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一、立论依据
2.课题研究的目的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符号极为丰富,无论是在结构,色彩 图案或雕刻上。人类的审美、意志和智慧整体显现在设计艺 术中,也正因为如此,建筑符号才呈现出丰厚的文化内涵, 和绚丽多姿的艺术魅力。显然,诸多的中式建筑装饰符号是 具有思想性的,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才会深迷其中,它的光 芒照耀你我,也感动他人。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讲的 实用性,也不仅是单纯表现自然,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或一 个地域的整体文化或状态的反映,也会伴有宗教色彩,具体 实例分析能将这些谜团解开。
本课题将利用图书馆资源查阅文献和书籍,主要采取实 地考察等手段进行研究,实地取证。到有古代中式建筑遗迹 或资料的地方进行研究考察,如博物馆中涉及古代建筑装饰 符号的重要史料。探究相关的学术问题并进行大量取证、调 研。查阅书籍包括:关于中国历代传统建筑的图集、中国传 统装饰的艺术语言理论书籍、建筑的形式与意蕴分析、中国 古代建筑以及古建装饰符号书籍;史论包括中国建筑史、西 方建筑史、世界建筑史、建筑设计史等;现代书籍包括建筑 符号变形、建筑设计表现手法等方向的书籍;学术资料还将 涉及哲学与宗教及不同朝代统治阶级的特点,例如阐述佛教 文化等宗教文化体系的书籍;近年来发表在期刊、杂志上关 于中式建筑符号的学术论文,包括各朝代哲学思想的学术论 文以及宗教方面的学术论文,美学书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 参考书籍。 另外,请教哲学、宗教、建筑以及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 了解他们的观点看法,将会对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参 考资料,有利于形成更成熟的观点,对课题认识更加深刻。
调研、参加研讨会议和学术活动,走访设计院校包含经费来源、开支预算
查阅、购买文献资料的费用; 参加学术活动、走访涉及院校和设计单位进行交流与调研的交 通费和资料费; 采访与调查问卷等研究所需的材料费;
论文修改、打印、装订、发表与出版的费用
五、工作计划
序号
阶段及内容 查阅资料、实例调研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符号学发展历程。 考察中式建筑经典装饰符号的应用情况,搜集资料 研究与分析 分析符号学理论基础; 构建中式建筑经典装饰符号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框架。 研究现代建筑设计中中式建筑装饰符号的具体应用 中式建筑经典装饰符号的改良与提炼 优秀建筑设计案例分析
二、文献综述
二、文献综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设计发展到多元化的今天,已显现了其不断创新的特点, 中式建筑符号越来越得到人们钟爱,传统设计元素作为视觉 符号已频频映入我们的眼帘,在各个设计领域中蓬勃发展、 尤其在建筑设计领域中,这种状态还在不断延续。
二、文献综述
2.所阅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
5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网络检索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6 对上述过程中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最终得 到结论。
三、研究内容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 1 中式建筑经典装饰符号可以代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元素的 精华,每一局部都极富装饰效果,这对于建筑设计的造型及 形式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中式建筑符号渗透着中 国古老的文化,折射着古人深刻的思想,透过建筑装饰符号 可以看到传统思想与艺术的结合,洞悉传统建筑符号的变化 规律以及建装饰筑符号本身的灵魂所在。 2 通过研究中式建筑经典装饰符号探究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 变化手法和规律,由于建筑符号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建筑符号的特点,这将给与建筑的创作以启迪。 3 中式建筑符号的探究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 义。
三、研究内容
三、研究内容
1. 研究构想与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研究构想与思路: 1. 通过大量收集中式建筑经典装饰符号应用的相关资料, 将建筑符号学与中式建筑设计二者有机结合,构建与解 读新中式建筑装饰符号创造方法框架与具体内容。 2.对中国境内的经典传统中式建筑进行实地考察,收集、 整理运用于这些中式建筑中的典型中式建筑装饰符号。 3. 通过对各方面现代设计的考察,资料整理,总结现代 建筑设计中中式建筑装饰符号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4.对哲学思想及宗教、社会背景加以分析,探究中式建筑 经典 装饰符号内在的哲学思想及变化方法。 5. 以大量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为依据,将现代建筑设计 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为研究对象,系统地阐述 中式建筑经典装饰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从而对论 文的观点进行更好的分析与说明。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中式建筑经典装饰符号的创新设计研究
一、立论依据
1.课题来源、背景情况、研究目的 2.课题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二、文献综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2.所阅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初步参考书目
三、研究内容
1.构想与思路、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2.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
二、文献综述
3.参考书目
