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第一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

2、结合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体验服饰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3、学会整理和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

能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基本教案补充内容【教学过程】一、激趣引新,启迪探究1、谈话引入:我们以前学过的做统计图,那么程序是怎样的?统计图可以怎样分类?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都有什么特点?2、同学们平时喜欢什么运动?好,老师这儿有两个片段想给同学们看看。

(出示同学们打篮球的视频。

)问:我们班谁打篮球打的最好?问该生,你看到了什么?你对篮球了解多少?(学生叙述,教师概括。

)3、那既然这名同学喜欢打篮球,老师想问一个问题:你投篮的时候单手投篮还是双手投篮投得远呢?看来同学们各有想法,那么用什么方法来确定用哪只手投篮比较远呢?(举手表决,统计)对!我们可以现场收集和整理大家的想法。

那么我们班的情况到底怎样呢?(举手表决)支持单手的同学请举左手;支持双手的同学请举右手。

(现场了解统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4、刚才只是我们对本班的收集和整理,不能代表我们整个年级同学的意见。

所以老师在课前随机抽取了7名同学的投篮的情况。

5、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大家的意见,你觉得我们用什么把这些数据表现出来会更好呢?(条形统计图)老师也觉得条形统计图很好,因为用直条图来表示可以直观的看清楚每个同学投篮距离的情况。

但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呢?(学生各抒己见)6、出示7名同学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标题、学生号码、单位、横纵轴、不同的直条图、图例以及纵轴表示的单位大小等),为何选用两种颜色的直条,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何不同?我们把这种条形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

7、同学们试着从83页的练一练两道小题中能读出哪些信息?并完成书中给出的题目。

二、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第二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1、中国最南端的位置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北的位置在漠河县,课件出示,给出了两地2011年4月7—10日的最高气温,你看懂了吗?2、从折线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二、新授。

1、两条不同的折线,分别表示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走势。

在统计图的右上角,这个叫图例。

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南北两地的最高气温情况,从图中就可以找出来。

让学生找并说一说。

3、对比:两条折线中,曾母暗沙每天的最高气温都高于漠河的最高气温。

4、小组讨论:根据图中的气温走向,你能预测一下随着日期的推移,气温会怎样变化吗?5、从图中找出以下问题?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相差多少?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三、深入拓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正上方写统计图的标题。

2、右下方标明制图的日期。

3、根据两组数据的多少和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水平射线为横轴,竖直射线为纵轴。

4、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2℃。

5、设计图例。

用实线图例表示_______,用虚线图例表示_______。

6、根据数据的大小,分别描出两组数据的对应点,再根据图例连接各点。

四、习题巩固。

1、85页试一试,独立完成。

2、85页练一练,独立完成,同伴之间相互交流。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显示数量的多少和进行数量的对比。

折线统计图特点:可以显示出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

第三课时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目标】1、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会利用图形直观估计平均数,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步(为什么要学平均数?)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是一种常用的统计量。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事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材首先是创设男女两组投篮比赛的情景,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怎样比出哪个队的整体实力强,体现了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学平均数的必要性。

现如今,创设情境已经被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然而不少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只是形似而神离的“花架子”,存在“为情境而情境”的现象。

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只要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诱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引起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往下学的强烈欲望,应该越简单越好。

很多时候教材的问题情境都是很不错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另辟蹊径。

《平均数》这一教学内容,教材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5名男生和4名女生进行投篮比赛,用实物统计图表示了每人投中的个数,要比较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

我认为:仅按教材的设计,力图一步到位地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男、女生人数不同,比较男、女生投中的总个数是不合理的,要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进行比较”是非常困难的。

学生往往在否定比较男、女生投中的总个数的方法后,想到的是诸如去掉一名男生后再比较,或者是将投中个数最多的学生进行比较,等等那么怎样让学生主动想到可以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我认为可以在主题情境之前加两个情境:一个情境是两队人数相同,每人投中的个数不完全相同,这时要比较哪个队投得准一些,可以直接比较每队投中的总数;另一个情境是两队人数不同,但每队中每人投中的个数相同。

这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如果两个人比赛投篮,投中的个数不同,谁投中的个数多谁就投得准”来做出判断,使学生体会到两队人数不同时,如果每队中每人投中的个数相同,还是能判别哪个队投得准一些,为下一环节主题情境中问题的解决又铺设了一层台阶。

第二步(什么是平均数?)认真分析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其实没有让我们把“平均数”这一概念解释地十分深奥,也没有让我们把“平均数”的所有特点向学生作详细的介绍,更没有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所有特征。

平均数具有虚拟性,这一点我们不需要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

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他们对图中表示平均数的这条虚线大做文章,完全没有必要。

其实“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这个“虚拟”是指在引入“平均数”时我们假定“每份一样多”。

由此可见,这个“虚拟”是虚在拟定上,也就是大前题“每份一样多”是假定的,正因为大前题是“假定的”其计算结果当然是“虚”的。

因此,只是从的结果去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是不够的,应该从引入“平均数”的源头去理解它的“虚拟”性才能抓住“虚拟”的本质。

根据以上分析,渗透“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其实质是渗透一种假设思想,即:假如每组的队员投的一样多,就可以得到平均每组投了多少个球,正是有了这个假设才使学生想到了用平均分的思想去求“平均数”。

正是有了这个假设才使计算“平均数”有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基于以上的认识,这一环节首先渗透平均数的特点。

在渗透“平均数”数值特点时,可以通过估算平均每人投多少个来渗透,在估算中渗透“平均数”比这组数据的最大值小,而比最小值大。

可以这样开展教学:当学生提出可以算出两个队平均每人投进多少个球之后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学生思考,你先估计一下男生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有没有估计是4个或7个的?为什么不是4个或7个呢?引导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不可能和最少的或最多的一样。

然后请学生求出男生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并说明你是用什么办法得到的?这里学生会想到教材中提到的两种方法。

最后结合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小结,要把这4位男生投中的个数分得同样多,相当于把这4位男生投中的总数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我觉得这里的总结,可以先引导学生弄懂什么是总数量,什么是份数,再适当板书:总数量÷份数=平均数一直以来看教材都有一个困惑:求平均数的公式要不要概括,什么时候概括比较合适?我认为,数学新课改注重学生对平均数统计量意义的理解,但并不是说就不重视计算方法,而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自然总结出计算公式。

现在课堂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应该将传统中的优势与现代教学理念有机整合起来。

有了前面的基础,让学生独立解决:女生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第三步:(平均数有什么用?)在生活中发现了很多与平均数有关的问题,想了解一下吗?1.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请你来估计一下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先把你估计的结果写在作业本上。

师:有没有人估计的比6厘米还要短的?有没有人估计的比44厘米还要长的?生:……师:那谁估计的比较接近呢,请你在作业本上求出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求出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的?生:6+44+13=63(厘米),63÷3=21(厘米)。

师:是像她这样算的请举手。

有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的吗?(没有)在这里用计算的方法求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比较方便,我们要学会根据数据特点灵活地选择方法。

2.辨一辨,说一说。

(1)据统计,我们学校为四川汶川灾区人民平均每人捐款28元,那么,每位同学一定都捐了28元。

(2)我们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李强是学校的篮球队队员,他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3)池塘平均水深80厘米,小林想:我身高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不会有危险。

他想的对吗?单元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