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瘫的中医临床路径

面瘫的中医临床路径

面瘫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袭络证
风热袭络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
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及本科室优化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6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ICD-10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
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根据病情需要,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神经系统检查;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肝肾功能等。

(八)治疗方案
1.针灸治疗
(1)针刺以面部和手足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根据辨证,适时配合温针、神灯照射、电针、闪罐等。

(2)点刺放血法。

2.根据辨证,适当配合中药汤剂
(1)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防风、川芎、枳实、羌活、桔梗等。

(2)风热袭络证
治法:疏风散热,活血清热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当归、蝉蜕、赤芍、金银花、连翘、防风、板蓝根、地龙、生地、石膏等。

(3)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党参、鸡血藤、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

(九)完成路径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面肌功能障碍恢复或大部分恢复。

2.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特殊治疗,退出本路径。

二、面瘫中医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中医: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发病时间:年月日
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

相关主题