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相关知识。
2、理清文章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理清文章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欣赏图片(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教师配以诗文朗读。
天街小雨润如酥,彩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杨柳依依,夏荷尖尖,树树秋色,水凝成雪。
大自然就像一位智者,用他独特的方式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季节的变化去品悟大自然的语言。
三、学习活动一(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相关知识)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一)学生介绍作者(二)积累生字词:布置预习,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知识?2、读完文章后,你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一些了解。
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明确:是自然现象。
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
《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3、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物候的相关知识,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小组内部交流,全班交流展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回顾总结筛选信息的主要方法:(1)抓关键语句,捕捉重要信息。
(2)联系上下句,把握相关信息。
(3)分析与综合,归纳整合信息。
4、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小组讨论后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
四月,平原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
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点评:进一步拓展,既加深了对物候现象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的了解,也品析了这首诗的语言和意蕴。
四、学习活动二(精读课文,理清局部说明顺序)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有哪几种?逻辑顺序包含哪些类型?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精读6---10段,思考并讨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不能调整,这四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唯独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属于逻辑顺序中由主到次的顺序,经度、维度、高下差异都属于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1.竺可桢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
请同学们搜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点评:这个环节运用课文学习的物候知识,了解农谚中的道理,有助于深化,加强科普知识的实际应用。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掌握了筛选信息的方法,理清了说明顺序,我们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语言,了解了物候的特征,物候学的作用和意义,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
六、布置作业:收集农谚,阅读主题丛书2:《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大自然的文字》了解文章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大自然的语言》效果分析结束这节课,我心里很轻松,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感觉到:说明文很单调,就是介绍什么而本节课学生与我配合的非常好,原因是我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几幅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讲的内容中,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为物候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更多的去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教材分析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大自然的语言·评测练习1.给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注音。
连翘衰草连天差遣丢三落四2.在横线上写出加粗字的意义。
①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词填空。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4.《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5.“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A.说明拟人比喻B.叙述拟人比喻C.描写对偶拟人D.抒情比喻拟人(一)语段点将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1)差别(2)差异 A() B()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A.虽然但是 B.由于因此C.可是因而 D.但是所以3.指出句中加粗词的作用。
(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明的中心是()A.纬度B.物候现象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5.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即使从科学眼光来看,那构成雪景的一片片雪花也是万姿千态,各放异彩!有的是晶莹一薄片;有的像白亮的银针;有的像张开的小扇子;有的像夜空的星星;有的像交错的树枝;有的干脆像哑铃。
据统计,现在观测到的形形色色的雪花,有一万多种哩!但是雪花有个基本形状是不变的,那就是所有雪花都带有六角形的特征。
即便是针形雪花,也是六根针伸向六个方向。
雪花是六角,这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的。
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即汉文帝时,我国已有“凡草木花多五瓣,雪花独六出”的记载。
这一发现比外国早一千七百多年。
在欧洲,直到1611年,天文学家开普勒才发现雪花是六瓣的。
1.用“‖”把这段文字分为两个层次,并写出层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粗字注音。
①薄片________②记载________3.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A.打比方引用作比较B.打比方下定义列数字C.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D.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4.说说括号内的词语对该句的作用。
①据统计,(现在观测到的)形形色色的雪花,有一万多种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那就是(所有)雪花都带有六角形的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qiáo qiào ②shuāi ③guān guàn ④mò méi ⑤luò là lào ⑥chā ch āi chà 2.①藏②环绕一圈③满④茂盛⑤这样 3.①D ②B 4.C 5.C (一)1.A (2) B (1) 2.D 3.(1)强调说明相差数少(2)表示春天短促4.C 5.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二)1.……六个方向。
‖雪花是六角……(1)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2)雪花的六角形特征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的 2.①báo②zǎi 3.C 4.①限定统计范围②精确,表明不排除个别《大自然的语言》课后反思在导入新课后,学生一听又是说明文感觉很枯燥无味,可是我借助多媒体展示了四幅画面:并用诗歌展示着大自然独特的语言,传递着大自然的信息,大多数学生都感觉有趣,眼前一亮,这样我就达到了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起到了铺垫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课标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文章,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