的街道界面提供了一个缓解 的空间,为CBD 内密集的建筑群提供 一段舒缓的区域。
部分道路两侧的行道绿化适当加 宽 至20 ~30 米 , 形 成 一 条 连 绵 、 舒 适、静谧的林荫道。
通惠河是CBD区内步行距离最易 亲近的自然景观。规划中设置了阶梯 式亲水平台、活动广场以及丰富的四 季植栽,使其成为一条带状绿色开放 空间。沿途设置码头、戏水、溜冰等 亲水设施,更加贴近自然。
各个区域内综合布置,一方面可保持 各自的用地功能平衡,缩小昼夜人口 差别,保持全天24 小时都充满活力; 另一方面,也可减少出行交通生成 量,减轻对城市交通的压力。
(4)为满足未来发展需求,远 期考虑将中央工艺美院搬迁后,连同 其东侧和南侧约30 公顷用地,建设商 务中心区的核心区。
(5)为满足CBD内教育配套设 施,共规划了4所学校,包括1所中 学、3所小学,分别位于4 个区域内。 将 现 状 日 坛 中 学 用 地 扩 大 至 2.9 公 顷,建成高标准高中示范校。
北京规划建设 BEIJING CIT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LANNING & CONSTRUCTION REVIEW 3/2002
61
重点地区建设
CONSTRUCTION OF KEY AREA
附 表3 北 京 CBD用 地 平 衡 表
用地性质
区位
商务 设施
混合 功能
居住 用地
文化 娱乐
市政 用地
教育及 中小学
用地
统,为人们提供不受干扰、舒适、便 的整体形态(见图11、图12)。
塘高速路;建国门外大街横穿东西,
捷的多种步行方式的选择。
(1)超高层建筑集中于东三环 连接西部的城市中心区和东部的京通
步行系统规划着重强调地铁车站 路两侧布置,一般建筑高度在100米 快速路;成为进入CBD的重要门户,
与三环路两侧的CBD核心区、国贸中 左右,部分建筑高度在150~300米之 规划中在其进入CBD的入口处规划一
间的连接,并鼓励在步行通道的两侧 象的一个窗口。
筑的基础处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安排可供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
(2)建国门外大街延续长安街 用作商业服务、停车库、设备用房等
3.4.5 空间形态规划(见图10)
的传统格局,建筑形式庄重、严整, 配套设施等,可节约资源,产生更大
商务中心区是土地成本高、开
发强度大的建设区域,其整体的建
重点地区建设
图12 北京CBD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的经济效益。同时,因地下设施的建 步行系统。系统的主体是现状国贸中
设成本较高,且大面积开挖对植物栽 心地下商城以及今后核心区内的地下
培、地下水补充等都会产生一定的不 大型公共活动空间。地下步行通道两
利影响,因此,地下空间的利用应控 侧规划为商业、娱乐等公共设施,以
3.4.4 绿化系统和公共开放空间规划 (1)公共绿地和开放空间是城
市有机体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为市民 提供一处能够在绿色的环境中享受宁 静、在公共空间里相互交流、以步行 为基本尺度的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共空 间,是这次综合规划的目标之一。
受现状条件和土地开发方式的制
约,在CBD内形成大面积集中绿地的 难度很大。综合规划在西北、西南、 东北、东南4个区域各规划了面积约 2.5 公 顷 的 主 题 公 园 , 分 别 为 历 史 人 文公园、表演艺术广场、科技信息公 园、自然科学公园。 4个公园形成具 有不同题材的景观节点,其间有绿化 带和步行道连接,并与南侧通惠河沿 岸的滨河绿化相连,组成商务中心区 多种元素的环状绿化系统。环状绿化 系统穿越全区,且位于用地中部人流 比较集中的位置,为CBD 营造出良好 的生态环境和活动空间(见图9)。
筑高度和密度将比城市的其他地区
都要高。因其处于二环路之外和三
环路附近,距离天安门较远,布置
高层建筑对旧城影响较小,可适当
提高建筑高度。但受到飞行航道净
空 要 求 的 限 制 , 长 安 街 往 南 1500
米 、 往 北 500 米 范 围 内 , 建 筑 高 度 应在250米以下;长安街往北500~
绿化 道路 用地 用地
西北区 32.39 36.51 10.55 0 1.31 2.45 21.05 57.46
总计 161.72
西南区 6.35 3.03 7.44 0.79 0
1.46 6.54 21.87 17.46
重点地区建设
图9 北京CBD绿化系统规划
图10 北京CBD内二层步行系统规划
站 和 占 地 约 1.2 公 顷 的 22 万 伏 变 电 站。另外,新增占地约1公顷的电信 大 楼 、 占 地 约 0.2 公 顷 的 天 然 气 高 中 压调压站,以及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的有线电视基站。
(7)在国贸桥和京广桥附近, 地铁线路的交汇处,各规划两个公交 首末站,方便地面公交与地铁换乘。
北京规划建设 BEIJING CITY PLANNING & CONSTRUCTION REVIEW 3/2002
59
重点地区建设
CONSTRUCTION OF KEY A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