初步参考相关书籍以及论文: •《中国建筑史》 毛心一 王璧文 著 东方出版社 •《中国建筑文化理念》 王振复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风格古建》 王其钧 谢燕 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世界现代建筑史》 王受之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古典建筑语言》 王其钧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中国古建筑语言》 王其钧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装修语言》 王其均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中国园林建筑语言》 王其钧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后现代建筑语言》 王其钧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艺术设计符号基础》胡飞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符号、象征、隐喻》 戴志忠 主编 中国计划出版社 •《东方之光—古代中国与东亚建筑》萧默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中国艺术学》彭吉象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建筑语言—国外建筑理论译丛 》(意)布鲁诺· 赛维 著 席云平等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与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文健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设计》彭梅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传统装饰语言在当代空间艺术中的阐释》魏勇 华中师范大学
三、研究内容
1. 研究构想与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1文献调查法 2统计分析法 3分类比较法 4范例分析法
三、研究内容
1. 研究构想与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1 中式建筑经典装饰符号的界定 。中式建筑概述 。中式建筑符号概述 。中式建筑经典装饰符号的特征 2 中式建筑经典装饰符号的历史传承和美学特点 。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建筑装饰历史 。中式建筑经典装饰符号的形式语言特征 3中式建筑经典装饰符号的现代演绎 。中式建筑装饰符号的改良与提炼 。优秀建筑设计案例分析 4 中式建筑经典装饰符号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趋势 。中式建筑经典装饰符号的文化内涵 。中式建筑经典装饰符号的审美评价 5 符号演变与创新方法探讨 。中式建筑经典装饰符号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形式语言的改革与创新
一、立论依据
3.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其次,我国传统建筑装饰符号的变化,是一个从写实到 抽象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凝结着前人深刻的思想,前 人如何将复杂的事物归纳为装饰造型?这个过程是值得我们 去研究的。在我国传统建筑装饰符号中还有着一些世间不存 在的事物,总结这个变化过程有利于掌握符号变化规律,了 解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符号的本质。 对于中式建筑每一个经典装饰符号的探究有着重要的现 实意义,只有完全深入的了解这些中国元素,才能在现代设 计中汲取前人的精华,才有可能超越前人。本文对现实的指 导意义是深远的,因为中式建筑装饰符号存在于设计的各个 领域,我们期待在我们周围出现更多的中式设计符号和具有 中国自己特色的建筑设计作品。
一、立论依据
2.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论文的研究课题有利于设计符号学及现代环境艺术设 计领域对于中国传统装饰符号的把握,最重要的是对于空间 造型和形式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所谓中式装饰符号, 是传承中华传统思想,体现中华民族特征的装饰符号,中式 建筑经典装饰符号即是包含多种中国元素的典型代表。这是 值得深入研究的,换句话说,为什么这么多中国元素体现在 现代的设计中却如此单一,我们眼前仅存我国传统装饰符号 的代表?为什么现代人在传统的继承上却不如先人?大多数 的现代设计创作者并没有传承好我国传统装饰符号的精髓。
一、立论依据
1.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中式建筑历史源远流长,中式建筑装饰符号经过演进发 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设计元素,中国传统建筑符 号流传至今以其古典韵味和神秘气息仍然打动着现代人,影 响着现代社会,因此“中国元素”的设计在我们周围频频可见, 尤其在建筑装饰等设计领域。显然,在历史舞台上它依然流 行着。 建筑装饰符号是相对于主体物的实用性而存在的,其应 用十分广泛,因此如何在现代建筑创作中使用中式建筑符号 并使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中国元素赋有感染力和生命力是值得 关注的,极具研究价值。
一、立论依据
具体目的:
2.课题研究的目的
目的之一:分析传统中式建筑中装饰性符号的思想内涵。
目的之二:探究中式建筑经典装饰符号从传统到现代、从写 实到抽象、从无到有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在现代 设计中的作用。
目的之三:通过研究中式建筑经典装饰符号以达到传承、创 新的目的,揭示传统建筑符号对于现代中式建筑 设计中的的重要作用,指导意义。 目的之四:丰富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理论,更具创造性地解决 中式建筑设计中产生的具体问题。 结论:只有全方位的研究传统建筑装饰符号,才能在现代中 式建筑设计中运用得当,设计才会有丰富的内涵,体现中国 传统思想的艺术魅力。
四、研究基础
四、研究基础
1.所需实验手段、研究手段和实验条件
固定的工作室,整理文字与处理图片;
配置较好的计算机一台,能够在东北大学图书馆查阅相关 论文和电子书籍以及网上浏览相关资料;
购买课题相关的图书、光盘资料; 组织设计信息反馈活动,邀请适合的测试人群,制作调查问卷; 建立专题博客进行网络互动性交流;
近些年来我国在空间艺术设计中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在 繁多的空间艺术设计作品中忽略传播对象的文化背景与审美 习惯,简单模仿与盲目利用西方“视觉符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 现象,视觉语言失语已是常态,设计文化身份不知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